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课程建设探讨

2019-03-05王华磊陈松树赵致李龙进刘红昌罗春丽李金玲罗夫来黄明进

药学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草药中药材栽培

王华磊,陈松树,赵致,李龙进,刘红昌,罗春丽,李金玲,罗夫来,黄明进

贵州大学农学院;1贵州大学教学实验场 (贵阳 550025)

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也提出“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是实现中医药事业发展目标的保障。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是我国在中药现代化发展需求形势下产生和设立的[1],是培养中药材产业从业人才的专业,其需要根据目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去调整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以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为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国家非常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三章从技术规范、标准制定、监督管理办法、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质量监测、流通过程等方面给出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有效的规定。《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也提出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和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三大重点任务。

2015年4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原环境保护部、原农业部、商务部、原卫生计生委、原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原林业局、保监会联合编制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规划中指出“中药材生产研究应用专业队伍初步建立,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市场监管不断加强,50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实现种植养殖或替代,200余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规模化种植养殖。同时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导致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枯竭,中药材供应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中药材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重产量轻质量,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损害中医药信誉。此外,中药材生产经营管理较为粗放,供需信息交流不畅,价格起伏幅度过大,也阻碍中药产业健康发展”[2]。

黄璐琦院士团队认为,目前中药材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化管理落实不到位,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中药材采收不规范,产地初加工设备简陋;中药领域科研投入仍需提高;某些研究缺乏中医药特色、不够系统;中药材市场以次充好、掺假售假,违法经营中药饮片和其他药品现象。这些管理、科研、市场等多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中药材质量安全,危害公众健康,阻碍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社会反映强烈[3]。

贵州作为国家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贵州省发展中药材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19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20万亩,总产值200亿元,总产量210万吨。这就必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去开展相关工作。

2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及其面临形势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是我国在中药现代化发展需求形势下产生和设立的,以中药学、农学、植物学和生物技术相互交叉的一门新兴专业[4]。该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中药资源分布、栽培采收、加工、鉴定和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人才,对原有中药学专业在培养专门人才方面所存在缺憾作有益补充。目前国内已有14所高等院校开设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5]。与实施中药现代化初期相比,中药材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也出现了新问题。因此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要根据中药材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既定培养目标、调整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中药现代化实施之初,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中草药资源分布、栽培、科学采收加工及鉴定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中草药栽培和鉴定方面的生产、科研、开发、研究和经营等方面的高级实用型人才[4]。随着中药现代化实施和中药材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得越来越长,覆盖种植业、工商业和服务业在内的一二三产业,其内部分工也越来越细化。《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目标是“到2020年,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持续提高;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稳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中药材资源监测站点和技术信息服务网络覆盖80%以上的县级中药材产区;100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野生中药材实现种植养殖;种植养殖中药材产量年均增长10%;中药生产企业使用产地确定的中药材原料比例达到50%,百强中药生产企业主要中药材原料基地化率达到60%;流通环节中药材规范化集中仓储率达到70%;100种中药材质量标准显著提高;全国中药材质量监督抽检覆盖率达到100%”[2],从国家政策来看,李克强总理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正在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这对大学毕业生投入到中药材产业进行创业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产业发展面临的这些新形势,也要求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培养目标与时俱进。

3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3.1 课程设置

面对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培养目标应调整为培养具备中药材生产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中药材资源保护与评估、良种繁育与生态优质生产、采收、加工、贮藏与养护、品质分析与鉴定、质量安全与全程追溯、综合开发与利用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型管理人才、企业创业型人才以及为中药现代化产业提供支撑的服务型人才,学校应紧紧围绕这个培养目标,开展课程体系建设。

该课程体系分为六大板块: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第二课堂。

通识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课程又分为思想政治类、军事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和拓展类课程。具体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体育、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学科大类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与本专业相关大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化学及实验、植物学、大学物理、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农业气象学、农业微生物、农业环境保护学、农业信息系统管理、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科技写作、农业政策与法规、农业创业与经营、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

专业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主要培养学生在进入中药材产业领域工作时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理论和能力,又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课程主要包括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认知、药用植物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育种学、药用植物营养与肥料、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药用植物生态学、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药用植物繁育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材品质分析与鉴定、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药学仪器分析、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药事管理与法规、中药材经营与贸易、中药现代化概论、道地药材概论、民族药概论、农业机械化生产学、无土栽培学、菌类药材栽培、土壤学、耕作学、农业推广学、土壤农化分析等;实践教学与实习包括农业技能训练、植物学教学实习、植物营养与肥料教学实习、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实习、土壤学教学实习、中草药品质分析与鉴定综合性实验、药用植物资源学教学实习、药用植物栽培学教学实习、药用植物育种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环节是对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综合检验,包括学生与导师互相选择、毕业论文选题定题、开题报告、试验、撰写、修改、答辩等环节,可培养学生对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勇于探索、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为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领域相关工作和撰写学术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个性课程是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发掘学生潜力设置的课程。主要包括生物技术制药、药用高分子材料、制药装备与车间设计、农业企业管理、标准化与质量认证、药用动物养殖与加工、植物基因工程、园艺学概论、畜牧学概论、中药保健与美容等。

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是为将来继续深造或有自主创业规划的学生开设的创新课程并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包括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SRT训练、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学科前沿讲座、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创业专题实践。

第二课堂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创新意识、激发潜能、人格塑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以灵活、广泛、新颖的特质深受学生欢迎。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学术社团活动、科研训练等。

3.2 课程教学安排

学校课程教学安排遵循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由共性到个性的原则。一、二学期主要开设通识课程;三、四学期主要开设学科大类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五、六学期主要开设专业课程;七、八学期主要是开设个性课程和毕业实习。暑假小学期主要集中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第二课堂课程并进行短期的实习。学时安排上,遵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增加实践教学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量,优化整合相似课程教学内容,核心课程一般在48~54学时,专业选修课和个性课程控制在32学时内,课程教学实验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总计为850学时,占应修总学时的32%。

3.3 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课程的物化构成部分,是联系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教材经过慎重编选,其知识体系合理、内容科学,可以基本保证学生学习的正确性,为学生提供最高权威的信息源[6]。在课程教材建设上,本校优先选择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然后是行业规划教材,最后是普通教材,如“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农林规划教材”等;在没有适合教材的情况下,学校鼓励相关教师自编出版教材。如个性课程“中药保健与美容”,现有出版物与该课程教学内容差异大,而且理论性、系统性不强,故由任教教师组织相关教师编写并出版该课程教材。

3.4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7]。本校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对于共识课程和学科大类课程,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从事相关科研教学的教师进行任教。如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由计算机学院的教师任教,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由生命科学院从事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研究的教师来任教。对于专业课程,本专业教师通过提升学位、参加教材编写、老带新、相互听课探讨等形式,来提高授课质量。学校也积极引进新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后备骨干力量。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学校通过组织参观考察省部级重点实验、企业共建实习基地,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共同带队教师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接触科研、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在生产与实践中培养其专业本领。

4 结语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学科跨度大,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也较多,由于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8-14]。笔者团队根据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和遇到的新问题,从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角度考虑,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材、师资等方面逐步完善本专业课程体系,希望能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中草药中药材栽培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三味中草药 消炎效果好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自然栽培的味道
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