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图案设计中的术语教学

2019-03-07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沈雯珺

小学时代 2019年33期
关键词:术语纹样图案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 沈雯珺

一、研究背景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只能用“漂亮、好看、喜欢……”这样的词来评价作品,缺乏丰富的词汇来表达作品给他们的感受和专业的美术术语来分析作品的创作技巧及色彩、构图特征。本研究就是笔者对图案设计中的术语运用的一点探索,希望通过此课题研究,促进学生运用术语进行表述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将“图案设计”作为教学研究内容,一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图案设计”这一艺术形式,二是“图案设计”延伸涉及的术语范围相对较广。教学实验要使学生了解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能用专业的图案术语对作品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通过“图案设计”的术语教学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故笔者将“图案设计”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概况

(一)图案设计教学中涉及的常用术语

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单独纹样、适合纹样、夸张、变形、均衡、对称、对比色、调和色、固有色。

(二)现象分析

纵观现在的小学美术教育,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美术术语的缺失,有些现象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1.现象一:片面追求形式感。现今的美术课,大量的非“美术”现象充斥着美术课堂,使美术教学逐渐空泛和虚化,导致学生的美术素养逐渐缺失。

2.现象二:片面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新课标实施以来,出现了这样的观点,教师要少讲,要让学生完全自由地发挥,学生无论有何感受都是对的,并一味给予表扬。事实上,如果学生对作品的解释违背了作品的基本意义范围,则说明他对作品的鉴赏还可能处于茫然的状态。教师不给予纠正,则是把“自主”变成了“自流”,这种做法,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性”的学习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3.现象三: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小学美术教育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本校二、四、五年级学生

笔者在研究中分别选择了低、中、高三个年级进行教学,遵循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术语教学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的术语教学的教学目的为“知道”,让学生对该术语建立初步的印象;在中年级的术语教学中,更多的是侧重学生对术语的“理解”,能将自己的理解体现到作品创作中去,并能用恰当的术语对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综合“运用”所学术语,并能在绘画作品和作品欣赏中有所体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目的。

(二)研究教学课时

二年级2课时

四年级2课时

五年级2课时

(三)术语教学方法尝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如下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术语。

1.讲授法。讲授法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也可分为两种。低年龄段的学生我们在进行术语教学时主要达到“知道”的教学目的,并借助板书、媒体或示范图等直观教具,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我认识的花边》一课中涉及“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这样的术语,教师通过媒体演示“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重复排列的方法,并以“小青蛙跳一跳”这种形象生动的游戏教学形式,使孩子能够地记住这两种排列的特点,并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将孩子通用的评价语言,如:“一个花纹”用专业的术语“单独纹样”来取代,逐步纠正用术语进行评价的习惯。

2.对比法。如在涉及色彩知识的术语进行解释时,我们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作成黑白图片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要让学生体验“构图”的“均衡”,可以抽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或出示相对不均衡的相同内容的作品进行比较。这种视觉实验性教学对学生来说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术语的理解及运用。

3.演示法。操作性的示范能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印象,这是了解美术技法术语的主要方法之一。如在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我爱金山农民画》一课中,教师当堂示范,来解释拓印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拓印这一表现技法,并通过自己的运用来加深对这一技法的理解。

四、研究成效

(一)课程实施对比表(70%学生能用色彩、构图术语进行评价)

图案设计中的术语评价对比表二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普通班普通班普通班实验班实验班实验班“我觉得这个图案很好看。”“这个图案的排列很整齐。”“它是由很多一样的花组成的。”“这幅画的颜色很鲜艳。”“纹样的设计构图饱满。”“他是用接色的方法来涂荷花的花瓣的。”“这幅画很好看,很有特色!”“用到的颜色非常多,有很多对比色。”“这是由很多相同的花的纹样剪出的花边。”“这个花边是由太阳这个纹样组成的。”(10%学生能用纹样一词进行评价)“他用了对称式来设计这个适合纹样。”“我设计的是均衡式的荷花适合纹样。”“××同学设计的马的生肖造型很夸张,用了对比色使整幅画面看上去更鲜艳、明亮。”(50%学生能用适合纹样、均衡式、对称式术语进行评价)“金山农民画的色彩特点是他们用的都是固有色。”“农民伯伯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来简化,概括动物的造型。”

(二)教学实验课带来的启示

1.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进行术语教学的前提。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师对美术术语语言表达的正确性、规范性,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术语的印象,学生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及评价中去。

2.规范术语的运用是交流评价的桥梁。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在评价美术作品时用到“漂亮、好看、生动”这样的词,也常常会听到很多自创术语,如“接色”“打架色”“撞色”等等,这些术语可能是低年龄段的孩子在接触绘画时教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而自创的,可是这样的术语并不是统一的,当孩子长大了,用“接色”这样的词语来表达时,我想一定不会是所有听者都能理解的。规范的术语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积累,更有利于美术鉴赏的交流评价。

3.规范术语教学是学科发展的渠道。在作品鉴赏中,学生能够发现作品中的造型元素,找到组合这些造型元素的原理,在说出自己对作品感受的时候,还能分析这种感受产生的原因……这样的评价是一种理性的学习,将使学生的美术课堂学习更加科学、系统,知识、技能的习得更加积极、主动。

五、思考与展望

(一)美术学科知识是基础,是美术欣赏必需的“拐棍”,如果把欣赏比作一把锁,那么学科知识就是开启这把锁的钥匙。美术欣赏是将学科知识深化、理解的过程。教师要想办法在教学过程里突出美术学科知识本身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二)强调美术术语的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更多地接触美术术语,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可从学生的默会术语着手,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美术术语的积累、理解和运用。

(三)我们将认真贯彻《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通过美术术语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美术专业素养,提升学生作品的欣赏能力。

猜你喜欢

术语纹样图案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