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019-03-05严鹤峰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陕西民间文化遗产

严鹤峰 袁 丽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引言

一提到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就不得不去了解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历史,对历史进行了解深究,从中吸取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陕西文化的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历史的经验对于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和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对于陕西现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必须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界定,也是经过了很久而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时间的积淀也不会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是有历史的影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直在进行,并且有着科学的措施,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在相互合作进行着。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的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范围。所以我国为了和国际接轨,同时也为了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在2005年3月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个法案是结合我国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确定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要包括很多方面,如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曲艺、传统手工艺术、民间舞蹈杂技、传统的医药和民俗等等,这都是我们所界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将从以上这些方面进行。

二、陕西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四运动之后,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就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天,对于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时期。

1、民国时期

在20世纪初的时候,中国的一些人就有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思想,并且对于这件事也是在进行着的,他们有自己的一个组织,中国组织专门去收集民间的一些文学著作,这就是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始,尤其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我国的人民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动达到了一个顶峰,同时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因为这个,开展了下去。

说到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从1912年说起,那一年“西安易俗社”成立,这个社的成员都是民主主义文化战士,他们广泛的手机民间的文学著作,民间艺术,对于民间的民俗资料也是收集了很多,再将这些文化遗产传承给人们,就这样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192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陕西人刘安国,他在世的这些时间一直专注于收集民间的歌谣、谚语、以及民俗资料,这些加起来足足有三个卷,总共有400多万字,但是他收集的这些东西很可惜在文革时期都丢失了。虽然这些东西丢失了,但是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行为相当的值得后人学习,对于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为后人留下来宝贵的经验。

2、延安时期

延安时期,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主要是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完成的,那是以延安革命根据地为当时的文化中心,有众多的文化工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这些人都是有组织有目标的,这个时候的保护工作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延安时期的陕西,新民歌运动开展进行,这个运动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20世纪在陕北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时候,有很多群众迎合革命创造了很多优秀的民歌,在抗日战争时期,文学艺术也是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在此期间,陕西的民间歌谣、音乐、美术、故事、曲艺、戏曲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同时也搜集了非常多的民间作品,这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了非常多的东西。现在著名的《陕北民歌》就是那个时候汇集的,这些民歌都是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以及人民内心的心声所编的,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具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新秧歌和新歌剧艺术也在这个时候诞生了,民间的文艺是鲁艺师生亲自走出校门去收集的,在此期间,开展了规模庞大的新秧歌和歌咏活动。1943年,新秧歌活动在春节的时候开展,这个时候出现了一大批新的优秀作品,比如《东方红》、《三十里铺》等等。在新秧歌的基础之上,新歌剧也诞生了,这些都借鉴了民间的传统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的是每个人的实行,在延安时期关于民俗学的研究,有很多人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出来相当大的贡献,在此期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了革命气息,也有一些思想斗争的痕迹,这也使得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了时代的特色,更能彰显陕西的文化历史以及思想内涵。

3、国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延安革命根据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时,国统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发展,因为有很有胆识的人都注意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个时期陕西咸阳人李敖仁创办了《老百姓》,里面的内容主要是民间的民俗内容,比如《新三字经》,这些都是用来迎合老百姓的,反映了那时期老百姓们的内心和心愿,大家都集体抗日,这些都是受到了当时人民的欢迎,特别是农民群众,这些书刊唤醒了民族的抗日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者对社会的贡献是相当大的,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对革命的进行起到了推动作用,他们也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特点

1、政府、民间团体、个人保护并行

延安时期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以延安革命根据地为中心向外展开的,在党中央的积极领导和带领下,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时候的保护规模是相当大的,力度也是相当的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对周围的百姓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对文化风俗再次重视,对国家的形势也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有了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2、继承和发展并行

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不仅仅是对于原有的民间文化、文学、资料进行整理收藏,还在其中融入了当时那个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思想内涵,使得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了时代性的特征。

3、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并行

在对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也陆陆续续的出现了很多新的文学艺术,这些新的文学艺术也是对非物质文化物质化起到了刺激作用,也为未来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大量的有用经验。

四、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存模式

陕西现在主要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民间为辅的模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的层面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很有可靠性的,对于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综合的管理措施,同时还有法律保障,由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在内容上也较复杂,多以政府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对应的采用了多种保护措施,对于已经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政府也在进行抢救,通过手抄摘录,对具有社会意义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保护,在保护过程中也鼓励民间的团队加入进来,共同面对此类问题。建立文化保护区域,对这些地方进行综合的保护,同时也建立起数据库,利用网络资源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为了陕西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建立起了非常完整的保护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性也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明确,对国家颁布的相应法规也进行了落实,责任明确,立法也是进一步的细化,可操作性强。对于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建,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不停的更新数字化存储和采集技术,建立齐了数字化图书馆,在建立数据库的同时也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源物质进行了保存,只有将这些数字化的遗产和日常的生活相结合做到有效的结合,既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也可以起到传承的作用。

结语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一直在进行着,我们也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宣传工作做好,借助历史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经验,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进行宣传,让年轻群体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国性的关注,让非遗的保护工作落实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自觉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猜你喜欢

陕西民间文化遗产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与文化遗产相遇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