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2019-03-18李彩萍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阅读原则探究

李彩萍

内容摘要:所谓探究式阅读,是指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与整体性。

关键词:探究 阅读 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就说明语文教学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

1.学习内容、空间的开放。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只有充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是学习语文的正确途径。只有让学生运用己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品味读书之乐,经历体验过程,受到强烈感染,从而让学生愿意阅读文本,乐意与文本对话,并产生有阅读其他相关补充资料的需要。只有这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便不再是孤立的一棵树,而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自然也就能够“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了。因此解读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万不可脱开文本,进行所谓的“开放性”教学。如果脱离教材,任意去演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其结果既削弱了“以教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也流失了语文教材应具有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2.学习方法、途径的开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和创新意识。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树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特色的课文去安排课堂环节,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去阅读、思考、筛选、评述、迁移。不论是启发式、讨论式、比较式,还是表演式、竞赛式、欣赏式均要根据教学需要及学习主体的需要去做决定。从教育学角度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行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学习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探究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决定因素。

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要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21世纪对学习者的要求是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且终身学习。因此重视和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已成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自学能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主动接受和积累知识,通过自读、自思、自练、自评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较能力、鉴赏能力、迁移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导”,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品味语文学习的乐趣。

自主是合作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的目的。三者不仅互为一体,而且互为促进,使语文课堂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所以教师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整体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对语文阅读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对于这一点我是从两个方面理解的:

(1)对文本的整体解读。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线,克服支离破碎的讲解,强调多读、多思,从整体入手感悟语言文字,及思想感情,做到既掌握语言文字,又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2)重视学生的全员参与与全面发展。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地参与到探究中来。实践证明要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这是一定时间内的“不间断的、反复而又情感化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老师长期的爱心、耐心和恒心。也就是说老师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确保课堂教学的全员参与。

注: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探究式阅读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BY[2018]G04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教场小学)

猜你喜欢

阅读原则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