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一定非得是沼泽

2019-03-04赵岩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1期

摘要: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七课《诗三首》中关于《涉江采芙蓉》的一处注释,将 “兰泽”的“泽”注成“沼泽”,影响了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如果能将注释改成更符合诗境的表达,会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关键词:《涉江采芙蓉》;兰泽;注释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品,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其文辞简洁,情感深沉,诗境优美,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无论是利用课下注释进行预习,还是课上讨论解读诗句,有一处注释在这两个过程中,没能有效地起到解释引导的作用,相反,这处注释让一些学生没有理解开头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优美诗境。

教材第26页注释②对诗句中“兰泽”的解释是“生有兰草的沼泽地”。这一处注释似乎不能准确地和诗歌开头营造的高潔幽远的氛围相契合。此处的解释不能说不正确,但是我们也可以尝试着看一下能不能有更贴切的解释。“泽”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16页中有六种解释,分别是:聚水的洼地;雨露;光泽;润泽;恩泽,恩惠;汗衣。比较符合句意的是“聚水的洼地”,可是聚水的洼地就一定要解释成沼泽地吗?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性的解释呢?

“沼泽”一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可能是低洼积水的,杂草丛生的。可是在诗的前两句中传达的意义中,这片区域并没有呈现杂草丛生、泥泞潮湿的不堪状态,相反这里芙蓉袅娜,兰花绽放,芬芳喜人——是一派生机勃勃、鲜花绚烂的景象。

然而注释中的“沼泽”对于首次接触这首诗的学生来说,没能帮助他们理解到由芙蓉、兰草营造的美好意境,而是让学生们习惯性地想到了危险、泥泞、污浊、泥足深陷、一去不返……在我讲解这首诗的过程中,也是颇费了一番功夫,才让学生了解到,沼泽也是分很多种的,不全是污浊不堪的。

课下注释除了对文中生字生词进行解释之外,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工具之一。如果想让学生通过了解注释,自主轻松地把握古诗文,注释最好能够尽量贴合诗境文意,如果还能照顾到学生的理解习惯,则更可以显出教材的科学性、工具性和人文性。

我在教学后也和教研组的同事们讨论了自己的浅显认识,我们认为:在解释“兰泽”时,可以试着参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简单明了的解释,译成“生有兰草的水洼”或者“生有兰草的湿地”,这样既能呈现出“泽”字的“润泽”的本意,又可以让学生们结合诗句联想出一番美好的景象,从而能更好地把握诗境。

作者简介:赵岩(1985—),女,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分院海龙分校助理讲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