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的成效与建议

2019-03-18李德越

广西植保 2019年3期
关键词:田间农药病虫害

李德越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植物保护站 来宾市 546100)

农民田间学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以人为本、能力为先”自下而上的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农田生态系统调查为基础,以实践为手段的成人非正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为特点的农民田间技术培训活动,向广大农民普及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理念,培养农民“动口”“动手”“动脑”能力,鼓励农民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决策,降低农药对健康和环境的风险,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这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培训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植物保护站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和农药风险意识,对助推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来宾市兴宾区农民田间学校基本情况

1.1 开办概况

自2008年12月30日,在来宾市兴宾区良塘镇定甲村举行兴宾区第一个农民田间学校开班典礼以来,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10 a期间,先后在11个乡(镇) 20个村开办农民田间学校20个班,目标作物有水稻 (15个班,面积614.67 ha)、四季豆(1个班,面积33.33 ha)、柑橘(2个班,面积106.67 ha)、甘蔗(2个班,面积160 ha),总面积914.67 ha,辐射推广面积达3.88×104公顷次。

1.2 组织领导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植保总站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来宾市兴宾区植物保护站承担。

1.3 师资队伍

为了保证农民田间学校的顺利开展,2008年4—8月来宾市兴宾区植物保护站派出技术人员参加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植保总站联合举办的全生育期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培训班学习,并取得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农民田学校农民教师资格,主要由这些农技人员担任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并成立由植保、农学、土肥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小组,负责组织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活动。

2 农民田间学校的准备

2.1 地点选择

选择乡(镇)政府支持、领导重视,有农业生产技术需求的村屯,在村里的学校教室或公共场所或农家院子等可容纳所有学员,并能分组活动,但距离试验地不超过1 km的场所作为室内培训活动场所。

2.2 社区调查(PNOA)

兴宾区植保站组织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及相关的技术人员开展调查,了解村屯的基本情况、主栽品种、主要经济来源及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等。

2.3 学员选择

同一个班的学员来自同一个自然村,25~30人,均为自愿参加、交流能力较好的种植户主要劳动力,男女比例约为1∶1,每个班至少有1名村(组)领导参加。

2.4 目标作物选择

根据经济重要性、资料可供性、技术人员可能性及问题可解决性确定目标作物。

2.5 时间安排

根据目标作物的生长特点每个班每10~30 d开展培训活动1次,作物的全生育期开展培训活动9~15次,每次2~3 h,充分利用农民休闲时间,避开圩日及赶集时段。

3 培训方式

3.1 开放式

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农田生态系统调查为基础,以实践与分析为手段,在生产实践中,使农业科技直接运用到田间地头。

(5)技术措施的精准化。如:形成下套管扶正器的作业规范、下尾管作业的技术规范、片麻岩地层钻进技术规范等内容,技术措施规范不断完善。

3.2 启发式

辅导员基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研究,寻找解决途径。

3.3 参与式

所有学员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辅导员扮演协调角色。

3.4 互动式

围绕学员共同确定的科技疑难问题,学员在与教师互相讨论中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营造宽松的培训氛围,培养学员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3.5 非正规式

采用非正规成人教育方式,根据成人教育心理学,灵活采用培训方式,实践第一,教、学、游戏统一结合,启发为主,寓教于乐,培训重点在于农民能力的培养和构建社区发展机制。

4 课程设置和主要活动

4.1 室内授课

根据社区调查结果、训前BBT测试及农民需求确定培训内容。水稻班培训内容:水稻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症状识别及综合防控技术、水稻“两迁害虫”预测预报技术等。柑橘班培训内容:柑橘修剪技术、栽培技术,柑橘黄龙病、溃疡病、红蜘蛛预测预报技术、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甘蔗班培训内容:甘蔗栽培技术,甘蔗病虫害症状识别、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技术。蔬菜主栽区培训内容: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症状识别、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技术等。此外,每个班均设有农药与健康、天敌识别、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技术、农药基础知识、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等课程。

4.2 农业生态系统分析(AESA)

指导农民学员到试验田观察、调查取样、带回标本,并记录作物生育状况、土壤情况、天气情况、田间及周边的环境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天敌情况等,根据调查情况及带回标本分组绘制农田生态系统图,参照生态系统图进行分析汇报,并与上一周对比,提出具体的农田管理措施。通过农业生态系统分析,改变农民非科学的、依靠经验的决策,培养农民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进行综合的科学判断,做出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田间管理决策。

4.3 BBT测试

票箱测试方法(简称BBT)是独立性检测的一种,分培训前和培训后测试2次。培训前测试主要是了解学员的技术知识水平,为辅导员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提供依据,培训后测试主要是评估培训,为制订下阶段目标提供依据。

4.4 小组讨论

每个农民田间学校一般由25~30个农民学员组成,分5~6个小组。各项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讨论,学员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

4.5 参与试验研究

4.6 技能训练

通过调动每位学员参与各种问题分析、讨论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发言,从而训练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设置昆虫园与病害圃,训练学员观察昆虫生活史,观察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流行规律,引导学员田间采集病虫害及天敌标本,并对标本进行鉴定,提高学员对病虫害、天敌的正确识别技能。

4.7 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民团队的凝聚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领导能力,激励团队成员的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办班过程中,将一些趣味性游戏融入到教学中,以此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的培训氛围,培养学员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5 办校成效

5.1 转变观念

农民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科学决策,转变观念,特别防治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办校前,农民一味依赖化学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实施“灯诱、性诱、色诱”等绿色防控技术都是植保技术人员把杀虫灯、诱捕器、粘虫板等物资运到田间地头并安装示范后,农民才被动接受。办校后,很多农民主动实施绿色防控技术,2018年,兴宾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3.88×104公顷次(放赤眼蜂面积已达1.13×104公顷次,安装杀虫灯面积4500公顷次,挂生态粘虫板面积700公顷次,放性诱激素面积300公顷次,生物农药防治面积2.2×104公顷次),比办校前(2.06×104公顷次)增加88.35%,最终达到降低农药风险的目的。

5.2 创新了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采取成人非正规教育培训方式,没有培训教材,也没有固定模式。从学员、农民的需求出发,设计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培训方式,充分尊重了农民的选择,改变了原来“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这是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进村入户率的有效措施。

5.3 提高学员综合素质

辅导员引导学员系统地学习了有关农业知识,引导学员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寻求最佳解决办法,引导学员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实践、思考和总结,表述自己的观点。学员不但学会农业技术知识,而且学会交流、引导等方面的技巧,提高综合素养。

5.4 降低为害率,提高产量

2018年,在兴宾区红河农场农民田间学校,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实验:放蜂区螟害节率、有效茎断尾率分别比对照区降低59%和26%;放蜂区甘蔗每公顷有效茎数、茎径、糖分分别比对照区增加5%、5.4%和0.68%;放蜂区每公顷甘蔗产量比对照区提高13.96%。

5.5 提高经济效益

农民田间学校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实践区比农民自防区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水稻班,综合治理实践区施药3次,农民自防区施药5次,实践区与自防区相比每造综合节本增收约4500元/公顷;果树班,实践区施药7次/年,农民自防区施药10次/年,实践区与农民自防区相比每年综合节本增收约12750元/公顷;蔬菜班,实践区施药7次,农民自防区施药10次,实践区与自防区相比每年综合节本增收约9000元/公顷;甘蔗班,实践区施药1次/年,农民自防区施药4次/年,实践区与农民自防区相比每年综合节本增收约8775元/公顷。

5.6 改善生态环境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降低了环境污染,保护了自然天敌,促进了生态平衡。办过农民田间学校的村屯,其田间黑肩绿盲蝽、隐翅虫、瓢虫、蜘蛛、草蛉、青蛙等天敌的数量和种类有所增加。

5.7 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品质

让农民成为专家和新型农民,再通过他们带动更多农户,减少化学农药的滥用,普及绿色防控知识,科学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品质。近年来,兴宾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合格率均在97%以上。至2018年年底,共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13个,认证面积4.160×104ha,产量3.641×108kg,涉及的产品有水果、白砂糖、大米、银耳等。

5.8 增强农药风险意识

办校前,大部分农户家里没有农药仓库或专柜,施药时,没有防护措施,并随意加大用药量和用药次数,施药后,在灌溉水入口处及池塘边清洗施药器械,农药废弃包装物随处乱扔等滥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办校后,学员农药风险意识增强,学会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5.9 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及农业技术操作水平

训前BBT测试平均分为47分,训后BBT测试平均分为86分,BBT测试结果表明农民学员知识水平已经得到提高,能较好地掌握了农作物栽培管理、田间病虫害调查、综合防治、绿色防控等技术。辅导员对应用技术培训进行跟踪调查,田间学校学员改变了过去定期施药或见虫就施药等农事操作习惯,学会了根据田间病虫发生等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决策和管理。

6 存在问题及建议

(1)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培训模式,目前还处于探索试点阶段,从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到广大农民对农民田间学校的概念、内容及作用了解不够,甚至部分基层农技人员对其认识也比较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田间学校的推广与普及。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宣传态势,增强农民参与意识,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为加快农民田间学校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氛围。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农民田间学校的新方式、新特点、新内容,提高广大农民主动参加农民田间学校学习的积极性。

(2)在培训过程中发现农民的素质参差不齐,接受知识程度不同,学员合作意识差,对AESA制作兴趣不大,分析决策逻辑性差。农民进城务工多,农村多是老人和儿童,女学员多,且年龄偏大,参与性、互动性不够,仍处于听和看的状况,难以达到技能培训的目的。建议项目增加对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有一定规模的农民的培训,有针对性的建立相应的培训模式和课程。

(3)农作物种类繁多,病虫发生复杂,当前化学防治仍然是重要的防控手段,降低农药风险工作压力大,而病虫害主要还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生防菌的数量和应用较少,如何提升病害综合防治(IPM)技术,减少杀菌剂类用量仍是当前面临的难题,建议加强病害综合防治(IPM)方面的技术合作项目。

(4)农民田间学校在摸索中进行,缺乏办学经验,师资力量较薄弱。农民田间学校开办对师资要求较高,具体承担培训任务的农技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一定的演讲和沟通技巧及协调和决策能力、组织设计能力等。建议加强与科教部门合作,探索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农民田间学校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田间农药病虫害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