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对策研究

2019-03-10陈雁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新课改初中数学

陈雁

【摘要】数学思维载体的其中一种是开放性数学问题,同时也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作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出现.本文在依托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开放式教学对策问题展开探讨,笔者结合个人的实践教学经验展开讨论,提出几点个人在这方面的思考及见解,希望借阅者能够积极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对策

一、理解开放思想,形成开放意识

(一)把开放性问题答案得出的整个探究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目的

以前我们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的问题是“标准答案”,相对地,没有标准答案的出现也不足以谈及标准尺度,因此,又要求学生的答案必须与设计者的“标准答案”相同.而对开放题目而言,其具体的设计则必须抛弃前面所有的条条框框,并且要更着眼于精心设计整个探究过程,应该怎样运用具体的数学思想方法,采取什么样的解题策略以及教学手段,同时对问题又做出什么样的变式和深化探究,另外探究的具体过程对解题者的素质的提高又具有怎样的促进作用等等.也就是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必须着眼于解题的整个过程,从而能够以过程中对“能力”的培养作为具体的出发点,最终目的则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解题者的素质.

(二)把开放性问题的引进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促使学生能够懂得运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只是学习展开的第一步,而学习的更高境界则是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要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以及能够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所以,又要具备一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这样方能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从而运用更富有激情的语言来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有效激发,并且又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使得学生敢说、敢想、敢创的精神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将开放性问题作为学生的个性培养的必要条件,因人而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受益

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有足够的重视,譬如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和思维能力上的差异以及学生操作能力方面的差异、表达能力方面的差异等等,不能只追求强制性的具体统一.同时,要选择具备开放性强、自由度大以及具备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题型,促使每名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都将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及特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进一步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具体意义及自身存在的价值所在.

二、把握開放思想,设计开放性问题

(一)从传统的封闭型问题中设计开放性问题

数学教学和学习当中开放题型往往能够结合原题型中进行其命题结构以及设问方式的改变,从而有效地促使问题的探索性以及多角度性得到增强,给命题赋予一个全新的解释以促进新的问题的出现.

(二)从实际的生活及相关的知识中设计开放性问题

通常情况下,数学开放性题型的构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问题本身所具备开放性而获取新的问题,其二则是问题的解法所具备的开放性而使得解题思路得以创新,也就是获得解题的新思路,依据“结构、关系、顺序”来构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三)从本身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中设计开放性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好的设计者要设计问题,不是让人感受到具有确定性的、呆板的,而是要有一定的探讨性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问题.”依据问题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相关学科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乃至自身具备的知识水平,进一步有效地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领略问题赋予的不同含义,以及给问题赋予不同的具体含义.

三、结 语

数学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与此同时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以及数学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其又是学生在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以及动手实践过程的兴趣的培养.最终目的又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它是学生能够学好数学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也是一种较为崭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开放式教学问题的提出,则成为当前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点讨论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有力提高.

【参考文献】

[1]莫颖磊.初中数学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J].学生之友:中版(中考月刊),2009(12):9-10.

[2]李培欢.谈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原则[J].新课程:教研版,2009(5):13.

[3]水菊芳.对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04(4):1-3.

猜你喜欢

开放式教学新课改初中数学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议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开放式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析
常规教学模式下有限开放型课堂的设计与实践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