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问题与对策探究

2019-03-15赵杰

青年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家庭因素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赵杰

摘 要: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而家庭在子女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研究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家庭因素对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和水平的影响,发现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自我认知不够清晰、职业认知水平较低、生涯定向欠缺合理等问题。建议从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层面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为贫困生的生涯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家庭因素;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储备军。高校贫困生作为长期以来被关注的群体,其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有效与否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公平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家庭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言而喻的影响,不仅给他们提供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同时也向他们传递思想、价值和理想,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探讨家庭因素对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正确引导贫困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帮助尤为重要。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而以贫困生为研究对象的文章相对有限,且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实证文章仍不多见,从家庭因素的角度来讨论这一话题的文献更是不够充分。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一主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可对已有成果形成补充和创新。

研究对象为某北京市属高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55份,其中有效问卷887份。首先在部分学生群体中进行试测,并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进行了问卷调整。随后,采用Cronbach a系数法进行信度检验, KMO和Bartlett进行效度检验。a系数值为0.825,KMO值为0.7以上,说明自编量表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可以进行大规模测试。将收集到的结果运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被调查的学生群体覆盖了该高校经、商、计、理、食、材、法、外、艺等多个学院,包含家庭经济困难和非困难学生。研究发现,贫困学生多来自京外,家庭居住地位于农村居多,家庭子女数量多在2个及以上;父母受教育水平以初中水平人数最多,职业以农业劳动者、产业工人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为主;家庭月经济收入较低,1001-3000元的占50%以上。不难发现,贫困学生拥有较高社会资本水平的可能性较低,从家庭中能得到的生涯发展帮助较为有限。

研究把家庭因素操作化为家庭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具体包括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亲受教育水平、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月经济收入和家庭居住地。其中,职业类型按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分为十大社会阶层[1]。受教育水平分为“低、中、高”三类。家庭月经济收入分为“0-1000元、1001-3000元、3001-5000元、5001-8000元、8001-10000元和10000元以上”六类。家庭居住地分为“城市、乡镇和农村”三类。

一、家庭因素影响视角下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規划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主要包括未来大致发展方向、心仪的就业单位类型、希望的工作地点、期望的月薪水平、择业时的最主要考虑因素等方面。研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

将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进行对比,发现对未来的大致发展方向,贫困生更倾向于选择“考研”和“就业”,分别达67.1%和25.1%,而对于非贫困生来说,除了选择“考研”,“出国”成为另外一个重要的补充,比例高达15%。同时,非贫困生选择“就业”的比例只有13.8%,比贫困生低了11个百分点。对心仪的就业单位类型和希望的工作地点,两个群体的选择差别不明显。相对而言,贫困生选择“公务员”的数量更多,非贫困生选择“外企”的数量更多,可见贫困生追求稳定的心态。对于期望的月薪水平,贫困生和非贫困生都更倾向于“高薪”,但非贫困生有一半的人选择10000元以上的月薪,敢于追求更高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从家庭因素影响的角度进行回归分析,考虑到本部分涉及到的大多数因变量是多分类无序因变量(如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考研、出国、就业或创业等),因此采用多分类对数比回归模型。即对多分类无序因变量采用基准类比的方法,选出基准类,然后将它的发生概率与其他各类情况的发生概率对比, 得到一组对数比率方程。其回归系数表示与基准类的概率相比,某一类情况发生概率的变化量。如果得到负值,则说明与这一类概率相比, 基准类情况发生的概率更大[2]。

(一)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影响

在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月经济收入以及居住地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回归分析中,选择就业为参考系,与其他发展方向进行比较。

模型1中,父亲职业显著影响学生对考研的选择,层级越高,学生未来选择考研的倾向越大。同时,父亲职业与学生的出国倾向明显正相关,父亲职业层级越高,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出国而非直接就业。

模型2中,母亲职业与学生选择考研和出国同样呈现正相关关系,母亲职业层级越高,相比于就业,学生选择考研和出国的倾向越大,当母亲职业层级处于底层时,学生表现出对就业的渴望。

模型3中,父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学生选择出国深造的可能性会上升;选择创业的倾向越高。

模型5中,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提升,学生选择就业的倾向越来越不明显,当家庭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时,学生更愿意选择继续深造。

模型6中,城市和乡镇的学生都更倾向于考研和出国,这和当前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现实相符。但城市的学生比乡镇的学生选择出国的意愿更加强烈。城市的学生在创业和就业之间更加倾向于创业,相反,乡镇的学生则更加倾向于就业。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择业考虑因素的影响

在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月经济收入以及居住地对学生择业因素的回归分析中,选择薪酬福利为参考系,与其他考虑因素进行比较。

模型1中,与兴趣和工作稳定性相比,学生更加看重职业岗位的薪酬水平。但父亲职业会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当父亲的职业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时,学生会优先考虑社会地位因素而非薪酬福利。这两类职业在社会上较为受人尊重,因此子女也更倾向于延续这种职业带来的价值感。

模型2中,当母亲职业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等社会较高层次时,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会把兴趣爱好、晋升空间、社会地位因素放在薪酬福利之前考虑,这可能与这些家庭的经济状况较好有关系。当母亲职业为农业劳动者时,情况与之完全相反,学生更倾向于考虑薪酬福利因素,而非兴趣爱好、晋升空间和社会地位。

模型3中,父亲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学生对兴趣爱好就越看重;在择业时更加注重工作的社会地位。

模型4中,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意识越强,相应的,其子女对工作社会地位的要求也呈增强趋势。

模型6中,相比于对薪酬福利的考虑,城市比乡镇的学生更关注兴趣爱好、晋升空间和社会地位。当面临工作稳定性与薪酬福利的选择冲突时,城市和乡镇的学生都更倾向于考虑薪酬福利,但乡镇的学生会更加在意后者。

二、家庭因素影响视角下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影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体现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生涯定向、规划认知、就业信心等维度。研究采用独立t检验及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了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职业均对大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水平影响显著;父母受教育水平均对大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生涯定向水平影响显著,除此之外,父亲受教育水平还对大学生规划认知水平影响显著;家庭月经济收入对大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规划认知、就业信心水平影响显著;家庭居住地对大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生涯定向水平影响显著;生源地对大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水平影响显著;家庭子女个数对大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生涯定向水平影响显著。

(二)貧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自我认知不够清晰

在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中,主要体现为贫困学生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对自己兴趣、性格和能力的了解程度有限;对自己将来在职业中面临的优势与劣势认识不足。仅有6.1%的学生对自己的优劣势“非常了解”,一半以上的学生了解“一般”、“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

家庭是子女生长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早、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并具有权威性。家长职业及文化程度直接决定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或多或少地影响子女个性的发展;家长本人的修养是子女学习的榜样,这方面对子女的人格形成影响是相当重要的力量;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也是影响子女人格形成的不可忽视因素[3]。研究表明,父母的社会地位与民主性教育方式有显著的正相关,在父母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中,子女与父母对话较多,沟通充分,子女发展较为健康[4]。一般意义上,来自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学生从小生活环境较好,有较强的优越感,更加自信,拥有更高的自我评价。而贫困家庭的父母往往忙于应付生计,疏于对子女的关注和培养,造成子女自我认知模糊。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起点定位的失败必将严重影响科学规划的制定。

2.职业认知水平较低

在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中,主要体现在贫困生对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需求、自己预期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自己预期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程度了解不足,“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总体比例分别只有30.8%、29.7%、36.4%。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就业制度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资本在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5],从而使贫困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职业生涯规划压力更加巨大。在中国典型的差序格局文化中,家庭及其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载体,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资本往往具有可继承性和层次性,父母的教育程度、职业层级、家庭月经济收入越高,相对占有优质社会资源的可能越大,为子女的生涯发展提供帮助的可能也就越大。一方面,家庭成员的职业经历、教育背景等影响着对子女职业技能、经验和感受的传递,拥有更多社会资源家庭的子女,从父母处可获得的职业信息和职业认知更为具体,对职业世界的了解也更加清晰;另一方面,思想、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对于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认识得比较清楚,善于辨别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一般能预料社会发展的前景,自觉地按照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塑造子女[6]。而贫困学生的家长受制于职业水平、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难以为子女提供相应的支持。

3.生涯定向欠缺合理

在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中,主要体现在贫困生缺乏长期的职业目标,认为有长期目标“非常符合”、“比较符合”自己情况的只占7.4%、38.3%;价值取向凸显偏差,40.8%的贫困生在择业时把薪酬福利作为最主要的考虑因素,而把自身兴趣爱好或发展放在较为次要的位置,急功近利的心态明显,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子女在职业选择方面更为理性,更符合个人的成长规律;贫困生遇到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时向父母求助的比例仅为26%,向老师求助的比例则高达41.8%,而非贫困生向父母求助的比例高达45%,向老师求助的比例仅为27.3%,两者的数据差异明显——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经验进行相关讲解,且可以通过所拥有的社会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而贫困生的家长往往难以具备这样的资源;最后,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 家庭社会关系提供给学生的就业信息往往有着极强的针对性, 能直接提供给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最全面的行业及职位信息, 并能对学生进行专门引见、推荐, 成功率较高。而缺乏家庭社会关系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压力更大, 竞争更激烈, 往往会形成不科学、不合理的职业决策[7]。

三、构建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1.自立自强,打造出色的人力资本。在现有的家庭条件下,贫困生应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努力打造出色的人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的特定经济活动中给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带来相应的收益。在大学阶段,贫困生应该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培养自学精神和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增进对职业的了解和认知,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重视高等教育阶段的社会资本积累。所谓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它内嵌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结构中[8]。贫困生应积极利用高等教育的机会,有意识地构建、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本,努力消除家庭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学生社团、党团组织、社会实践、各种校内外活动、兼职工作等,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胜任今后的职业岗位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依托教育发展, 加强学校职业生涯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1.强化意识,全程培养。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育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前移,同时强化职业生涯教育的全程性,实施分阶段的教育模式[9]。大一侧重于对贫困生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因素的测评,使贫困生能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逐步建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二侧重于引导贫困生加强对专业、职业的了解,通过职业人物访谈、职业信息检索、实地考察、毕业生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扩宽知识面,跳出家庭阶层、家庭经济、成长环境的约束与局限性,了解职业世界的多样化、多层次化、快速变更情况[10];大三侧重于通过模拟面试、就业体验、专业角色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让贫困生深入接触社会,逐步落实自己的职业规划;大四侧重于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信息的提供,做好贫困生的就业推荐等。

2.重视家庭因素的影响,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一方面,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能力、价值观等个体因素以及父母情况、社会资本水平等家庭背景因素,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厘清家庭因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应扩大职业生涯教育的范围,把家长纳入到工作对象中,通过家访、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并通过建立档案的形式,详细记录家长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情况。无论何种形式,高校都应在思想观念、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支持,使家校合作能夠系统化、长期化、规范化,从而最终提高父母对子女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水平。

(三)跟踪时代发展, 发挥家庭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1.注重对子女的生涯规划教育。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都在客观上对家庭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家长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接受新观念、新思想,主动学习和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并以之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另一方面,家长要在子女的职业兴趣培养、职业社会了解、职业指导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11]。通过分享自身职业经历、为子女提供社会实践机会、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影像资料、及时与子女和学校保持沟通和联系等方式,为子女尽可能多地了解职业世界创造机会,降低子女将来在职业选择和发展方面走弯路的可能,努力为其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

2.改善家庭的内部环境。父母的职业、教育水平、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可能很难有大的改变,然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形态与情绪连接是可以控制、调整的因素,这些因素同样会对子女的生涯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包括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父母期望等。这些内部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家庭系统功能朝向良性的方向发展,从而促使家庭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12]。

在教养方式方面,家长应该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允许子女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理性指导子女成长;在亲子关系方面,依附理论研究者强调父母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性,这种亲密关系将有助于提升孩子对新的人生角色和新的环境的探索——为此,家长要致力于与子女建立安全、和谐的亲子关系,增强子女对父母的信任,为子女的职业探索、亲子之间的双向沟通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对子女的期望方面,家长要学会对子女抱有适当程度的期待。研究证明,当父母表示他们并不想影响子女的决定,但他们的确有“一个可接受范围,想让孩子在这一范围内选择”时,子女往往更容易受到影响[13]。

(四)转变社会观念,构建大学生在校环境与职业环境的互动机制

1.转变社会观念,完善体制建设。在知识经济时代, 面对新的社会竞争环境与知识型人才的要求, 社会应通过多种媒介广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意义和作用,营造全社会形成认可、接受、支持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局面。积极引导学校教育体制改革与企业创新, 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社会服务机构和科研机构, 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14]。

2.构建大学生在校环境与职业环境的互动机制。学生的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为准绳。政府和中介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作用,以政府为主体,建立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努力消除各类阻碍高校毕业生正常流动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以中介机构为主体,建立规范、有序的劳动中介服务体系,与高校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通过大学生实习实践和就业基地的建立、联合订单式培养、组织工作现场参观等方式,为大学生的职业世界认知提供机会和平台。

参考文献:

[1] 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3.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1.

[3]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41.

[4]繆建东.家庭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07.

[5]康小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职业发展成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8、51、71.

[6]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49.

[7]何期.大学生职业决策中家庭因素分析及对策[J].学术论坛,2008(6):183.

[8]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8-20.

[9]郭旭凯,曾蕾,王雪梅.本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基于对北京某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调查[J].科技资讯,2008(29):147.

[10]曹贤姿.社会阶层分化对西安高校学生择业的影响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27):265.

[11]刘永.家庭教育对中国当代青年人生涯发展影响的个案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102.

[12]刘天阳.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43.

[13]闻佳鑫.家庭与中国青少年职业生涯理想[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67.

[14]周敏,翟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探析——现状调查及启示[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2):96.

猜你喜欢

家庭因素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受教师欢迎的幼儿家庭因素研究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多子女家庭对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影响个案研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关于家庭因素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影响的调研
关于家庭因素对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影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