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德育的实践和思考

2019-03-11葛淑璀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行为习惯评估

葛淑璀

一、德育的重要性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而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佳年龄期,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少年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如何使思想教育入情、入礼、入心,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小学生的心坎上,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小学作为小学生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学生的一生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德育的现状

(一)家长教育表现为表面上的重视与实质上的忽视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家庭的重心,大多数父母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他们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和排名,这种“考分至上”的教育观与我们学校的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家长改正这种错误的教育观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家长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多数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管或托亲朋照看,有的学生甚至独自留守,这些“留守少年”,离开了父母的教养,失去了应有的管束和控制,难免不良风气侵蚀。

(二)社会文化垃圾对学生成长的危害

电视中的外国卡通片泛滥,它们充满凶杀打斗,渲染血腥暴力和魔鬼神怪,渗入许多低级的趣味,不但在精神上,而且在科学方面误导了孩子们;思想内容好而又富有儿童情趣的少儿读物严重缺乏,即使有些合适的,但价格昂贵,对于农村孩子及其家长来说,在经济上难以接受,一些庸俗的、劣质的图片、故事以及言情武打小说流入校园,成为孩子们的精神食粮;所有这些失调失控的环境,无疑对涉世不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的青少年学生产生诱惑和影响,这也是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

(三)应试教育对学校德育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挤压

由于多年的考评机制导致农村小学道德教育的不足,甚至可有可无。上级一强调,就应付事。因此,农村小学的道德教育,要么是口号化;要么成了思想教育的传统化。即便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农村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在教师们的心中仍然是“豆芽”学科,把布颁计划挪着他用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小学德育的实践及思考

(一)大题化小,分层递进,重行为习惯的养成

所谓的大题化小,就是把小学德育目标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理性的概念感性化。即对学生教育的内容要让学生能做到,有体验,愿坚持。这样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才能一点一点地养成。就目前而言,学校德育工作要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基本的道德要求,讓学生从基本的道德要求做起。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中,分层次、有步骤的引导学生从低向高,脚踏实地的从基本的道德要求向较高的道德追求迈进。同时要重视抓好养成习惯的教育。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是一种固定的动力定型,它是一种需要或行为的内部动力。”所以要重视习惯的力量,对一个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个道理更重要。道德教育需要从习惯培养做起,特别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坚持训练,逐步培养习惯,要重视一些小的细节,从点滴培养开始,才可能成就大人才。

(二)重一言一行,从身边做起,激励学生自我教育

当前在德育方法的选择上要优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创设民主的对话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投入到交流、对话中来,并从中进行启发教育。小学生应该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道德动机,让学生亲历过程有所体验,提高学生养成习惯的可能性。其次,要认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清某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达到的道德水平和因个体经验、阅历的不同学生个体的道德成熟水平。第三,是要注意道德教育的理性化,即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认识,形成道德情感并实践道德行为时,促使学生的道德思维形成,使之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对自己的道德进行反省、控制和评价,所以应重视自我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拟定教育计划,通过自觉的内心体验、民主讨论、平等对话和交流,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完成思想道德的转化,以增强学生在复杂社会、多样行为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评价水平,增强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能力,以达到“自育乃育人之本”的目的。

(三)创新的机制,以自评为主,促进习惯的养成

首先是评估内容的公开。把阶段性评估指标印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胸中有数,时时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行为,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养成习惯,准备参加评估。第二,要采取经常性评估与阶段性评估相结合。经常性评估,评估的内容公开,评估方式可说是每天每时每刻。阶段性评估,可以一学月或是一学期或是一学年。评估前仍然要把评估指标印发到学生手上,让他们熟悉评估的内容。可以把小学生道德素养分为六大块,每个德育目标分为若干小项,每个小项分为三档(养成、次养成、未养成),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使他们能一点一点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准备参加评估。第三,坚持自评为主。在评估中充分地让小学生自己评估(老师、家长只起监督的作用),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才会逐渐得到良好的培养。自主评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小学生的道德评估只有经常化,长期化。评估时注意整体性,全面性,针对性,才能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行为习惯评估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地方立法后评估刍议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360度绩效评估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探析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