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学习方法

2019-03-11肖爱兵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书本知识好学诗经

肖爱兵

何谓学习?百度百科指出: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那么,应该怎样进行学习才好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1·1》)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认真实践,不也觉得高兴吗?学习是两个方面“学”与“习”“学”是读书或向人请教,“习”是实践或落实于生活中。

“学而时习之”,首先是学。在孔子时代,“学”的材料是五经六艺。五经是《诗经》《尚书》《易经》《礼经》《乐经》;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以上两者包括传统所形成的经典与技能。要在社会上生活与发展,要进入管理阶层以便造福百姓,必须先学会这些。简言之,这些都是做人处事的道理。

其次,“时”是指“适当的时候”。例如,学了孝顺,要在与父母相处的时候去实践。学了射箭,要在运动场的时候去练习。这个“时”字特别重要。《论语》一书,“时”字出现十一次,基本上只有两种用法。一是指“季节”,如“四时”;二是指“适当的时候”,如“使民以时”。没有一处是做“时常”讲的,所以不必把“时习”理解为“时常复习”。到了孟子,特地列出四种圣人,就是“清者、和者、任者、时者”,其中最难的是“时者”,亦即做任何事都合乎时宜,而代表人物正是孔子。考虑“适当的时候”,是需要智慧的。孔子经常并列“仁、智”,其故在此。

然后,“习”是指实践,而不是指复习书本上的材料。没有实践,一切都是空谈。不论是德行或是能力,若不去实践,又怎能对自己有益,使自己成为卓越的人才?当时,许多人称赞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子罕篇9·2》),孔子确实博学,但是他对于靠某种技艺而成专家之名,并不在意。我们从他的回应中,知道他对射箭与驾车都很有信心,而这些都是从“实践”中得到的成果。能够如此,“不也觉得高兴吗?”

曾参是孔门弟子,他经常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1·4》)其中的“传不习乎?”是指:我传授给学生的,自己有没有先实践呢?这三句话中,“为人谋”是针对长官或长辈,“与朋友交”是指同辈,“传”自然是指学生或晚辈了。由此可知,老师与学生都在“学”,也都需要“习”,也即是努力实践。“学”与“习”配合,是搞好学习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2·15》)孔子说:光学习而不思考,则将毫无领悟;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于迷惑。所谓思考,是以个人经验来反省书本知识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学而不思,有如两脚书橱。例如,有些人记性好,过目不忘,可以把《论语》全背下来,但是问他:这句话什么意思?对人生有何启发?学了之后要如何改善自己的言行?他都答不上来。这是因为他没有认真思考书中的含意。书中文字有如载体,所承载的是古人的智慧。光记诵文字是不够的。但是反过来,光思考而不学习,也是行不通的。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篇15·31》)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彻夜不睡,全部时间都用于思考,可是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啊。”这里孔子所谓的“学”,显然是指书本知识。古代书籍使用竹简,能流传的多为经典,所谓“开卷有益”,并非虚语。今日读书需要慎择,只要选到好书,则可轻易获知作者毕生的心得与处世智慧。因此,每念一本好书,等于打开一扇心灵之窗,结交一位心灵导师,助我们领悟人生的不凡境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篇5·27》)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爱好学习而已。”孔子认为,做事尽力而说话守信的人很多,但都比不上他那么“好学”。说自己好学,既表示自信,也显示了谦虚。

与思考有关的,还有一句重要的话。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7·8第八章》)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随之联想到三个角落也是如此,我就不再多说了。这里提及“启发”,但显然需要学生全力配合,并且激发丰富的联想力。换言之,学习固然需要老师,但学生主动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

学习之后有了心得,接着还需“应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篇13·5》)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给他政治任务,不能顺利完成;派他出使外国,不能独当一面;这样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这是“学以致用”的观念,要做到这一步,必须不断模拟练习书本知识,再应用实践于身边事务,使自己成为专业人才,堪当社会责任。

孔子称赞子贡与子夏,因为他们分别提出《诗经》来验证学习的心得,如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表示精益求精(《论语学而篇1·15》);如由“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回答得到“礼后乎?”(《论语八佾篇3·8》)的想法。这些都是学习成功的案例。

综上所述,散见于《论语》中的孔子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好学”“配合老师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等等,这些方法使孔子的教育獲得了极大的成功。我们今天如果能务实地加以运用,也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书本知识好学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要想从头再来 就从现在开始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给作文时思路阻塞的学生开个“处方”
担心等
创造物理情境打破知识和应用的瓶颈
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巧用《诗经》解难题
《诗经》掇药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