APP下载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2019-03-18魏勇强张振宇

现代管理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城市群

魏勇强 张振宇

摘要:长三角城市群的社会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及科技创新水平在中国当前社会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我国强国富民的现代化建设中扮演者领头羊的作用。但是,诸多问题阻碍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行政级别划分意识严重,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边界不一致,产业同构严重,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城市群建设缺乏协调规划,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质量趋于恶化等问题, 对进一步深化一体化进程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阻碍区域经济统一繁荣发展。因此,加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合作可以带动周边几个地区的发展,符合国家对区域一体化的号召,从而达到提高该地区综合能力和影响力的效果。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同发展

一、 引言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当前发展程度最高、最密集的城市聚集区,当前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各大城市的地方政府在争夺资金、信息、技术、机遇的过程中由于过度的竞争往往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区域内缺乏主动的合作,缺乏对共同利益的认识,为该地区的长续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因此,研究并解决长三角城市群在快速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会给我国其他城市群的形成提供重要的经验及教训。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群的发展研究较早,为后来的研究奠定基础。Jean Gottmann(1957)在实地研究北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城市群后,指出城市群发展的空间优势以及未来发展的模式。他认为大城市连绵区是一个全新的城市群体概念,并明确指出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先锋作用。日本学者龟山嘉大(2002)在分析日本东京城市群协同发展过程中发现,在城市群向更深程度发展时,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会使得其下属每个城市经济速度不一致而导致地区失衡,会使得人口、资本以及资源为寻得更高利益从发展较差的城市转移到发展较好的城市,导致了地区发展的差异。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对城市群研究做了很多探索性工作。于洪俊、宁越敏(1983)向国内率先介绍了Gottman的思想,并首次使用“巨大城市带”译名来诠释城市群的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形态开始从单一形态城市向大都市和城市带发展,之后相应的城市群理论在我国迅速的得到研究。姚谋士、陈爽(1998)指出长三角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内源式”和“外延式”两种扩展现象,同时还指出在城市群发展中的乡镇企业作为动力因素发挥的巨大作用,除此以外,他们还对长三角城市群未来空间趋势的走向做出了猜想。张京祥(2002)指出了行政区划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在分析我国的行政区的经济壁垒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我国都市密集区的有效区域管制体系的构建。冷志明(2005)以区域发展理论为依据,通过研究分析省区交界地带,并有针对性的指出影响其经济协同发展的问题,他提出打破封闭的地区本位的影响,着力建设联合开发、优势互补、焕发经济活力的省区地域。陈玉和、吴士健、田为厚(2006)以山东半岛为例,分析山东半岛城市发展的基础情况,并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较之下总结出发展过程中的缺陷,最终提出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城市的自身资源优势,同时要强调各城市协同发展,发挥政府的领导组织能力。党兴华、赵璟、张迎旭(2007)利用PREES系统模型对城市群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借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研究城市群协同发展,并提出针对关中城市协同发展的未来预测。刘海明、杨建、王灿熊、林强(2010)以区域协同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区域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分析,指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了构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丽娜、朱舜和颜姜慧(2014)从中国经济区划出发,以城市群协同发展为理论基础,针对中国横向“三大泛经济区”与纵向“三大经济带”进行对比,指出二者在协同发展中的区别,重点是加强区域横向规划的协调发展,重点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用。柴攀峰和黄中伟(2014)利用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现状、经济联系、产业协同三个方面进行测量,意在指出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各城市要突破城市行政规划,强化经济联系,分工协作产业互补,使得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迅速发展壮大。

国外对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模式、过程、意义研究较早,众多学者针对其研究理论内容广泛。我国在城市群发展理论的分析起步比较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城市群,城市圈和区域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的仍然存在缺陷:城市群的发展是复杂多变的,而之前的文献专著往往只是从某一方面单独研究说明,因此需要多方面多学科综合研究。本文基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找出了城市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描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对长江三角洲的集聚现状进行了分析。

二、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同发展模式的现实依据

1.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基础。

(1)经济基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为全国经济总量的25%,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综合经济实力居于中国第一。除此以外,中国自由贸易测试区及其他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航运、国际贸易等职能日臻完善,进出口商品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占到全国的32%和55%。

(2)空间位置基础。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滨江临海,是“一帶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同样也是东亚航线的重要交通枢纽,对内依托长江航道,对外面向太平洋,具有现代化大规模的港口及机场,河运和海运交通十分便利。长三角城市群还拥有健全的高速公路网,密集便利的铁路网,纵横联系南北横贯东西,陆路交通发达。除此以外,长三角处于长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并依托长江发达的水系,水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位置优势使得长三角城市群的建设受自然条件束缚较小,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工业、农业与城镇化趋同并进。

(3)交通设施基础。长三角城市群已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多层次综合网络交通结构,以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为中心的高铁、高速公路、短途公路为主的交通干线也已形成,城市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交通网络进一步得到完善。

(4)人口人才基础。雄厚的经济实力加上众多条件丰厚的就业条件,使得长三角地区成为炙手可热的就业首选地区,吸引着国内外众多人才到此就业或创业。长三角地区教育资源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超过300所高等院校和近300个创新工程平台,以及国家设立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2. 长江三角洲城市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1)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解决城市化问题的迫切需要。首先,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核心,其国际竞争力和全球性的城市影响力仍有待提升,同时人口压力过大致使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其次,城市群内各个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模糊导致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妨碍了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协调持续发展。

(2)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是提高国际地位的内在要求。纵观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英美国家,伦敦城市群、纽约城市群的形成则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威望,在无形之中吸引资本、人才等全球资源并对其在所属城市群内进行分工优化配置,从而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力。而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周边城市进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城市群协同发展建设加强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与经济联系,将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为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三、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存在问题

1. 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城市群的发展。

(1)行政级别划分意识严重。行政级别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无论是企业还是城市都是按行政级别进行划分,上下级城市间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部门通过国家统一调配,他们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接触和联系。这种按行政级别划分的做法使得在不同级别管理的企业难以交流即便是二者相距很近,相反,两个企业相距再远,只要隶属于同一行政管理系统,交流就会千方百计的发生,这种配置资源方式不但难以利用空间距离所产生的聚集效益,而且人为地提高了生产成本,导致资源要素流入和流出的成本增加,造成了巨大的不必要的生产浪费。长三角城市群是由三省一市构成,这种行政层级的纵向和金字塔分割导致了一些城市可能会受到行政层级的影响,许多问题需要向上级当局报告来指示和解决,这一繁琐的过程严重限制了中小城市一些必要的发展权限,束缚了行政级别较低的城市的经济发展。

(2)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边界不一致。行政区划是国家根据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进行地域划分,设立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对此行政区进行管理,行政区划的确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经济区域边界的确定更多的取决于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而这些要素又具有一定流动性,说明了经济区域边界的模糊性,这就造成行政区与经济区覆盖的偏差,使得行政区划严重影响生产要素在不同省之间的自由流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两省一市的行政管理体制,这种按地方政府行政范围来划分利益线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不同行政区划的协同发展,同时也会了出现各为其主的现象出现。

2. 各城市定位不明确阻碍相互间经济合作。

(1)产业同构严重。行政规划不协调的直接结果,是造就了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的趋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居中,但总体来说,依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其中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的第二产业重叠部门较多:如纺织业、服装制造业、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等部门的高度重复,充分验证了长三角城市群存在极其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

(2)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之重,但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环境下,长三角城市群的内部无序竞争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各城市为争夺外资,竞相出台各种政策。从长期来看,中国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增长潜力和市场潜力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是巨大的,然而国际资本在长三角的投资毕竟是有限的,再加上长三角地区的同质性又使得外资选择的空间范围很大。面对外商货比三家所制造出的竞争局面,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为了自身进一步发展就会以土地和税收政策等优惠条件加重自身筹码进行竞争,以达到吸引外资的目的。

3. 城市群建设缺乏协调规划。首先,在城市群内,两省一市间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协调规划,导致供给过度。地方政府从完善自身功能,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角度来进行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表现在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建設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影响了整体运行的效率。其次,城市群内部各地方往往不顾当地实际情况,盲目进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由于事先缺乏完备科学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以及建设用地规划,长三角各城市在城市空间非常狭小的情况下,竞相无序征用了大量的土地,直接导致整个地区土地资源匮乏、城市用地紧张的严峻局面。

4.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质量趋于恶化。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大量的外来人口为寻求更高的就业环境和工资待遇不断的涌入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来寻找机会,大量人口的流入使得城市人口压力过大,城市负荷过重,导致交通拥堵,水资源紧张,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具体表现为生态空间被广泛使用和吞噬,自然环境自我修复力降低,湿地受损状况严重,外来害虫的威胁日趋加剧,与之相伴的是,河流和湖水水质不断恶化,超过半数的河流水质低于III类标准,雾霾的天气也逐渐笼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同时,资源利用率低、水土流失治理不当、工业污染加剧,加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污染,影响了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 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 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区域整体协调机制。长三角城市群涵盖两省一市,不同行政区域间过多繁杂的行政审批手续影响到不同城市间经济发展的一致性,阻碍了城市群进一步深化地区城市化进程。因此,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要获得政府行政权力的支持。针对目前长三角行政格局,应由中央政府出面,专门设立长江三角洲领导协调机构,从全局出发调节和控制地区经济的总体发展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构筑区域经济总体优势。

2. 合理进行产业分工定位,加强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领头羊,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应该承担更对的责任区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上海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包括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开放环境、信息服务等良好条件,提出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技术产品和体制观念,从而辐射带动长三角城市群甚至是全国城市。

除此之外,南京、杭州、合肥这些大城市也要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城市吸引力承载力,而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依据比较优势,系统合理地规划未来发展路径,着重开发优势的特色产业体系,明确其产业定位,建设独树一帜的特色小镇,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早日实现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3. 统一使用土地,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完善中心城市其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集中度的前提下,应该在区域开发和生态环境找到一个平衡点,带动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合理有效地实行土地开发,有计划的对城市群间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降低各行政区划对土地用途的过多干扰,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加大,长三角城市群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工业生产废水、生活垃圾的不适当处理造成了长江水系水质的下降;为寻得粮食产量增加对土地使用超出其负荷的化学肥料,造成土地污染现象及其严重;工业开发、房地产的建设、港口码头的随意使用进一步造成长三角城市群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必须要实施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设立水域污染预警系统来对长江水系水质进行实时监测与保护,对生活生产废水的排放要严格管理,必要时重污染产业进行布局调整,同时协调长江流域各省市共同合作,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共同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玉和,吴士健,田为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差异互补与协同[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6,(2):1-4.

[2] 柴攀峰,黄中伟.基于协同发展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4,(6):75-79.

[3]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9.

[4] 党兴华,赵璟张,迎旭.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7,(6):110-115.

[5] 顾朝林.长江干流地区建设国际性城市的条件和发展前景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1995,(4):37-41.

[6] 高丽娜,朱舜,颜姜慧.基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中国经济区划[J].经济问题探索,2014,(5):31-36.

[7] 冷志明.中国省区交界地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05,(4):74-77.

[8] 刘海明,杨健,王灿雄,林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10,(3):85-89.

[9] 姚士謀,陈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演化趋势[J].地理学报,1998,(S1):1-10.

[10] 袁莉.城市群协同发展机理、实现途径及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学位论文,2014.

[11] 张京祥.都市密集地区区域管治中行政区划的影响[J].城市规划,2002,(9):40-44.

[12] 朱英明.我国城市群地域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1,(7):55-57.

[13] 诸大建.把长江三角洲建设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带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3,(1):59-61.

作者简介:魏勇强(1970-),男,汉族,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张振宇(1994-),男,汉族,山西省长治市人,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民经济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

收稿日期:2018-12-12。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城市群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尽快启动秦晋宁蒙沿黄国家级城市群建设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中国城市群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