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家长如何引导婴幼儿正确地表达愤怒

2019-03-05刘海华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毛毛生气婴幼儿

刘海华

(白城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人的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是先天的。“20世纪70年代初,伊扎德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人类的基本情绪有11种,即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和自罪感等。”①可见愤怒是人的一种基本情绪。

“愤怒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负性情绪。一般发生于强烈的愿望受到限制时——无论是身体的或心理的。”②婴儿出生后就有愤怒的表现,如饿、渴、尿布湿了等生理需要不能满足时;想翻身而不能做到时;看到其他婴儿手中的玩具而得不到时;用积木搭高过程中,积木不断倒下时,婴幼儿一般会通过大哭、摔玩具、攻击他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

一、婴幼儿愤怒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一)积极作用

愤怒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在现实生活中,个体会有多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愿望持续得不到满足,个体都会产生愤怒。愤怒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个体具有积极作用。

第一,表达个体的愿望。婴儿出生时不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主要依靠情绪与成人进行交流。当婴儿愿望持续受到成人忽视时,婴儿通过愤怒表达自己的愿望,引起成人的注意并获得满足。

第二,愤怒能减缓个体的痛苦。当个体的主观愿望无法实现,个体会体验到被伤害、痛苦。而愤怒则把个体从痛苦和被伤害中转移出来,让其思考如何应对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人和事情,并想办法解决,使个体摆脱一直沉浸于痛苦中无法自拔的状态。

第三,愤怒给个体以力量和尊严。愤怒是一种爆发性的情绪体验。情绪包括三种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表现。愤怒时个体心理上会产生委屈、痛苦、气愤、内疚、自责等主观体验;伴有牙齿咬紧,面孔赤红、双拳紧握等外部表现;生理上出现心跳加速、血液沸腾,肌肉紧张,面孔发热、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等,愤怒越强,其激发的能量和冲动也就越大,个体会产生强有力的感觉和打击的冲动,这是儿童愤怒时易产生攻击行为的自然基础。愤怒能调动起个体额外能量解决问题,或者能激发动机去继续努力,表达个体对一些不合理现象、不公正对待的强烈抗议,维护个体的利益和尊严。

(二)消极作用

愤怒是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人在愤怒时,因为愤怒激发的力量,会产生攻击行为,影响良好人际关系建立;人在愤怒时,生理唤醒水平提高,意识狭窄,理性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往往会做出非理智冲动行为;有的人压抑愤怒,长期会对身体健康不利。

二、家长对婴幼儿愤怒的不正确处理

(一)让孩子压抑愤怒

愤怒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愤怒的处理却有好坏之分。很多家长认为气大伤身,经常向孩子灌输不要生气,不要哭,也就是让孩子学会压抑愤怒,但愤怒激起的力量仍然存在,引发愤怒的事情仍然存在,当愤怒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个体会寻找弱小的对象发泄愤怒,心理学中的“踢猫效应”即是压抑愤怒后个体的行为表现。在家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孩子会把对父母或小伙伴的愤怒迁移到宠物猫或狗,或自己的玩具上。有的人长期压抑愤怒,或者产生精神世界的混乱,或者转向攻击自我。“一个在童年时期压制了太多愤怒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会特别叛逆,尤其反叛曾经压制过自己的父母、学校制度等等。”③

(二)任由孩子发泄愤怒

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愿望不能满足时,孩子通常会大发脾气或采取攻击行为,如8个月婴儿果果,要什么东西,妈妈不给,他很生气,用头撞墙、撞地面。妈妈担心孩子撞伤头,就满足孩子要求。现在孩子15个月,用头撞墙、撞地面已经成为他表达愤怒的一种习惯方式。这种不健康的情绪反应模式,是因为家长屈服于孩子的愤怒,任由孩子发泄愤怒,让孩子从愤怒中不断获益的行为强化所至。这样孩子就变成了愤怒情绪的奴隶,学会用哭喊、打闹、攻击等消极的方式表达愤怒,解决问题。

(三)惩罚孩子的愤怒

孩子愤怒的行为引起家长的愤怒,家长通过惩罚,通常是非打即骂,压制孩子的愤怒,使其服从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表面上压制了孩子的愤怒,但愤怒激发的力量仍然存在,孩子不但学会了“以暴制暴”,不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愤怒,还会产生本文前面所述的“让孩子压抑愤怒”一样的后果。

三、家长如何引导婴幼儿正确表达愤怒

“从皮质抑制的发展上来看,一般说来,3岁以前,儿童的内抑制发展得很慢,约从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生活调节的要求,言语的掌握,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就使儿童有可能形成更复杂、更细致的暂时联系,从而使儿童有可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此,在幼儿期,与情绪有关的神经系统(如边缘系统)正处于迅速发育的关键期。儿童在神经系统快速发育成熟的过程中,最容易习得健康的情绪情感的反应模式。”④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引导婴幼儿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愤怒,习得健康的愤怒反应模式,促进其一生健康发展。

(一)家长接纳孩子的愤怒,并引导孩子接纳、体验自己的愤怒

愤怒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愤怒,尊重孩子产生愤怒的权利,同时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愤怒,采取社会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学习应对挫折的方法。

18个月婴儿乐乐,伸手去拿橱柜里玩具时,手被门夹了一下。他一边大哭,一边捡起一块积木砸橱柜的门。

妈妈平静而充满理解地说:你的手被柜子夹了,妈妈知道你很生气。但你用积木砸柜子,会把柜子弄坏的。

妈妈语气坚定,抓住了乐乐的胳膊。乐乐还在哭,但他放下那块积木,又向柜子走去,小心翼翼地把柜子门关上又打开,重复了几次。

妈妈面带微笑说:对,这样开关柜子的门就不会被夹到手了。

乐乐坐在橱柜旁边,小声地哭着。妈妈弯腰抱起乐乐说:现在妈妈带你去处理一下小手指。

在这个案例中,乐乐愤怒缘于手被门夹了,妈妈以冷静和充分关注的态度给予他支持,接纳他的愤怒,并让他自己面对遇到的问题。

再比如母子逛商店时,妈妈没有给孩子买玩具,孩子大哭大闹时,妈妈可以平静地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生气了,你可以生气,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待孩子稍稍冷静之后,妈妈可以抱抱孩子问,“你能告诉妈妈为什么生气吗?生气是什么感受?”让孩子体验愤怒的感受,这是因为“即便拥有良好语言技能的两岁儿童,他们也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体验,或者不会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这些情绪引发的感受。”⑤家长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愤怒的感受,建立情绪脑和理性脑联系,让孩子思考愤怒产生的原因。

家长接纳孩子的愤怒,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的纵容孩子胡搅蛮缠、生气发火。孩子感受妈妈接纳自己的情绪,会感受到家长关心自己,愿意与家长进行交流,思考愤怒的原因,想办法解决引发愤怒的事件,并协商以后类似问题的处理办法。

(二)教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愤怒

1.用语言表达愤怒

2岁幼童同同要玩剪刀,妈妈不给,孩子生气咬了妈妈一口,妈妈非常生气。如果妈妈用力抓住孩子,同时脸上带着微笑,孩子得到矛盾的信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孩子是在观察和模仿中学习的。妈妈用微笑来掩饰自己的愤怒,孩子也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杏仁核是加工恐惧、焦虑和其他消极情绪重要结构。当我们能识别并给情绪贴上合适标签时,我们的情绪反应便会减小。加工语言时激活的大脑额叶区会降低杏仁核的反应。大脑额叶区能对情绪中枢起到调节作用,情绪标签和情绪词汇的使用能帮助儿童调节他们体验到的或者长远的情绪反应的原因。”⑥正确的做法是,妈妈要表情严肃、生气地告诉孩子:你咬我很疼,我很生气,我不喜欢你这样。剪刀不能玩,你可以玩积木。孩子学会用语言标识自己的愤怒,有助于减弱愤怒激发的力量,思考产生愤怒的原因,有助于个体积极应对愤怒。

2.通过身体运动表达愤怒

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较弱,伴随着愤怒产生的能量较难控制,而愤怒的压抑又会产生后续的心理行为问题。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身体运动来释放愤怒激起的能量。比如大哭。哭涉及声音和身体两方面的活动,对于婴幼儿来说,哭能很好释放因愤怒产生的能量。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或自己愿望不能满足而愤怒时,孩子通常会大哭,家长要允许孩子哭,家长可以说:你很生气,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哭完了再来找妈妈。再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诸如扔沙包、踢毽子、打球、跑、跳等肢体运动来发泄能量。家长也可以给孩子几张纸,让孩子画出自己有多愤怒。

3.及时满足婴幼儿需要,避免愤怒的产生

愤怒一般发生于强烈的愿望受到限制时,家长要及时满足婴幼儿困倦、饥渴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等,确保婴幼儿每天不会遇到过多令其沮丧的问题,避免愤怒的产生。当然家长也无须消除所有挫折源,因为这会剥夺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通过绘本阅读、故事创编化解愤怒

家长可以和孩子读一些关于“生气和愤怒”方面的绘本,如《生气汤》《菲菲生气了》《生气的亚瑟》《野兽出没的地方》等,让孩子知道愤怒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映,学习如何正确表达愤怒。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愤怒产生的原因,创编一些故事讲给孩子听,引导孩子思考愤怒,积极应对它。

3岁男孩彬彬,从1岁开始吃毛毯上的毛毛。一开始吃自己盖的毯子上的毛毛,家长把毛毯藏起来,孩子跑到大衣柜里找到毛毯继续吃,他也吃帽子里的棉花。有一天,毛毛在屋子里飞起来,孩子说:我的毛毛呀。

现在孩子上幼儿园了,家长给孩子带褥子,孩子会把褥子拆开,取出里面的毛毛吃。别的孩子带毯子,他也会吃毯子上的毛毛。不让他吃毛毛,孩子就大发脾气。医院检查结果表明:孩子不缺少微量元素,无器质性问题。

家长不让孩子吃毛毛,孩子就大发脾气。对此妈妈除了耐心陪伴,还自编一个故事:小熊有一个好朋友小山羊,每次见到小山羊,他都揪小山羊的毛毛吃,几天以后,小熊发现自己长出一个角,妈妈说:你长得好丑,妈妈不喜欢你。小山羊身上的毛越来越少了,小山羊不喜欢小熊,不和他一起玩了。

小熊很伤心,揪自己的毛毛吃,冬天毛毛变少了,他病了。小熊知道自己的错误,从此以后,小熊再也不吃毛毛了,他又和小山羊成为好朋友。

妈妈经常给孩子讲自己创编故事,耐心陪伴孩子玩耍,又和孩子读其他情绪调节的绘本,孩子吃毛毛减少多了。

彬彬的愤怒缘于家长不让他吃毛毛,解决孩子的愤怒要从孩子吃毛毛入手。在孩子行为问题改变过程中,绘本故事中小熊的行为则是彬彬的行为的投射。“童话故事的人物、动物被阐释为人们内心经历(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投射。……它们可以向儿童提供绝妙的外化对象,让他们以可以控制的方式把内心的活动外化出来。由于这种外化作用,童话故事的形象可以直接与儿童的无意识心理对话。”⑦彬彬全身心地沉浸到绘本故事的世界中,分享故事中小动物的情绪情感,同时,把自己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焦虑、困惑,以及解决对策或方法投射到虚幻动物上,逐渐解决了吃毛毛问题,也解决了因此而产生的愤怒。

“许多探讨教养与情绪调节之间关系的研究均发现,成人能够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对情绪调节有积极影响因素包括有意义的表扬、对需要的敏感、对安全感、鼓励、认知的支持,对自主行为的支持,可预测的行为和日常生活惯例等。”⑧愤怒是正常人都会有的一种情绪反映,愤怒本身没有对错之分,但愤怒的表达方式则有对错之分,在大脑神经系统快速发展的婴幼儿期,家长要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情绪反映模式,让孩子终身受益。

注 释:

①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369.

②孟昭兰著.婴儿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43.

③小楼.怎样让孩子学会表达愤怒[J].少年儿童研究,2018(07).

④夏赛元.论幼儿情绪智力的培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4).

⑤⑧[澳]迈克尔·C.纳格尔著.生命之始:脑、早期发展与学习[M].王治国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25、136.

⑥ [美]珍妮特.冈萨雷斯.米纳,黛安娜.温德尔.埃尔.婴幼儿及其照料者——尊重及回应式的保育和教育课程[M].张和颐,张萌译.商务印书馆,2016:290.

⑦舒伟、丁素萍.20世纪美国精神分析学对童话文学的新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2001(01):23-128.

猜你喜欢

毛毛生气婴幼儿
生气了怎么办?
生气了怎么办?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毛毛猫的日常
毛毛猫的日常
毛毛猫的日常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逆境商 从婴幼儿开始培养
生气汤
姜为什么是老的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