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心理障碍及优化对策提升

2019-03-05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教务心理素质管理人员

肖 羽 魏 坚 陶 佳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一、高校教务管理人心理素质提升的意义

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高校不仅要思考如何建设一支学科水平、教学质量更高的师资队伍,也要思考如何打造一支综合水平、心理素质更高的教学管理队伍。无论是教务高层管理的决策者、中层管理的执行者、基层管理的实施者,都是政策传达、信息交换的枢纽,也是管理与教学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要有能够面对工作负荷的承受力,还要有时刻面对出现新问题的解决力,而这些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主要包括非智力因素、智力与能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含人的动机需要、信念理想、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因素。智力与能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思维方面。能力因素主要是创造力,在组织能力、定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能力的基础上发挥创造能力的作用。所以,一个人的健康心理素质可以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个性维度,心理较稳定,情绪波动在合理的范围;二是认知维度,有较客观的归因能力和清晰的判断能力,遇事既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怨自哀;三是适应性维度,有较强的心理平衡能力,能较迅速化解外界及内心的矛盾冲突。因此,探索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心理素质的提升,对高校教务管理水平提高,促进新时代本科高校教育事业稳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二、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常见的心理障碍现象

1、焦虑障碍

焦虑是个体主观上会预见产生某种不良后果继而产生的不安感,这种情绪混合了紧张、害怕、担忧。临床医学上的焦虑症指如果没有受到特定的危险所威胁,但一个人持续了六个月以上的时间总是感到焦虑或担心。

教务工作无论是管理改革的决策,还是具体事务上,任何一个错误就可能导致教学秩序紊乱,甚至引发教学事故。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及高校评估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展开,整个社会对高校的办学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比如教务运行岗位上教学计划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安排、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各类调停课、本科教学质量数据采集等,学籍管理岗位上每学期的学籍注册、学籍异动、毕业审核等,考试管理岗位上考试报名、组织、安排等工作,都容不得半点的马虎。教务管理人员既有对制定政策的担忧,也会有对具体工作上害怕出现错误的恐惧,使得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据研究表明,长期的焦虑,会削弱人的免疫系统而患上各类疾病。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头痛、头晕,有的还会出现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的症状。

2、情绪障碍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教务管理人员不仅要从事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还常常要为络绎不绝的学生提供咨询解答服务。当教学管理人员由于心理位差、认知差异、缺乏沟通技巧等因素造成沟通不理性时,会出现不良情绪,比如易怒、急躁等。从心理因素来看,主要是因自身性格以及情绪冲突等心理需要层面上而产生的的剧烈波动;从生理因素看,是个体在持续性工作中,身体处于非常疲劳时,由客观事物刺激而产生的激烈反应。

心理学家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当愤怒、急躁发生时,会导致心律失常、高血压等身心反应疾病,同时还会降低人的自制力、思维阻断、甚至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如果教务管理人员的这种消极情绪反复出现,对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是非常不利的。

3、职业倦怠

教学管理的工作重复性、程序性强,容易出现被动工作,机械地执行上级指配的任务。其次,大部分高校对于教学管理岗位的技能培训不够重视,现代办公技术无法更新,工作效率无法提高,更不要说实现信息科学化。再者,缺乏教务管理的激励机制。目前高校的职称评定体系下,职称大多与科研成果密不可分。管理人员研究专业与工作不相关,科研政策明显向教师倾斜,所以限制了他们的科研产出,缩窄了上升评级通道,能进行职务加级和加薪的空间也十分有限。

长此以往,教务管理人员既无法跟上现代信息科学化教育管理理念的脚步,又看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容易丧失工作归属感,淡化服务角色,生活态度消极,时而焦虑,时而迷茫,慢慢陷入身心俱疲的职业倦怠心理状态。

三、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心理素质培养对策

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遗传基础为前提的,但先天对人的心理素质并不起决定作用,后天的培养及环境的影响更大,可以考虑从个体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途径进行提升。

1、优化个体内部的心理素质

(1)自我的正确认知和评价。

要提高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能力。自我认知是精神层面的个体意识,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提升心理韧性,为个体行为提供重要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通过加强学校宣传,树立模范人物典型,可以端正管理人员的岗位意识。同时,也可以通过讲座、视频等各种学习形式让管理人员了解教务工作对高校长远发展的意义,满足教务工作群体的期待认可,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

个体一般是透过外界的检验和评价来了解自身,但客观独立地自我评价才是提升心理素质的关键。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是成长中最宝贵的能力。目前,我国的高校管理人员招聘要求逐年提高,大部分是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综合能力较强,学习能力也较强。但如果教务管理人员看不到自身的优势,觉得低人一等,那就很容易自卑、心理不平衡、做事担心畏缩。所以,理性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自我是一种优化心理认知能力的培养途径。

(2)人际交流、语言训练

高校应注重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人际交往、语言沟通技巧的培训。有的高校会不定期开展讲座,有的会专门设置图书角,摆放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语言沟通精选书籍。还有的会针对教务管理人员专门开展学习型组活动,有效提高沟通技巧。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处理人际关系上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经常参加学生或老师的座谈会,做到分享需求,彼此支持,充分理解,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感情。

(3)合理的减压方式

高校应充分营造信息化办公环境,支持并鼓励教务管理人员参加办公软件的网络课程和技能培训,使他们在减轻自身工作压力和降低工作强度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学会运用合理的减压方式缓解工作中的焦虑情绪和倦怠的心理状态。国内心理学家岳晓东老师曾提出六种解压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认知调整、肌体控制技术、幽默化解、主动求助、避免无效行为。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化解压力最关键的技能。高校也可以定期组织开展拓展训练、放松训练、正念减压,使管理人员放松心情,转移工作压力。

2、建全外部的激发机制

(1)提供个体长期学习的机会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输出国内一流专业人才的地方,做为教务管理人员也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管理素养,才能站在决策高度上创造性的完成工作,实现自我职业价值。而这一切,需要高校对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视,需要财力的支持,为管理人员提高办公技能,更新交流管理模式,提供学习培训的成长机会,建设一支学习型教务管理队伍。

(2)打通上升渠道,提供职业发展机会

高校还应该赋予教务管理人员研究者、创新者、改革者更多的角色内容,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管理改革。鼓励他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去凝练解决思路,并将实证经验上升到研究成果的高度。在职称评定时,考虑高校管理类这一群体的研究特点,分门设类,为高校的研究工作开辟一条专业的管理研究道路,为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展现平台,进而不断深化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完善高校的体制建设。

其次,高校应该肯定教务管理的工作价值,从人事政策、薪资待遇以及职级晋升等方面优化政策,改变人员变动频繁的现状。完善奖惩制度,采用目标考核,细化教务管理细则,结合学生、教师评价、教务或其他行政机构互评、领导主评的方式,对高校各级教务工作进行公平公正的量化考察,从而实现教务管理人员职业价值的最大化,保证工作热情的可持续性,减少产生焦虑、急躁、疲倦的制度性因素,为构建一支稳定的、心理素质高的教务管理团队助力。

(3)增强资金投入,加强教务信息化工程建设

为加强教务管理工作效率,优化教学资源,全国高校都在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普及应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有数据处理快速,网络信息反馈准确的优势,实现数据共享,减少不必要的咨询。另外,也为上级部门的质量评估、本科教学数据采集、管理研究工作,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尽可能地减少出错概率,降低重复性,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教务管理人员的心理障碍现象。

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不是一劳永逸的程序,因为开发者与需求者的错位,系统会出现混乱、信息不连贯的现象,需要根据每个高校管理的不同模式和实际需求不断更新和调整,是一项长期工程。但很多本科高校后期建设与维护系统的资金链大多出现了断裂,很多系统运行中出现漏洞以后,也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补救,以致信息化建设长期停留在初期阶段。

猜你喜欢

教务心理素质管理人员
教务排课对高等院校教学运行的作用分析
浅析新时期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创新探讨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培养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写在最后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招投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七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