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初探

2019-03-11李启明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平均数平均分梯形

李启明

一、有效地导入课堂

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平时的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方式有:以注重新舊知识联系的“以旧引新法”、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激发学习兴趣法”、以注重学生学习经验的“创设学习情境法”,还有就是通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的方法。

如我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先设计了一个有四个生产车间的工厂,厂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四个车间开展竞赛,却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急得厂长几天都睡不好觉的故事。这时就有学生开始为厂长支招了:把每个车间的产量用一张表列在一起比较;有学生补充说列表还不够直观,用条形排列起来既直观又明了不更好吗?又有学生补充说:对!每个车间不都能知道自己车间的生产情况,互相比较不就知道谁先进,谁落后了,用条形比较给人直观形象,一目了然……,有的学生也就七嘴八舌地为厂长想法支招了,课堂教学顿时活跃起来。我就顺势利导展开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探讨。

这样的一个“激趣导入”法,使这节原本枯燥难上的技能课成功了一半,有效地导入,能使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温度,更加低耗高效。

二、有效地调控课堂结构

1.遵循一定的教学流程

其实,我们每一堂课的教学流程是由许多个小环节组成的,而各个环节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它们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新授课部分,我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分三次展示课件“分数乐园”,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层深入地让学生观看直观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地学习新知。课件展示:两个小朋友,和一些食物(包括:两瓶水,四个苹果和一块月饼)。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平均分苹果和水后,引导只有一块月饼,要分给两个小朋友,该怎么办呢?随之“半块”的答案就悄然产生,紧接着让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那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半块?那半块是怎么样的呢?经过动态展示比较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一半”月饼,让学生形象充分地理解平均分,在突出平均分的基础上,介绍二分之一的意义,从而自然引出 的写法和读法。

2.直观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时候,课堂中运用直观操作手段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使我们的课堂学习更易懂顺畅。像教学《圆柱侧面积》一课时,我将圆柱侧面沿着它的高剪开并展开成一个长方形,再将圆柱底面的圆放在长方形长的左端点上,用红色突出显示重合的一点,让圆沿着长方形的长滚动一周,圆上的红点正好与长方形长的右端点重合,直观演示圆柱底面圆的周长恰好与侧面长方形的长相等,圆柱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运用对应、转化的数学思想化解教学上的难点,转化为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理解深刻难忘。这样巧妙地化曲为直,不但直观,而且生动有趣,消除乏味,学习积极性也大大调动起来。

3.教学预设也要灵活多变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因为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但有时教师课堂的预设并不是如愿以偿的,有时“预设”成为走进新课程的绊脚石。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多媒体出示梯形,我让学生说:对于梯形,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尽情回想着前一天所学的知识,显然他们对于梯形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接着,我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梯形,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还能发现什么?每位学生立刻动起手来,他们有的比画,有的对折,有的剪拼,想出一种后,又试着另一种方法,多数学生在尝试中都有所发现。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自己则穿梭于小组之间,倾听他们的意见,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然而在汇报时,一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我发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下可打乱了我的预设,原本这个环节学生只要发现: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②一个梯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③把梯形上下对折,再沿折痕剪开后所得的两个小梯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现在学生才说了几种想法,就被这位同学下了结论。而且还有几位同学在窃窃私语。

我边板书边思考着,犹豫了一会儿,决定还是将问题抛给学生吧!我问学生:“对于这位同学的发言,你们有不明白的地方要问吗?” 马上就有一部分同学举起了手:“请问为什么要把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再乘高除以2呢?”……就这样,课堂马上被调动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最后让学生回答,老师指导点评。

教学中,每个教学环节虽已经预设,但实际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有的环节进行而不考虑动态生成的变化,就会陷入机械的、僵化的、沉寂的泥潭。所以,我们每节课实际的教学流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注入鲜活的学情,随即进行有效的调控。

三、有效地总结反馈

我们经常会用“虎头蛇尾”“画蛇添足”来形容一篇文章,其实,一节有效的课也应该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每节课中的有效收尾,对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们课堂教学中,不妨来试一试这样的收尾方式。

例如,在教《平均数》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收尾:今天,通过同学们自己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应用以前学的除法的知识,学会了求平均数问题的方法,即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同学们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用处吗。在计算的过程中,你们还发现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有许多其他求平均数的好方法,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总结,因人而喻,因材施教和灵活运用。目标明确,生动活泼,低耗高效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平均数平均分梯形
自卑的梯形弟弟
不一样的平均数
平均分一半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两种分法
“平均分”教学设计
《梯形》测试题
等腰梯形的判定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