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原住民知识共享行为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
——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019-03-11

关键词:同质性原住民动机

, , ,

(1.福建工程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 b.管理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2.闽江学院 图书馆, 福建 福州 350108; 3.福建农林大学 文法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一、研究背景

“网络原住民”指为在社交网络中获得自身需求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方式的网络知识共享者,他们是网络伴随成长的一代,在参与网络交往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语言和价值体系。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交媒体日益流行,为人们分享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信息提供了新平台,从而加剧了人们对网络以及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也给社会发展和国际治理带来了新课题和新挑战。根据2018年8月《第42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互联网普惠化成果显著〔1〕。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引领社会发展和时代潮流的强大驱动力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重塑了如今的传播生态。其中,社交网络更被称为是社会精英、白领阶层工作、生活和娱乐的“基础元素”。微博、微信和QQ空间等社交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同时也鼓励用户之间频繁互动交流,比如互相点赞、评论、转发、上传照片、加标签、发起投票、发布事件、发私信和在线聊天等。在首届“中国互联网移动社群大会”上,腾讯QQ联合企鹅智酷发布了《中国移动社群生态报告》,从中可知大部分的社交平台用户主要集中在10~29岁,占比近八成,其中在校大学生群体是用户活跃度最高的社交平台用户〔2〕。这些在校大学生群体多为网络原住民,他们从小就有能力、有机会、有条件接触到互联网,而且他们认为有互联网的存在,一切都是互相连接的,因此,他们非常依赖互联网。

网络原住民通常会在社交平台上与他人交流或者分享他们觉得重要或者有用的信息、知识,即进行知识共享。这是建立在乐于与他人分享的基础上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行为,从文化的角度亦能发现中国网络原住民具有集体主义的倾向。这种行为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什么促使人们在社交平台上能够进行信息分享和用户互动?以往的一些实证研究主要以参与和互动形态来研究知识共享,认为知识共享行为是十分复杂的,而很少从网上知识共享行为的动因来探讨知识共享,因此,本文拟重点探讨网络原住民在社交平台上产生知识共享行为的驱动因素。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知识共享行为

对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学、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不同领域对此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知识传递、知识互动、组织学习、知识创新等角度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内涵、目标、形式和作用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如Vygotsky从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的视角,认为社会建构作为一种学习机制,在实现知识传递和社会互动中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起到了关键作用〔3〕;Nonak从组织的角度认为隐形知识只有通过社会过程,公共隐性知识才可以被转化成个人隐性知识,这也可以看作是知识共享〔4〕;Chou认为知识共享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结合,从而获得潜在的团队知识〔5〕。还有学者提出了知识共享或知识转移的理念,如Argote和Ingram认为,知识共享是一种接收者通过学习和使用的方式从源头开始的知识交流〔6〕。在实证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主要围绕知识共享的形成过程、作用意图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从组织情景、人际关系、动机因素、社会网络等方面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如Wang和Noe构建了关于组织内部知识共享行为驱动因素的研究框架,并将其运用于对人际和团队特征、组织背景、文化特征、个人特质和驱动因素等方面的研究〔7〕。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成为未来社会发展和治理的重要领域,如何实现社交网络的知识共享是维护网络安全、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基于此,也有学者围绕影响社交平台知识共享行为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8〕。如Ma和Yuen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中的知识共享行为的量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社交网络知识共享行为各种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网民之间发生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成效〔9〕。通过探索影响人与人之间知识共享的驱动因素,能了解社交媒体环境下人际关系对共享行为的影响,因此笔者拟通过构建相关的模型假设,扩大现有网络知识共享行为的理论框架,以进一步鉴别态度同质性、背景同质性、信任、感知网络依附动机和感知网络关系承诺是否为网络知识共享行为的关键驱动因素。

(二)同质性

在社交网络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与推动过程中,同质性被视为是网民社交行为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社会学学者将同质性定义为个人的经历与其他人的相似程度。感知相似性在人际关系的发展中是人际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因为其能让人们在相同的层面上互相交流,具体而言,有着相似信仰和特点的人,彼此间会产生更多的互动,并且在相处中会感觉更加舒适,因此,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比较倾向于与有相似社会地位、行为习惯和思想特性的人互动交流。因为朋友之间难免存在意见不合,所以具有同质性的团队或者群体能够表现出比朋友圈更为强大的力量。很多学者证实,具有同质性的社交媒体上的共享行为比其他任何来源更有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可靠的、值得信任的、可行的渠道。但是Rogers却认为当信息来源与接受者有过高的同质性时,接受者可能不会接受这些信息〔10〕。在Linda等人关于感知同质性的研究中,他们认为同质性主要包含态度同质性和背景同质性两个方面的心理特质〔11〕,而Kevin则强调拥有态度和背景同质性的群体在线上交流的频率显著高于没有同质性或者只拥有一种同质性的群体〔12〕。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假设1(H1):社交平台上用户的态度同质性与他们的知识共享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假设2(H2):社交平台上用户的背景同质性与他们的知识共享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三)信任

现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喜欢通过网络从朋友处获取知识、产品的相关信息,因此在分享信息或者发展社交平台上的新关系过程中,人际间的信任显得尤为重要。信任是人们日常情感互动的必要基础和基本维度,社交平台中的信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社交平台上的信息来源是在用户控制之下的,所传播的信息的可信度是能扩散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信任涉及由一方的专业技能、可靠性、意向性而产生的信任交换,在从社交平台上获取的信息是可靠的情况下,信任是影响用户通过网络搜寻所需信息的重要驱动因素。用户之所以能够对社交平台上的知识信息产生信任感是因为社交平台的反馈机制,用户越信任社交平台上的交流活动,他们便越愿意参与到共享知识的行为中。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假设3(H3):社交平台上用户的信任与他们的知识共享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四)人际关系动机

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有学者试着去研究人际关系动机与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关系。从人际关系动机来看,人们在网络上进行知识共享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和维系社交媒体上的人际关系,Ma和Yuen将网络知识共享行为的内在动机归为感知网络依附动机和感知网络关系承诺两个维度,他们将感知网络依附动机看成是一种个体属性,主要反映个体在网络环境下期望建立社会互动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程度;而感知网络关系承诺则被看作是个体在网络环境中与他人保持关系的程度〔9〕。

1.感知网络依附动机

根据归属需求理论,社会交互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动机,并且可以驱动人们构建和维系归属感。同样,归属需求理论中的联系机制(形成社会关系)和关系承诺(维护社会关系)为解释社会交互的动机提供了理论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其他的一些理论也对归属需求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证,如Ryan和Deci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的能力、自治和关联性三因素,用于解释人们内在动机、社会发展和自我调节过程中的作用〔13〕。其中,关联性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感受到归属感和与他人的联系感的需求,人们感到或希望感到依附或产生关联的他人引发、塑造或评价的行为。沿着这条研究思路,相关学者发现了内在动机在知识共享行为中的调节作用〔14〕。

众所周知,社会中的个人都从属于小团体并且发生面对面的互动,形成自然团体是人类的本性,并且团体的形成会伴随在社会联系产生的过程中。当然,团队内的偏好则会发生在随机分配组员的时候,比如,人大经济论坛决定了其用户拥有对经济、金融、统计、管理等学科有兴趣的属性〔15〕。亦有学者认为人们会从网络上寻求支持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能够从网络的集体中感受到安全〔16〕。总之,每个人被网络上的群体吸引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人际关系的依附动机确实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若个体希望在社交平台上与好友进行充分互动,那一定是建立在他乐于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上。据此,社交平台上的个人若想与他人建立关系,就必须加强与社交平台上的其他成员的互动,包括闲聊、评论、转发等方式,而且知识共享中的亲社会行为就是发展关系的好途径。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假设4(H4):社交平台上用户的感知网络依附动机与他们的知识共享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2.感知网络关系承诺

图1 知识共享行为驱动因素研究框架

感知网络关系承诺是另一种行为动机〔17〕。Weiss发现人们在接触不充分或者缺乏有意义的联系时可能会导致孤独感的产生〔18〕。可见与联系人的日常社会接触需求体现人的归属需求。之前的研究表明,人们通常会对社会关系的终止产生强烈的反应,即使团队不复存在,其成员还是拒绝接受团队瓦解的事实。在社交平台上,用户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关系的一种延伸,用户可以在社交平台上与他人建立并发展朋友关系,这也被认为是一种与朋友保持联络的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因此,一个人在社交平台上拥有的朋友和关系越多,其对社交平台的感知网络关系承诺就越强烈。为此,本研究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5(H5):社交平台上用户的感知网络关系承诺与他们的知识共享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基于上述所呈现的5个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采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互联网事业发展”与“青年成长发展”在新时代共生发展的时代特征与辩证关系,并提出了“互联网主要是年轻人的事业”〔19〕的科学论断。根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70.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1〕。在校大学生群体多为网络原住民,是这一年龄段中用户活跃度最高的社交平台用户,为此,本研究的主要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通过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和网络问卷的方式对福建省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本次研究共收集有效样本581份,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占比分别为22.4%、37.2%和36.7%,仅有13.8%的样本属于大四学生。而在专业类别中,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理工农医所占比例分别为27.5%、15%和57.5%;在政治面貌方面,16.9%的网络原住民群体属于中共党员,而83.1%的参与者属于团员或者其他身份(见表1)。

表1 样本信息

(二)变量

根据前文分析,本研究主要包含6个变量:态度同质性、背景同质性、信任、感知网络关系承诺、感知网络依附动机和知识共享行为。其中,态度同质性包含9个子项目,背景同质性包含4个子项目,信任包含8个子项目,感知网络关系承诺、感知网络依附动机以及知识共享行为三个变量分别包含5个子项目。36个子项目均采用李克特量表(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形式进行考察,并通过信效度分析6个变量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见表2)。

(三)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将采用SPSS 24.0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工具,结合描述性分析、信度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用于验证前文所设定的假设及研究理论模型。

表2 变量内部一致性α系数

续表2 变量内部一致性α系数

四、论证与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原住民使用社交平台的基本情况

对在校大学生网络原住民使用社交平台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见表3),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网络原住民都从3年前就开始使用社交平台了(506,87.1%),而且,大学生网络原住民每天在浏览社交平台的时长通常是“1~2小时”(161,27.7%)或者“3小时以上”(195,33.6%);每天阅读社交平台上好友“知识分享”类动态的频率是“1~3次”,属于最高使用的状况共有309人,占53.2%,也有一大部分没有主动发布“知识分享”类动态(320,55.1%)。

表3 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交平台的基本情况

(二)不同性别、政治面貌及职务的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知识共享行为差异分析

本研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政治面貌及职务的在校大学生网络原住民在社交平台上的知识共享行为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t=-1.104,p>0.05)、不同政治面貌的(t=0.419,p>0.05)以及不同职务(t=1.279,p>0.05)的在校大学生网络原住民在社交平台上的知识共享行为均无显著差异(见表4、表5和表6)。

表4 不同性别在校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知识共享行为的差异分析

表5 不同政治面貌在校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知识共享行为的差异分析

表6 不同职务在校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知识共享行为的差异分析

(三)研究中的假设验证分析

本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五个假设进行验证(见表7),结果显示:态度同质性与知识共享行为的关系呈正相关,t=3.472,p<0.01,与本研究的第一个假设吻合;背景同质性与知识共享行为的关系并未得到验证,t=-1.143,p>0.05,与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不吻合;信任与知识共享行为的关系呈正相关,t=2.664,p<0.01,与本研究的第三个假设吻合;感知网络依附动机与知识共享行为的关系呈正相关,t=4.714,p<0.000,与本研究的第四个假设吻合;感知网络关系承诺与知识共享行为的关系呈正相关,t=6.331,p<0.000,与本研究的第五个假设吻合。

表7 网络原住民知识共享行为驱动因素分析表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网络原住民网络知识共享行为为出发点,构建了网络原住民知识共享行为的形成机理模型,探索了态度同质性、背景同质性、信任、感知网络依附动机和感知网络关系承诺与网络知识共享行为的关系,通过对网络原住民的最大群体(在校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问卷调查,对所提出的假设及构建的理论框架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网络原住民在社交网络中知识共享方面活跃度高。根据实证调查结果显示,87.1%的在校大学生网络原住民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多于3年,并且使用频率极高,充分地表明网络原住民群体对社交媒体的高度依赖。同时,分别有44.9%和70.7%的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社交媒体用户拥有发布和阅读“知识分享”类动态,解释了网络原住民在网络知识共享行为方面的积极活跃度,社交平台已经成为网络原住民共享知识的重要载体。大学更加强调自主学习,因此,学生较为依靠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取更为全面的知识,以完善知识体系。当今网络原住民从小成长在互联网时代,高度依赖互联网,甚至在交际方式的选择中都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而忽略人与人的见面交流,因此,网络原住民在社交媒体上的知识共享行为较为活跃。

第二,网络原住民在网络知识共享方面存在统一性。从研究的结果来看,不同性别、不同政治面貌以及不同职务的学生,在网络知识共享行为方面没有差异,反应出网络原住民在网络共享行为方面的统一性。大学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学生需要在课堂外通过自学或者实践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社交网络就成为了大学生在课外之余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平台。而他们在知识网络中呈现出对知识的敏感度和熟练度,甚至是如何更便捷的获取知识,都会对共享效率产生决定性作用。要实现大学生网络知识共享行为与共享效果之间的同步提高,可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诉求来改善网络交往规则和网络生态环境,提升大学生在网络知识共享方面的平台和效率。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原住民已经充分地融入了互联网,并且对互联网高度依赖,因此,网络原住民对通过网络进行知识共享行为的依赖亦是没有差异性的。

第三,态度同质性、信任、感知网络依附动机和感知网络关系承诺等可以被看作是网络原住民知识共享行为的驱动因素,而背景同质性则未能得到验证。网络原住民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态度同质性、信任、感知网络依附动机和感知网络关系承诺能够将网络原住民很好的连接在一起。在现实生活中,网络原住民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维护维系与朋友的关系,并且在意自身在社交媒体上所呈现的形象。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索取者,他们亦开始关注社交平台上网民间的知识学习需求,尝试通过转发或者自己主动上传学习知识等途径提升自己的形象,维护与社交媒体上的朋友关系。同时,网络知识共享者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阻碍了社交媒体上朋友间持久关系的建立,更多的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需要建立在网络原住民之间的信任关系上,以维系在共享知识体系中的网络关系。态度同质性能够促进个人社交互动以及借助社交平台为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提供一种可靠的、值得信任的、可行的渠道,而且能促进网络原住民之间的社交互动和获取信息的稳定性,这种认知依附和同理交互成为网络知识共享交流主体之间凝聚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验证态度同质性、信任、感知网络依附动机和感知网络关系承诺对知识共享行为的调节作用,可以提升社交平台知识共享行为的管理和建设。

(二)启示

通过对社交平台网络原住民知识共享行为驱动因素的研究,笔者认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社交平台管理者可以根据“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制定以下相关策略,以提升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知识共享的发生频率。

社交平台管理者要对网络原住民间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规范,提高共享知识的准确度,确保知识接受者的学习效率,培育良好的知识共享行为氛围,提高网络原住民知识共享行为的动机意识、吸收能力和转化能力,从而提升知识共享行为的导向性和时效性。同时,可以通过提升用户的态度同质性的方法来提高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行为发生的频率。通常,社交平台管理人员可以透过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成员的价值观、待人方式、处事风格、想法观点等态度同质性的构成因素进行归类,并且不定期的向态度同质性高的用户进行朋友推荐。同时,社交平台管理人员亦可以组织线下活动,加强用户之间的互动性,以提升用户的态度同质性。

研究发现用户之间的信任可以影响网络原住民的知识共享行为,无论是线上交流还是线下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极其重要的。社交平台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平台的和谐信任氛围的培育,“互惠规范与信任之间的互动”〔20〕有助于推动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社交平台可以通过制定友好的社交平台交流机制,对言辞较为不恰当的用户给予限制,维护社区成员之间交流、分享的稳定,并且重视成员对平台所提出的建设性建议,加强用户与平台自身的交流,在平台和谐信任的氛围下,努力地追求用户之间的信任感的建立,并鼓励用户之间增强交流、互动,促进成员之间的了解,为建立信任感提供必要的前提。

从情感依附因素来看,网络社交平台作为人际关系互动的虚拟社区空间,网民会以情感心理形成一种依附关系来维护知识共享行为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因此,社交平台管理者应该注重培育用户对平台的依附及成员之间的关系承诺。首先,社交平台可以加强用户的情感体验,促使用户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以产生对社交平台的认同感,形成对社交平台的稳定依附;其次,社交平台可以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增加一个模块专门供用户之间进行知识分享,或将自身定位为专业化的知识分享平台,如经管之家;再次,社交平台的功能在成员之间可以将线下的交流转移到线上,并且可以通过社交平台跨越现实的距离认识新的朋友,他们在社交平台上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分享,还可涉及生活的其他领域,如购物、投资等,社交平台的管理员可以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话题进行分析,并且推荐给有同样话题需求的其他用户,以此增强用户之间的人际关系,培育用户之间的关系承诺。另外,社交平台还要适时的组织线下活动,将有相同兴趣或者爱好的用户集中在一起,开展沙龙或者户外拓展活动,以培育用户之间的关系承诺。

猜你喜欢

同质性原住民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原住民
基于同质性审视的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研究
动机不纯
理性程度的异质性: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考察
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