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野下的教师着装建议

2019-03-15杨凡

青年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美育

杨凡

摘 要:当前的学校教育只注重美术的显性课程教学,却忽视了教师的着装,教师着装不当不利于教学开展与儿童审美的培养。本文通过阐述儿童审美心理、认知发展过程,得出教师着装对儿童具有审美影响,在审美上能影响和感染儿童,并有培养其感受力与鉴赏力的美育功能。教师要以知性美、仪表美与德性美为追求,“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儿童的审美视野、审美情致和审美精神。

关键词:教师着装;儿童审美;美育

在现代社会,许多国家已经将美育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心理学和医学合并的新路径——美术临床治疗,学校和家长也越来越意识到美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孩子的成长,不仅是指身体的生长,心智的成熟,还需要思想的开花,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果。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生命教育。然而,学校教育只注重美术的显性课程教学,却忽视了较不明显的因素,比如教师的着装,教师着装得体也是美育,穿着得体是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方面,是体现教师形象美的途径之一。有关教师服饰、师德建设的研究有许多,但是,将教师着装与儿童美育相结合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力求通过分析儿童审美的心理与认知发展阶段,阐述教师着装的教育影响,并提出相对应的穿着建议。

一、儿童审美心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儿童审美心理发展过程

从人的整体审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其发展是一个前期缓慢、后期逐步加速且稳定的过程。它包含四个阶段,分别是初步萌芽期、初步形成期、逐渐成熟期与鉴赏能力提高期。在少年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对应的审美心理过程是初步形成期与逐渐成熟期,在这一阶段培养儿童对美的欣赏能力与表达能力,能使儿童顺利的过渡到鉴赏能力提高期、提高对美、对艺术的兴趣和追求。

初步形成期是儿童在小学的审美心理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在活动中能够明显地感到与生理快感不同的审美快感,开始具备审美欣赏能力,能简单的判断事物的审美性,但他們关于美的标准还不够完善。因此,这个时期教师的着装是否整洁、是否恰当、是否美观都会给儿童带来视觉上的影响,甚至能够让儿童形成何谓“美”的标准,这无疑是意义深远的。同时,这时期的儿童开始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审美表现能力甚至是审美创造能力,在着装上会有模仿的意识和表现。

逐渐成熟期是小学阶段儿童产生审美心理的第二个时期,也是他们过渡到青少年时期的第一个审美心理阶段,这时候的儿童由于文化知识与文艺知识的丰富,感受力、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已经能够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他们能欣赏到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较深刻的意义内涵或意境美。由于自我意识形成,青少年的审美评价逐步摆脱成人,不再轻易用成人的评价来左右自己,表现了审美评价的自主性。因此,这个时期的儿童对于教师着装的美丑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着装美观大方的教师相比于着装怪异的教师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好感,也更容易亲近学生,提高教学的质量。而着装个性或性感的教师则容易引发学生青春期的亢奋,不利于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也有损于教师的自尊。

(二)儿童审美认知发展过程

关于儿童的审美认知发展过程,一般有两个观点,其一是加德纳的儿童审美认知发展五阶段论,其二是丹尼·伍尔夫的审美认知发展三阶段论。

加德纳教授一直是艺术教育的倡导者,他认为艺术学校是培养在其他学科中的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其所著的《儿童对艺术的知觉》一文中提出了审美认知发展五阶段论,包括婴儿知觉期(0-2岁)、符号认知期(2-7岁)、写实高峰期(7-9岁)、写实终结期和审美感受初期(9-13岁)、审美参与危机阶段(13-20岁)。少年儿童所处的审美认知发展过程是写实高峰期、写实终结期和审美感受初期这两个阶段。写实高峰期是审美认知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此时的儿童忠实于绘画的原型,以“像不像”作为“好不好”的标准,第四个阶段是写实终结期和审美感受初期,这时的儿童开始注重形式和技巧,审美喜好的风格也开始多元化。

丹尼·伍尔夫将儿童的审美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理解绘画符号阶段(4-7岁)、理解视觉系统阶段(8-12岁)与理解艺术性选择阶段(13-18岁),第一阶段与加德纳教授的符号认知期相似,第二阶段的儿童已有区分审美性和非审美性图像的能力,并能够模仿和复制。第三阶段的青少年的思维和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倾向于选择强有力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师着装的教育影响理论阐述

在学校教育中,美育的作用和影响力已逐步被认可,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着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建设内容也有许多政策和研究。然而,把教师的着装与儿童的美育相联系的少之又少。其实,作为儿童的重要他人,良好的教师形象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产生有益的教学互动,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所谓“言传身教”“审美引导”,都会在这一个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达成。服装是一种无言的文化,着装是一门艺术。教师着装对儿童审美的影响可从以下两方面探讨。

(一)审美影响

教师通过合适的着装使儿童在不经意的环境中感受美、欣赏美,产生美的享受。审美,是通过主体感官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和感受,以从中获取精神享受与启迪。教师着装相比其他行业的服饰而言比较特殊,是其教师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儿童对教师的喜爱度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渊博知识,而且与教师的服装所反映的外在形象明显相关。根据儿童审美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开始具备审美欣赏能力,随着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他们已经能够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审美喜好的风格也逐渐开始多元化。小学儿童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审美心理结构开始形成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对美有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和趋向性,他们总是对那些具有鲜明审美特征的事物保持持久的注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要面对的是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成人、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儿童,合适妥帖的穿着打扮或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都会影响儿童的审美心理和认知变化,进而使儿童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崇拜感,一旦儿童确立了这一的思维定势,就会不自觉的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对其传授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影响力和感染力就是教师穿着的最大功能。

(二)美育作用

美育指的是:培养儿童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生命教育。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并从而丰富人的审美情趣,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美的创造力,使人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的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重新塑造主观世界,使每个人都以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目标。

教师着装的美育功能在于能以其审美性和高雅情趣影响儿童,直接或间接的培养儿童的感受力与鉴赏力。教师的衣着是儿童在校随时能够直接感受的审美对象之一,教师的衣着具有丰富的色彩、条纹、形式和风格。服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观察物体时,色彩感觉占到80%。服装的协调主要是色彩的协调。接触到教师时,儿童就会根据教师的长相、衣着产生第一印象,进而在心理产生对教师的初认知。这种对色彩、条纹、形式和风格直观的感受,会使儿童产生一定的审美刺激,锻炼他们的审美鉴赏力,这就是儿童美感的产生。

三、教师着装的合理化建议

在学校,教师作为孩子的榜样,应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倘若教师在课堂上浓妆艳抹、穿着怪异,势必会分散儿童的注意力,降低听课效果;倘若教师穿着不整,邋邋遢遢,儿童会觉得这个老師上课随意,进而在上课时也表现的很随便,表现出不尊重老师的行为,比如上课睡觉、逃课、旷课等行为;倘若教师穿着古板、老气横秋,缺少时代感,会让儿童感到可敬不可亲,对教师产生距离感。因此,教师应在尊重教育对象、契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做到大方得体不怪异;高尚雅致不妖艳;自信美丽不刻板,做到穿着打扮与教育规范、个人形象与职业形象的有机统一。教师着装的自我提升可依据知性美、仪表美与德性美三方面提升审美情趣。

(一)知性美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在穿着打扮上要注重社会自我,体现知性美,所谓知性美,是一种智慧美、成熟美。教师的着装要体现教师的职业特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着装上要切忌“喧宾夺主”,使儿童注意力分散,忽视了教师丰富充实、聪敏壑慧的内在修养。在知性美的要求下,教师的穿着要大方得体、高雅,体现教师的知识、修养,不搔首弄姿,避免低俗、过分性感。

(二)仪表美

教师着装要体现仪表美,所谓仪表美,即健康美、自然美,着装与教师的生理条件和年龄特征相协调,也就是要注重生理自我。所谓与生理条件相协调,即穿着适合自己的身材、肤色、长相,胖人不穿紧身、粗条纹的衣服,肤色较黑避免穿荧光色、粉色系的衣服等。所谓与年龄特征相协调,即穿着符合自己的年龄,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也是一个相对严肃、庄严的职业,在穿着上避免穿低龄化或老气横秋的衣服,以展现教师的自然美、仪表美为主。

(三)德性美

德性美指的是教师的穿着要体现“师德修养”,体现人类优秀的伦理智慧和思想精华,展现心理自我。教师作为美善真知的代表者和传播者,不管是外在仪表还是内在修养,都应该符合美学意义上的审美判断和要求,同时也应该符合公共理性和社会人文的价值标准和导向。做到知性美、仪表美与德性美的有机结合。

儿童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有很强的模仿性、向师性与极大的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起眼的穿着都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儿童的审美视野、审美情致和审美精神。因此,教师在选择服饰时要从社会和个性两个角度去考虑,既能符合社会大众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又能不失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风采,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娄立志.儿童教育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2]H.Gaidner.儿童对艺术的知觉[A].荷兰:艺术教育与基础教育国际会议论文,1987.

[3]刘霞.教师着装——一堂无声的礼仪课[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245-246.

[4]蒋冰海.审美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

[5]崔玉环.教师服装的教学心理效应[J].纺织教育,2010,25(01):54-56.

[6]康君明. 教师服饰对学生的影响及其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50.

[8]沈晔.教师着装应美善相济[J].中国德育,2013,8(06):57.

猜你喜欢

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美育史料·孟宪承演讲《美育原理》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孑民美育研究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