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及诊断

2019-03-06苏婧朔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期
关键词:预防方法发病机制类型

苏婧朔

【摘要】唐氏综合征(英文:Down Syndrome, DS)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常染色体疾病,这种疾病的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具有特殊的面容,经常伴随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畸形发生,与常人相比体格发育较落后,且智力低下。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的活产婴儿中,在一万个当中约有5-6人患唐氏综合症,男女发病比例约为3︰2,而有高达60%的患儿在胎内早期便不幸夭折。本篇文章将从表现特征、类型、发病机制及预防方法四方面进行讲述。

【关键词】唐氏综合征;表现特征;类型;发病机制;预防方法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2-025-01

0前言

唐氏综合征(英文:Down Syndrome,以下简称DS),即21一三体综合征,通常也被称为先天愚型,是一种常见的由于第21号染色体减数分裂后期未发生分离所导致的先天性常染色体疾病。在1886年,英国的Lang Down第一次对这种疾病进行了粗略的描述,因而这种疾病又被称作Down综合征[1]。1959年,Lejune等科学家完成了对这种疾病的正式证明,是由于DS患者的第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条所导致。

DS在新生儿当中发病率较高,在中国的活产婴儿中,在一万个当中约有5-6人患DS。此外,DS患者还经常伴有多种疾病发生,比如先天性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症、免疫力低下[2]。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仅在2013年,每一个DS患者对其所在的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分别为39.06万元、45.43万元,相当于50倍的人均GDP;而整年所有的新发DS患者更给我们国家带来了更是高达81.39亿元的沉重经济负担 [3]。而且目前,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而且尚无法治愈,不仅给家庭,也给社会带来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1表现特征

1.1智力低下

DS患者大多表现为中度精神发育迟缓,且其智商(IQ)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有专家表明,在从1岁增长至10岁过程中,DS患者的平均IQ水平会从58下降到40以下,但也有专家认为,DS患者在青少年时期之后才会降低[4]。但绝大多数的研究数据显示,影响DS患者IQ的重要因素为环境,在环境因素较好的情况下,其IQ通常表现较高[5]。

1.2语言发育障碍

DS患者的语言系统发育较为迟缓,4-6岁时才会开始讲话,且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的语音节律表现为不正常,更有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口吃、发音不清、声音低沉沙哑等症状[6]。

1.3行为运动障碍

DS患者可进行简单重复性动作,能从事简单性劳动,但动作表现出不协调且较笨拙,不过这在不同的患者当中,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大多数患者常发出傻笑,且性格温和,脾气不大,容易紧张,但也有少数的患者性格偏激易怒、甚至容易有攻击性行为。

1.4生长发育障碍

先天性DS患者在出生时,长度比正常新生儿短约1~3cm,且其母体的妊娠期平均只有约262~272天,较正常妊娠期(约280天)较短。在出生之后,DS患儿由于经常具有较深的睡眠,弄醒都较为困难,更难进行营养摄入,在生长发育上较为迟缓。

1.5特殊的外貌

DS患者在外貌上表现较特殊,耳朵位置较低,鼻梁位置较低,口经常半张,或把舌头伸出,舌头形状也比较浑圆,舌面上有很多较深的裂沟。手指长度较短,且手掌较厚,大约有40%的患儿的手掌表现为通贯掌。

2类型

根据核型的不同,可以将DS分为三种类型:嵌合型、易位型、三体型。

2.1嵌合型

此类患者是由于在受精卵在有丝分裂期间,第21号染色体不发生分离,导致体内具有两种核型,一种表现为正常的核型,一种表现为21-三体核型细胞;或者在父母的生殖细胞中,具有21-三体嵌合型核型,极少情况下导致具有两种以上的核型。

2.2易位型

此类患者大多为遗传因素导致,指母亲或者父亲为第21号染色体平衡易位的携带者。这种类型的DS患者的染色体数目为46条,较为常见的是,在21号染色体与第14条染色体上,在染色体的近端出的着丝粒发生断裂,再由两条长臂发生组合,相互易位形成一条新的染色体,即罗伯逊易位。

2.3三体型

此类患者的形成是由于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期间,第21号染色体不发生分离,会形成的异常精子或卵子,然后这种异常的精子 (或卵子)在和正常整倍体卵子(或精子)结合后,导致形成异常受精卵。

3发病机制

目前,有关于具体的DS产生的机制尚不明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有关DS的发病机制主要产生了3种学说,包括基因剂量效应学说、发展不平衡学说以及二次打击学说。

在发展不平衡学说中,专家认为DS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不平衡的第21号染色体总基因剂量 [7]。在这种学说的基础上,基因剂量效应学说认为DS的产生是由于在21号染色体上,存在着一个或若干个过度表达的特定基因。二次打击学说认为,在基因突变的基础上,基因表达失调,引起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继而导致体内神经元功能的凋亡,最后導致了DS的发生 [8]。目前在基因剂量效应学说和二次打击学说中,专家的研究较集中。

4预防方法

由于目前对D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因而也没有根除的治疗方法。因此,在目前阶段,能降低这种出生缺陷疾病发生概率的重要手段唯有依赖于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出生干预。

4.1产前筛查

产前筛查主要指孕妇在怀孕7~12周以及15~20周对孕妇的年龄、超声检查、胎儿母体血清检测以及联合筛查方案进行综合性筛查,以此来评估孕妇体内胎儿DS的患病概率。

4.1.1孕妇的年龄筛查

DS的发病率会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大而增大,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娩出DS的概率较高。但在实际情况中,即使孕妇年龄在35岁以下,也有很大可能娩出DS患儿。有关统计资料显示,35岁以下的唐氏妊娠孕妇占所有唐氏妊娠产妇的70%以上 [9]。因此,产妇年龄作为综合考察的一项指标,一般仅用于初步预估DS患病率,并不能纳入其临床诊断标准。

4.1.2超声筛查

许遵鹏, 韩瑾, 李蓓[10]等在1985年首次发表报道,在妊娠中期的的超声检查中发现,DS患儿的脖颈后软组织及皮肤变厚。这是DS患者最早用图像确认的报道,在这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其超声特征慢慢的被更加准确形象的描述。

4.1.3胎儿母体血清学的筛查

这种筛查方法是对怀孕14~21周的孕妇的外周血血清进行定量检测,包括某些特异性的生化指标,并结合孕妇的综合指标,比如孕周、年龄等,输入到筛查软件中,最终计算出妊娠后发生唐氏综合征的概率,用来评估患病的风险高低。目前,主要对以下几种生化指标进行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甲胎蛋白(AFP)、游离雌三醇(uE3)等。

4.1.4聯合筛查方案

这种方法是指选择多种血清标记物,进行联合检测,但这种方案的测试费用较高,而且难度较高,需要综合考虑两种或多种标记物能不能是检测效果准确。在目前临床的使用中,比较常用的有两联筛查、三联筛查或者四联筛查,然后在临界值之间进行比对。

4.2产前诊断

4.2.1传统方法

传统方法中,检测DS胎儿,一般在不同孕周采取不同的检测方法,在9~11周,采用绒毛穿刺,采集绒毛细胞培养;在18~20周,采用羊膜腔穿刺,采集羊水的细胞培养;在怀孕20周左右采用脐静脉穿刺方法,采集脐血的细胞培养,然后对观察其位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核型。

这种方法被称为产前诊断DS患病的“金标准”,因为其结果较为准确,但是由于要采集绒毛细胞、羊水细胞或者脐血细胞,会产生创伤,会导致感染伤口、出血,严重情况下更为导致流产,且费用较高,细胞不易培养。因此为改进这种检测方法,人们想出了利用孕妇外周血来检测的设想,但由于在外周血中,含有极少的核细胞,导致其分离难度较大,造成价格十分昂贵,所以,在临床上,这种方法并未用来推广检测。

4.2.2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这种方法已广泛用在临床中对于遗传学疾病的检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对染色体异常的检测更是占到了30%~40%。 Iselius L, Jacobs P, Morton N.[11]等利用DSCR探针,在21号染色体的22位点进行杂交,用来检测染色体的数目异常,结果证实了这种技术具有较强的灵敏性和靶向特异性。这种技术可以缩短细胞培养的诊断时间,还具有灵敏性高、靶向特异性强的优点,成为了一种有着极好前景的技术手段。

4.2.3孕妇血浆中游离胎儿DNA及RNA的检测

在1997年,有研究取得了无创产前筛查的重要进展,这一研究惊奇的发现胎儿的游离DNA竟然存在于母体的外周血浆中,但这类游离的DNA仅具有较短DNA片段, 80%的片段小于193 bp。随着孕龄的增加,其浓度会逐渐升高,在妊娠前8周达到数量的峰值。有研究数据表明,在DS胎儿中具有较多的DNA含量,因此可以选择游离的DNA,对胎儿进行筛查。

目前,在国内外有许多关于DS的筛查方案,临床是应用较广的是联合筛查方案,但这种方法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比如准确性低,容易有假阳性问题。同时,由于目前对这一疾病的发生机制,也尚没有较完整的记载,所以,探寻DS的发生机制,并寻找更加优质的具有准确性高、方便快捷且成本较低的诊断技术,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5总结

唐氏综合征从第一例病状的发现到对其病状特征以及类型的研究发现,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由于不了解唐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并没有根除的治疗方法,导致患者家庭承受了不可磨灭的痛苦。但是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前能通过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对出生进行干预,进而降低这种疾病的发生概率。而在未来,学者们将进一步探寻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家庭带来福音,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梁颖, 郭晓玲, 吴雪丽,等. 佛山市孕妇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与诊断认知的调查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24):4197-4200.

[2]张洁, 王斌, 钱序,等. 我国唐氏综合征的疾病经济负担[J]. 中国卫生经济, 2005, 24(7):51-53.

[3]袁晃堆. 妊娠中期血清标记物检测在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中的探讨[J].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5(2).

[4]王哲尔, 张益萍, 龚红梅. 妊娠中期唐氏综合症的产前筛查与诊断[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5):125-126.

[5]梁颖, 吴雪丽, 罗伟东,等. 佛山市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5, 42(14):2549-2552.

[6]徐启芹. 探讨妊娠中期唐氏综合症的产前筛查对优生优育的必要性[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85).

[7]李超, 李建平, 马健. 低龄与高龄孕妇在孕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中的筛查效率比较[J]. 中外医疗, 2016, 35(17):15-17.

[8]哈迎春, 别荔, 魏新亭,等. 9600例妊娠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结果分析[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7(11):1342-1344.

[9]李建华, 姜晓云. 唐氏综合征筛查在孕早、中期产妇产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5(20):3489-3491.

[10]潘素招, 宋春仙, 李玲珠. 台州市50420例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情况及影响服务利用的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15, 22(1):92-94.

[11]许遵鹏, 韩瑾, 李蓓,等. 孕妇血清胎盘生长因子在孕早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的应用[J]. 热带医学杂志, 2016, 16(5):612-614.

[12]Iselius L, Jacobs P, Morton N. Leukaemia and transient leukaemia in Down syndrome[J]. Human genetics, 1990, 85(5): 477-485.

猜你喜欢

预防方法发病机制类型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论员工教育在预防媒体危机事件中的重要性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