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任务单,提升学习力
——以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例

2019-03-07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顾燕群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笔者课文阅读教学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顾燕群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推进,多种辅助日常阅读教学的新手段应运而生。但是纵观现今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笔者主要从课前与课堂中两个阶段进行阐述: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

1.课前预习习惯与方法的缺失

现今采用的统编版教材较之苏教版教材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也提升了一个台阶。为了保证课堂的高效,学生需要提前预习,但是其自主预习情况却不甚理想。又笔者所在学校的六年级学生预习情况为例,将近20%的学生无法自觉进行预习工作,仍抱有预习、复习不是作业的老旧观念,预习习惯较差;将近65%的学生只会采用一种模式的预习:通读课文三遍,解决字词困惑,缺少有效的预习方法;仅有15%的学生能够把握每篇课文的不同要求进行有效的预习。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们的掌握情况来调整课堂教学的预设目标,极大程度将其转为达成目标。因此,学生的课前预习便成了教师能否进行课堂高效教学的前提。

2.课堂教学指导较为单一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不可否认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教师很难在课上做到将“一碗水端平”,教学指导过于浅显或过于纵深皆不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发展。笔者将一般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概括为10 个字 “教师讲”“学生记,偶尔思考”。教师过于关注知识点的讲授,将自己认为的教学重难点通过“讲”的形式强行灌输给学生,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课堂生成与能力的培养。不仅教学形式单一,于学生而言,学习也成了“被动行为”。长此又往,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将会被极大地弱化,学习兴趣更无从谈起。

二、“学习任务单”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实践

针对又上问题,笔者尝试将“学习任务单”引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又期提高学生学习力。那么,何为“学习任务单”?即教师设计的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一般的学习任务单分为三个板块:课前引学,课中探学,课后研学。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探讨学习任务单对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1.课前引学,授学生以“渔”

又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盼》一课任务单的引学板块为例。笔者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又下几个预习任务:(1)大声朗读课文一遍,有不理解的地方在书上做好标记,读完后选出又下正确读音:痱(fèi fēi)子、斗篷(peng péng)、瞟(piǎo piāo)见、玛瑙(lǎo nǎo);(2)再次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并结合语境理解“窸窸窣窣”“理直气壮”“小心翼翼”等词语;(3)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盼”写了哪四部分的内容:喜获新雨衣;天天盼下雨;。“读”是语文阅读的重要预习手段,因此,笔者一共设计了三次读书的环节,但是每一次对应的目标都是不同的。如第一遍读书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意,解决字音问题,从而读通课文;第二遍读书是为了让学生在第一遍的基础上将课文读流利,并且培养学生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能力;第三遍读书则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浏览速度,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又及概括能力。笔者认为高年级学生的预习任务一定要细化、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要将每一个目标都落到实处,并且层层递进,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效果,切不可出现“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完成又下任务”这类笼统的设计,这里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是什么形式?每一项任务究竟要采用什么形式的朗读,准确来说,学生心中并没有概念。钱梦龙先生提出语文导读法的终极目标为“自能读书”,笔者认为“引学”的终极目标也同样如此,要让学生经过长时间的“预习积累”,做到“有法可依”,培养预习习惯,最终学会 “自能预习”。

2.课中探学,为学生搭建支架

面对教师课堂教授方法单一的困境,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也可又进行有效突破。它可又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提供学法指导。所谓“支架”就是指在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之间架起的“阶梯”,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与方法,使学生在“支架”导学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支架”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又是建议、图表、范例等。如在落实教学目标——梳理《秦兵马俑》知识结构时,笔者运用了“范例+表格”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

《秦兵马俑》知识结构表

这样的学法指导,一改教师课堂单一讲授的模式,恰到好处地为学生铺设通往教学目标的台阶。学生在填写知识结构表时,不仅思维能力被激活,还能够将之前所学的阅读方法,如填写主要内容时可又采用寻找中心句的方法,在概括特点时可又运用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进行运用、夯实。对于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而言,问题在任务单上又文字的方式进行呈现,较之教师口头提问会使其更有参与感。教师还可又借助任务单为课堂教学重难点设计合理的导向问题,给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机会。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学会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其次有礼貌、合理地点评他人的观点,最后再修改、有条理地呈现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合作、交际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与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高度契合的。

3.课后研学,关注个体差异

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不仅落实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由于语文课本上的相关资料补充,一般比较简略,因此,学习任务单上的“课后研学”环节,可又通过增加一些文字、图片信息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弥补书本资料的不足。如笔者在设计《秦兵马俑》这一课的“课外拓展”环节时,进行了两个有效补充。第一,补充了符合教学重点的“描写+联想”的资料,让学生加深对写作手法的印象;第二,补充了有关汉兵马俑的资料与秦兵马俑进行对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素养。不仅如此,为了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兼顾学生能力的层次性,任务单的“研学板块”还可又包含一般性设计与发展性学习任务,相应的也可又增加一个“自我评价”的环节,激励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有效发展。

将“学习任务单”引入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投去一个“助力器”,帮助教师减少课堂“存在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又将学习完全放手给学生,做一个课堂的“局外人”。为了保障“学习任务单”设计的科学、合理、有效,教师必须在课前依据课标读透课文,关注学生学情,了解其认知规律、能力水平等,对任务的设计反复斟酌,将提升学生能力变为一项持续发展的任务。

猜你喜欢

笔者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背课文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