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筷子简史

2019-03-12卢娜

东方企业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筷子

卢娜

前些日子,某品牌一则滑稽可笑的广告让筷子在网上火了一把。筷子,作为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样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平凡而又深刻的地位。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夸赞筷子说:“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那么筷子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或许远远超乎你的想象哦!

筷子,又称“箸”,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三千年,《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即商朝暴君纣王;象箸,指象牙做的箸。可见,30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象牙筷子,而且还是帝王骄奢淫逸的宫廷奢侈品,而西方人大概到16、17世纪才发明刀又。不过,虽然筷子的起源历史悠久,但这时的它并不是吃饭的工具,而是用来捞有汤羹的菜。据《礼记·曲礼上》记载,那时人们吃饭或者喝汤的工具主要是餐匙(古代称匕、匙)。

除了文字记载之外,在考古发现中也不乏筷子的身影。我们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的筷子文物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据《文物》1980年8期记载:“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于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公分,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一双银箸,这是迄今为止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银箸。

在出土的一众筷子文物中,最著名的为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1973年出土的一双长17公分,直径0.3公分的竹箸。这双竹箸是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圆箸,当时与三千多件精美文物一同出土,现藏于湖南博物馆。其珍贵之处在于,汉代箸之形状大多为首粗下足略细的圆形;而春秋时代的箸,多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

其实,在筷子在中华大地作为主要餐具的漫长历史中,其名称可谓几经演变。先秦时期,一般称“挟”或“荚”。东汉经学家郑玄有注:“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

到了汉朝,改称“箸”、“筋”。这是筷子名称演变过渡时期,两者通用,一直延续至隋唐。例如,李白名诗《行路难》便有“停杯投筋不能食”之句,杜甫名诗《丽人行》则有“犀箸厌饮久未下”之句。

把筷子统一称为“箸”,始于唐朝,此后宋、元、明、清历朝一直沿用,尤其是官方文书典籍。如清朝著名工具书《康熙字典》,仅收录“箸”字,并不承认民间称呼“筷”字。

然而,历史演变发展并非统治者个人所能左右。“筷子”之名称早在明朝就悄悄出现,逐渐流行。时人陆容《故园杂记》曾述其缘:因“箸”与“住”、“蛀”谐音,江南水乡船夫渔民特别忌讳。原来,他们最怕船停“住”了,无法做生意;更怕船“蛀”了,导致漏水沉没,“故改箸为快”。每见“箸”,即称“快儿”,以图吉利。再后来,索性从其制作材料竹子,称为“筷”,叫起来顺口吉祥,不仅在民间流行开来,连“士大夫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除了在自家的餐桌上尽职尽责地发挥作用,筷子还在文化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据记载,筷子首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接着传到东南亚一些国家,

西汉在朝鲜半岛北部置郡县期间(前108-前24).大批汉官员、学者、工匠和农民来此定居,筷子也跟着传到这里。两汉之际(1世纪前后),韩民族建立高丽、百济和新罗三个政权,史称三国时代(前57-668)。高丽与中国辽东陆上交界,与大陆北方各政权有密切联系,百济、新罗则与中国南方六朝有海上交往,在三国时代半岛居民已以箸为进餐工具,朝鲜语中“箸”读作jeo,发音与汉语“箸”相近。

在筷子传入日本前,日本人几乎还在用手抓饭吃,史书《魏志·倭人传》记载说古代日本人“手食”。到了日本在古坟时代中期(392-504).朝鲜半岛百济的汉人大批东渡,带去了先进的汉晋文化与技术,飞乌朝(592-710)更与隋建立正式关系并派遣留学生前往中国。

“箸”字最早出现于奈良朝(710-794)初期太安万吕(664-723)编写的《古事记》(712)中,日语读作C未L/(HasHi)。圣德太子以小野妹子为遣隋使,出访中土。小野妹子为中原朝野上下使用筷子的进食方式所折服,就将筷子带回日本。于是,圣德太子在一次招待以裴世清为团长的中国使节团时,依照小野妹子的建议,用箸接待了客人。此后,箸在贵族群里得到使用,并慢慢向平民扩散。公元8世纪时,箸在日本已相当普及,成为各个阶层都喜闻乐见的食具。当时还把它称为“唐箸”,意为来自大唐的筷子。

除了东亚地区.17世纪明末清初之时,筷子还传到了欧洲。文艺复兴后,曾经用手抓饭的欧洲人才开始普遍以刀又进食。明万历十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在回忆录《中国札记》中谈到中国人的宴会时写道:“他们吃东西不用刀又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长约一个半手掌,他们用它很容易地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中,而不必借助于手指。”又说:“筷子是用乌木或象牙或其他耐久材料制成,不容易弄脏,接触食物的一头通常用金或银包头。”

清朝时期,除传教土外,有更多外交使者、商人、游客自欧洲前来中国,而中国人也踏入西土,这就为筷子西传创造了条件。

康熙二十年(1681),南京人沈福宗(1657-1692)随比利时耶稣会土柏应理携40部中国书籍前往欧洲。1684年二人应邀访问法国,受国王路易十四世接见。沈福宗是法国国王接见的第一个中国人,巴黎《风流信使》杂志1684年9月號报道说:

“柏应理神父带来的中国青年,拉丁语讲得非常之好,名为迈克尔·沈。本月25日,他们二人前往凡尔赛宫,受到国王陛下的召见。然后,他们在塞纳河上游览,次日又蒙赐宴。”

宴席上,一贯热爱中国物品的路易十四当着王公大臣的面,要沈福宗教他如何用中国餐具进餐。于是,沈福宗右手执从中国进口的象牙筷子,在宴席上边说边做示范。从这以后,法国宫廷和上层社会便将用中国筷子进餐当作时尚。接着英国、德国和荷兰等国也跟着效法。

康熙三十二年(1693).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派荷兰人伊台斯为首的使团前来中国,使团共22人,除使臣为荷兰人外,其中12人为德国人,9人为俄国人。两年后,使团返国,伊台斯及使团成员德国人勃兰德各以荷兰文及德文写有游记,分别刊于1704年及1695年。勃兰德的游记1695年还译成英文出版。二者在游记中反复提到筷子。

因此可以说,早在17世纪,中国的筷子就已通过中、欧双方人员交流传到葡萄牙、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德国和俄国等欧洲国家。

时至今日,包括中日韩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地球上每天有大约17亿双筷子在夹起食物。早在明代万历年间便见识过筷子的意大利人利玛窦若是知道自己的后世同胞如此傲慢狭隘,不知会作何感想呢?

猜你喜欢

筷子
中国的筷子文化
中国的筷子文化
数理:多少人吃饭
Chopp ed!
筷 子
筷子礼仪
筷语
筷语
筷子一直用到坏?这不科学
筷子的神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