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9-03-11邓江慧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桔子想象教材

邓江慧

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不断启迪和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展开想象,发展个性,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得到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现代人才。

一、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启发学生,在质疑中培养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怀疑,而传统的师道尊严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许多心理障碍。如“我提的问题同学们会笑我无知吗?”“我表达不清老师会不会责怪我?”……长此以往,自卑、担心等心理因素使原来有疑问的同学也不提了,使得提问成了老师和少数学生的专利,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要营造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气氛,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障碍,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每一个总是,即使问题幼稚可笑,也应鼓励其敢于提问。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自尊自信,才能让其鼓起提问的勇气,大胆发问,逐渐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真正参与学习,诱发创新意识。

(一)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课题往往就是文章的“眼睛”,涵义深刻,统领全文。我在教学新课时,总是先板书课题后设疑: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然后积极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领会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进行解疑。这样把课题作为发散思维的训练点,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且教给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二)引导学生在讲读课文中质疑

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我的教学思路是“先放后收”。即让学生潜心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教师把与课文有关的疑问分门别类,有序归纳,组织学生进行个体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点拨、疏导。

(三)引导学生在讲读后质疑

在讲读课文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课文结构、及至教材本身提出不同的看法,培养他们创新的勇气。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后,有学生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我认为用‘升字更好,说明了紫烟冉冉上升的动态,更生动形象。”这样的问题和初读课文时的质疑比较,更具有深度。

二、启发自主探究,在想象中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此,我在语文课中,依据教材,精心指导,教会学生自我发掘想象的潜能,以促进想象能力的提高。

(一)提供有效的资料信息,学生学会提取

我们老师应当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的资料信息,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整合提取,有利于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广阔性和批判性。如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软件,让学生观看小艇竞发,各自畅游的景象,领略水上城市的独特风光,在这种情景下加深了学生对威尼斯小艇的印象。

(二)运用插图,结合课文,延伸情节,学会想象

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形神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得以诱发。

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常常是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唤起自身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展开想象的翅膀,悟出文章的真谛,从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3.组织小组学习,多向交流信息,学会合作创新

在学习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针对问题各抒已见,加大了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密度,诱发学习之间的思维碰撞,激起创造的灵感,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举一反三,在迁移写作中培养创新思维

叶圣陶还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通过它做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他强调迁移在很大程度上是“写”的迁移。在上语文课时,我注意利用语文教材的“例子”,通过发挥学生创造思维,在写作中进行迁移训练。

(一)模仿课文的结构写语段

记得《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是用“总分”的结构写的。在上作文课时,我给学生起了个总起句——“动物园里的猴子真有意思,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合情合理地编写“分述”部分。

(二)模仿课文的语句写一个场面

比如说《再见了,新人》是按“话别——追忆——赞叹”的顺序写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真挚感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按照以上结构顺序,模仿课文语句写一段感谢别人对自己关心的话。

(三)模仿课文篇章写短文

如《石榴》一课,写的是小作者非常喜欢家乡的石榴,从形状、颜色、滋味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優美。为了让学生在迁移训练中写好短文“桔子”。我特意从街上买来桔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触摸、品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对桔子进行具体描述。在作文课上,我发现许多同学写得真切形象,俗而不凡。有的写:“桔子的外表并不好看,既没有苹果那么光滑,也没有菠萝那样有诱人的香味,土里土气的皮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受,但哥哥和我都很喜欢吃它。”还有的写道:“放一瓣在嘴里,甜丝丝,酸溜溜,顿时感到清爽无比。”这种语段、篇章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促使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迸发。

诚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途径还有很多,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善于引导,着意培养,那么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猜你喜欢

桔子想象教材
教材精读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桔子味
桔子熟了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桔子熟了
桔子吃不出苹果味儿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