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檗文化研究概况

2019-03-14李湖江

青年时代 2019年2期

李湖江

摘 要:中国学界对“黄檗文化”的研究有三个重要学者,各有侧重:厦门大学刘泽亮对断际希运禅师禅哲学思想的研究;厦门大学林观潮对隐元隆琦与日本黄檗宗的研究;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廖肇亨对黄檗宗的相关研究。以往研究的侧重点在于黄檗宗与中日文化交流的关系,未来还有多方面可能拓展的领域。

关键词:黄檗文化;断际希运;隐元隆琦

“黄檗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2015年厦门大学林观潮在“黄檗文化促进会福清总会”的宣传册上曾对“黄檗文化”的内涵作出界定,他指出:“黄檗文化指的是在八世纪的唐代中期正幹禅师开山肇始的,发源于福建福清黄檗山,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综合性文化形态。它扎根于华夏文明的深厚大地之中,以唐代断际希运禅师、明代隐元隆琦禅师为杰出代表,以佛教文化为内核,涵盖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等丰富内容”[1]。黄檗文化研究推广的重点应该是唐代断际希运禅师与明代隐元隆琦禅师。中国学界对这两位禅师的相关研究,有三个重要的学者:刘泽亮、林观潮、廖肇亨。

一、厦门大学刘泽亮对断际希运禅师禅哲学思想的研究

1993年刘泽亮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师从萧萐父教授,其博士论文修订之后1999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为《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本书坚持唯物史观的导向,全面地搜集材料,充分利用今人的研究成果,从中唐社会转型、文化异动的广阔背景来阐释黄檗思想的产生及其时代特征,首次对黄檗禅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此外,邓克铭《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唐代黄檗希运禅师之心体观》指出“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可概括说明黄檗希运禅学之特色,其诠释之内容却极为丰富,可使禅宗之心的观念更为清楚、深入。[3]蒋九愚《黄檗希运禅学思想探析》指出黄檗希运禅学思想系统并非属于《楞伽经》的真常唯心论,“他从般若实相学立场去会通《楞伽》如来藏思想,体现出一种以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学思路”[4]。

二、厦门大学林观潮对隐元隆琦与日本黄檗宗的研究

2004年林观潮获得日本京都大谷大学佛教文化专攻博士(文学)学位,其博士论文题目即为《隐元隆琦研究》。2010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隐元隆琦禅师》,该书指出:黄檗山是明朝遗民、反清志士避难栖身之所;隐元禅师饱学中华传统文化,推崇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隐元禅师具有期待民族复兴的远见卓识;该著作表达了隐元禅师的家国情怀。[5]林观潮的另一部专著是他所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2013年由中国财富出版社发行的《临济宗黄檗派与日本黄檗宗》,该书第一章将国内外学界关于临济宗黄檗派与日本黄檗宗的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梳理,包括日本学界的研究、中国学界的研究和欧美学界的研究,学术回顾极为详细,特别是对于日本学界的研究,由于他具备精通日语的优势,阐述十分详尽。“全书集中描述了从明清黄檗派到日本黄檗宗的发展历史,基本勾勒了佛教一派向一宗的演变过程。全书绝大部分的内容,是研究日本黄檗宗的产生和发展,这对研究中国佛教乃至日本佛教,包括中日佛教交往,有着特定的意义。”[6]

三、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廖肇亨对黄檗宗的相关研究

廖肇亨在2005年至2008年曾做过黄檗宗的相关研究,计划名称题为《烟波万里:明末清初东渡日本黄檗宗之成立、传布与文化展演》,該计划指出“黄檗宗与江户时代的日本文化的相互调解与融合的过程,系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一个不容忽视的的重要层面。本研究的目的便在于透过黄檗宗的研究,重新认识十七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种种相关社会与文化脉络”[7]。他提出黄檗宗“不仅是东亚贸易史、航海史、交通史的大题目,也是东亚文学艺术研究的宝山”[8]。该研究报告罗列出的参考文献:相当全面,内容涵盖(一)黄檗宗直接史料;(二)黄檗宗僧人著作;(三)二手研究资料;(四)期刊论文;(五)英文著作。廖肇亨在研究报告中提出将出版两部与黄檗宗相关的研究专著,一为《忠义菩提:明清之际遗民佛教丛论》、二为《烟波万里:近世东亚海洋诗学论丛》,笔者通过多渠道检索尚未发现这两部专著。此外,笔者检索到廖肇亨的多篇论文,主要阐述了黄檗宗的传入成为江户时代日本文化史的显著特征,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如《木庵禅师诗歌中的日本图像——以富士山与僧侣像赞为中心》(《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4年第24期),同时也研究了日本佛教吸收消化中国禅宗思想之后,如何创造出崭新的宗教与文化系统。

此外,比较重要的研究论文还有徐兴庆《隐元禅师与黄檗文化的东传》(《台大日本语文研究》2004年第6期)、王荣国《“海丝”视角下:隐元禅师东渡弘法与日本长崎华侨华人社会》(《福建史志》2018年第2、3期)等文章探讨了明末清初黄檗宗传到日本以后对日本社会多方面的影响。

综上,有关“黄檗文化”的研究,对唐黄檗希运禅师的研究成果较少,对明隐元隆琦禅师的研究成果较多;日本学者相关研究较多,比较全面、深入;中国学者相关研究比较零散;以往研究的侧重点在于黄檗宗与中日文化交流的关系。未来可能拓展的领域包括1.黄檗希运语录研究;2.黄檗希运禅师与唐代社会研究;3.隐元隆琦及其重要弟子语录研究;4.黄檗宗与东亚贸易史、航海史、交通史关系研究;5.黄檗宗与文学、艺术关系研究;6.万福山黄檗寺志研究等。日本京都黄檗山文华殿存有大量研究“黄檗文化”的重要文献。以下列出日本所出的重要文献供研究者参阅,包括:平久保章专著《隐元》(吉川弘文馆1998年)以及他编的三部全集《新篡校订隐元全集》(开明书院1974年)、《新篡校订隐元全集》(思文阁1980年)、《新篡校订即非全集》(思文阁1985年);木村得玄编《黄檗宗資料集成》1-4卷(春秋社2014-2017年);大槻干郎·加藤正敏·林雪光《黄檗文化人名辞典》(思文阁1988年);林雪光《黄檗文化》(黄檗山万福寺1972年)、《黄檗三筆》(黄檗山万福寺、全日本煎茶道连盟1989年);山本悦心编《黄檗东渡僧宝传》(爱知县黄檗堂1940年);万福寺文华殿编《黄檗文华》1-25号;能仁见道编《隐元禅师年谱》(禅文化研究所2001年);山田玉田《支那祖迹巡拜记》(宇治黄檗真光院1926年)。

参考文献:

[1]林观潮.黄檗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黄檗文化促进会福清总会宣传册,2015年,第7页.

[2]萧萐父:《序》,刘泽亮:《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页.

[3]邓克铭.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唐代黄檗希运禅师之心体观.《台大佛学研究》2011年第22期.

[4]蒋九愚.黄檗希运禅学思想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9期.

[5]张铣.隐元禅师的家国情怀——再读林观潮<隐元隆琦禅师>有感.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fe700b0102vy5v.html.

[6]林观潮.临济宗黄檗派与日本黄檗宗·序二.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年.

[7]廖肇亨.烟波万里:明末清初黄檗宗之成立、传布及其文化展演(I)》,“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年08月—2006年07月.

[8]廖肇亨.烟波万里:明末清初黄檗宗之成立、传布及其文化展演(III).“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7年08月—2008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