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019-03-05赵巍

大陆桥视野 2019年2期
关键词:内化考核教学模式

文 / 赵巍

一、引言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传授和灌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正在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持续的学习服务。在此趋势下,国内学者掀起了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研究的热潮。闫祯[1]建构了“互联网+”时代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认为该模式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导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周雨青和万书玉[2]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功能优势。王莹[3]、吴焕庆[4]、庞欢和袁红清[5]研究“互联网+”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认为翻转课堂从学习主体需求出发,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然而,互联网教育弱化了面对面交流,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与老师不能互相沟通。复旦大学张学新于2013年率先提出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6],将传统式课堂教学和讨论式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性互动,使师生个体和群体充分享各自教和学的权利。陈瑞丰(2016)[7]认为“对分课堂”是生成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使教学过程发生结构性巨变。杨淑萍等(2015)[8]从师生角色转变角度分析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杜艳飞和张学新(2016)[9]基于“对分课堂”理念和价值分析,提出了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王芳等(2017)[10]从课程设置角度,分析了“对分课堂”与不同课程性质结合的合理性。

国际教育技术界有这样一个共识,即“有将面对面的教学与网络教育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融合互联网技术手段和新型课堂教学改革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成为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王尔馥(2016)[11]通过调查问卷分析表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更受学生喜欢。宁建花(2016)[12]认为将翻转课堂因素融入对分课堂,可以解决对分课堂讨论时间的控制问题。郭树荣(2017)[13]设计了基于“互联网 + 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应用于土木工程课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互联网+”和“对分课堂”教学法进行结合,通过设计问卷,研究“互联网+对分”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为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借鉴意义的思路。

二、“互联网+对分”混合式教学模式

“互联网+对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比较少。宁建花(2016)提出“对分课堂”和“反转课堂”进行融合,车乒等(2017)[14]介绍了“对分课堂”微信平台“对分易”的辅助实现。正式提出这一模式的是郭树荣(2017)。“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结合互联网、对分课堂的优点,侧重教师和学生对应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任务目标进行设计构建;将网络资源和对分课堂,二者相互贯穿、相互补充;改变以往“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克服“考前突击”的现象,注重过程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13]。“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对分课堂”包含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过程,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6]。“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互联网平台融合于“对分课堂”的实施过程,具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讲授,可利用互联网平台建设课程,完成学生的签到考勤、知识巩固和课堂训练;第二阶段:内化,可以将互联网下的教育模式引入,如翻转课堂,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完成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同时也以通过课外互动和习题解答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三阶段:讨论,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分组、记录课堂提问和对优秀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互联网+对分课堂” 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完成教学评价和过程考核。

三、问卷分析

为了解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现状和实施“互联网+对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条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此加以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309份,有效回收率94.5%。本次问卷由20个单选题和1个开放性问答题组成。本次调查对象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6.51%与53.49%,调查范围涵盖该校大一到大四所有学科专业学生,样本数据充足,调查对象概况如下表1所示。

(一)教学方式的调查分析

首先,对目前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传统的案例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达到了80% ,而使用对分式教学不足20%,“对分课堂”这种方式还在起步阶段。

表2说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应用较少,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该模式的熟悉程度,作了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62.43%的同学了解“对分课堂”,大部分同学对于“对分课堂”有了基础的了解,有过一定的接触。从表4分析结果看出,学生对分课堂的了解途径一般来自于老师、报刊或者网络。

表4显示,超过70%学生是通过老师来了解,说明该校老师认识到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在课程讲授中借鉴了“对分课堂”部分模式加以应用,为全面开展“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二)内化阶段的调查分析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心理学认知,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这对学生在课外知识内化提出了很高要求。“老师对同学们的课外要求”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在课外学习中更多的老师要求同学积极思考和自主复习,接近30%的学生只是机械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缺少积极主动的思考和知识延展,说明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对学生课外作业要求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课外借助网络内化知识的情况显示,多数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观看教学视频以及与同学在线讨论。这表明学生学习方式正在改变,教学方式也应随之改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化解传统讲授式教学弊端的利器,学生在内化知识阶段结合网络学习可以极大提升学习效率,使教师能够在课堂和学生通过不断有效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三)讨论阶段的调查分析

关于课堂讨论,一直是高校课堂教师采用的主流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师生互动交流。表5分析了当前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意愿。大多数同学希望课堂讨论时间为10分钟,说明当前的课堂讨论没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还比较习惯传统的讨论式课堂。课堂讨论是“对分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师生互动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关键,不能是为了讨论而讨论。

(四)互联网对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成为人际交流的主要载体。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现象相当普遍,且大多数学生使用的手机和课程学习无关,这极大影响教师的知识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时的听课情况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

有极少数学生上课完全不听,沉迷于手机游戏,说明该校整体学风较好;但仍然有接近50%的同学上课半听半玩,认为上课玩手机并不影响学习,反映教师对课堂管理还不够严格。上课玩手机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如何,如表7所示。

接近75%的同学认为,手机对课堂听课效果影响不大。这反映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上课对学生管理还不够严格,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师课堂讲授内容偏于枯燥,无法吸引学生;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平时放松学习不影响考试通过。

然而,互联网技术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完全禁止学生远离手机很难做到,利用互联网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成为理想解决办法。当前,对分易、Mita、蜗牛课堂等辅助手段,可以解决学生上课使用手机问题。

(五)考核方式的调查分析

高校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大多数比较单一,很多时候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之下,对这一环节疲于应付,很难针对课程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有效的考核方式。学生希望的课程考核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如表8所示。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比较认同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的变革是“对分课堂”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突破之一。“对分课堂”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针对学生和课堂特点,教师可以和自主设计有效的考核方式,可以是平时的讨论发言、可以是一次读书笔记、心得,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发言,根据自身特点灵活设计自己的作业。

五、实施“互联网+对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与知识的主要传输媒介是网络,学生获取知识方式和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现象。因此,教育领域产生了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可以在线上完成。“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学习将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优势和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深入融合,这一方面需要教师熟悉并掌握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便在课堂上灵活地应用,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7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完成学习目标,在课后利用互联网拓展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对课程有整体把握,设计出教学大纲,系统规划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应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在混合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非常熟练。针对不同授课内容设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时间对分,教师讲授时间减少,讲授主要侧重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对学生课后知识的内化提出很高要求。对分可以是一个知识点的对分,也可以是一个概念的对分,这事实上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对课程有深厚的积累和经验,学生在课后要花很多时间巩固和预习课程内容。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对分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充分发挥权利,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问题,解答疑惑,在讨论中锻炼表达能力,学会借鉴他人视角,互相启发与促进,深化理解。教师针对共性的大家关心的问题,在课堂集中解答,对个性化问题,在课外和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互动交流,也可以利用平台讨论区,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

(四)精心设计考核方式

“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纳入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考勤、课堂讨论、提问、作业、测验。“对分课堂”微信平台对分易提供了可以实现过程性评价的功能模块。通过设定不同的权重,可以得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结果。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多样学习需求,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规划课程学习,自主安排,教师对每次学生的作业会形成相应的阶梯评价,要求低或能力不够的学生,作业可以只覆盖课本的基本内容;要求高的学生,作业可以超越课本、阅读更多材料,完成一个反映深入思考与创造性发挥的作业。通过多次作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形成较为客观、稳定的评价。

猜你喜欢

内化考核教学模式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