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楼梯教授”的幸福经

2019-03-01栾兆琳

大众健康 2019年2期

栾兆琳

每天7时到医院,8时查房,每周一、周二出半天特需门诊,每周三带领全科医护人员查病房会诊,每周四全天出诊,周末参加学术会议或义诊,抽空看学生们的学术论文或审阅期刊……如此高密度的工作安排,是一位86岁高龄老医生的日常。她就是从医64载的全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教授饶明俐。她常说:“治病救人,是我这辈子最高兴的事儿。”

一次参加学术会议的趣事,让这位耄耋医者成为网友们竞相点赞的“网络红人”。2016年6月的一天,饶明俐参加中国卒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由于她要参与的会议还未开始,下飞机后,饶明俐就到会场去听正在进行的另一场学术会议。“我中途进入会场,不想麻烦别人起身让座,所以就干脆坐在了台阶上。”饶明俐回忆说。她没有想到,有人把高龄教授坐在楼梯上认真听会的照片传到了网上,网民纷纷点赞饶老的求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有人在会场认出了饶教授,随后,一阵掌声响起,数百人的目光从主席台移向她。“楼梯教授”的雅号由此而来。

出身书香门第 北医“仁心”筑梦

1932年11月18日,饶明俐出生于重庆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饶钦止是留美博士、中国藻类学的奠基人,世界上100多种藻类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母亲李德仪大学毕业,当过教师。饶明俐从小就聪慧过人,并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4岁时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1937年日寇入侵后,她随家人辗转逃难,直到1942年才入小学,但入学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父亲常教育我:先齐其家,万物并育;永葆赤子,四方归之。碶而舍之,朽木不折;碶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也是饶明俐多年来始终坚守的人生信条。她说,做什么,都有收获,就看是否用心。

1944年小学毕业后,饶明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时全国最好的重庆南开中学,她在优良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加以自己的聰颖和努力,品学兼优,学校每年要评选10来名优秀学生,授予奖学金,她多次获得这项荣誉。1950年中学毕业后,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这所具有革命传统、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给她以后从医执教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1963年白求恩医大首次招收研究生,饶明俐被录取为刘多三教授的第一名研究生,也是该校第一名临床研究生。在刘多三教授的指导下,她对600多例脑标本进行了研究,迅速掌握了神经病理的基本知识。

坚定行医信念 谱写生命奇迹

毅然选择投身医学事业,对饶明俐来说,并不是偶然。除了悬壶济世的职业追求和人生理想,还有一份对因病早夭的妹妹的深切思念。“结核性脑膜炎在现在看来根本不算大病,可(上世纪40年代)无药可治,就夺去了妹妹的生命。”对宝贵生命的珍爱和对世间疾苦的悲悯,坚定了饶明俐走好行医之路的信念。

从北大医学院毕业后,一次抢救经历让饶明俐记忆犹新:一个16岁的孩子,同样是因患结核性脑膜炎而最终被死神夺去了生命。“我当时可以说是拼尽全力了,一边给病人做人工呼吸一边哭,病人家属也在哭。后来当时的主任过来安慰我时,我才发现那个孩子已经走了。”饶明俐说。因为经历过亲人早逝,自己更能给予每名患者亲人般的温暖。她总说:“每次看到患者得到满意诊断后离开诊室,我就能高兴一整天。”

“孩子能够重新站起来,恢复正常,这是生命的奇迹。您和您的团队就是奇迹的缔造者,是父母的爱,医护人员的爱,有爱心人的爱,拯救了一个生命。”这是一个小女孩的父亲发给饶明俐的微信。2015年,马上就要高考的圆圆(化名)突然抽风昏迷,送到医院时已经停止了呼吸。经过紧急抢救,急用呼吸机维持了呼吸,但是持续发烧、昏迷,反复抽动,免疫反应性脑炎仍在威胁生命,治疗过程中又出现全身剥落性皮炎,命悬一线。饶明俐和全科医护人员共同奋力抢救,又发现该病与逐渐显现的卵巢畸胎病有关。在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情况下行手术切除后,孩子的不良症状逐渐消退,8个月后才开始自主呼吸。2017年元旦,圆圆开始恢复意识,慢慢能够自理、学习。

“饶姨,孩子在补习班考了第6名,准备考大学了……”一条条朴实的信息,让饶明俐心里颇感安慰。她在微信中这样回复:“孩子的恢复,鼓舞了我们全科医务人员,更加坚定了我们不放弃一线希望抢救病人的信念。”2018年3月,饶明俐亲自带着医护人员回访了圆圆一家,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恢复情况,鼓励她参加高考。2018年,圆圆如愿考上了大学。

经饶明俐诊治的30多万名患者中,像圆圆这样的故事,已经数也数不清了。

有一次,饶明俐坐公交车时发现一名陌生的小伙子一直看着她。起初,她怀疑是不是遇到了坏人。不一会儿,小伙子直接来到她的身边,有些兴奋地问:“您是不是饶大夫?”原来,他十几岁的时候双下肢瘫痪,在北京接受过饶明俐的治疗。没想到十几年后到长春出差,他在街上遇到了自己的恩人。

饶明俐对待病人好,是出了名的。她总是尽可能地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经常为患者跑上跑下地解决诊治问题。2018年5月,一位28岁的男患者从外省来就诊。他自13岁开始右足着地即感右膝后上方痛,右下肢胀痛且逐渐萎缩变细,右大腿较对侧细5cm,曾到北京等10多所大医院求诊,CT、肌电均正常。饶明俐遂与影像科及有关专家商议后,经MR检查,发现左膝关节后方有一小肿物,并与骨科专家联系,立即住院手术切除,前后经过半个多月诊治,疼痛消失,行动如常。患者后来送上“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锦旗表示感谢!

“当医生很愉快,如果有下辈子,我还要当医生。”饶明俐的笑容像孩子般灿烂而纯净,如一丝清风,暖彻人的心田。

投身医学事业 杏林妙手“常青” 

自1955年参加工作后,饶明俐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对脑血管疾病、脱髓鞘疾病及脑炎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于1979年参加了由美籍华人卢德泉教授主讲、卫生部主办为期3个月的第一届神经病理学习班,系统学习了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知识,认真阅读了3万多张的病理切片。

1980年,饶明俐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85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

半个多世纪以来,饶明俐一直战斗在医、教、研第一线。她承上启下,团结同志,重视学科建设,把刘多三教授创下的先进神经科发展壮大,使吉大一院神经科一直处于全国重点学科的领先地位。科研上硕果累累,在脑血管疾病、脑炎及脱髓鞘疾病方面均有独到见解和成果,先后承担国自然、国家攻关课题、省部级课题16项,获各种科技进步奖17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或参加编写专著30部(主编8部、主审4部、参编18部),特别是她担任全国脑血管病学组组长期间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为规范全国脑血管病的防治打下了基础;主编的《脑血管疾病》被誉为“在该领域的权威性著作”;《实用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等都是业内晚辈们学习的力作。

科室建设有道 树惠滋兰流芳

饶明俐从事神经科临床工作半个多世纪,既有堅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还曾于1983年至1994年,担任白求恩医科大学副校长,在医院的管理岗位上默默耕耘与奉献。在当副校长主管人事工作中,她秉公办事,做到公正廉洁,有口皆碑。公安、监察工作也做得相当出色,在她任职期间,白求恩医大被评选为医学院校唯一的先进单位参加了全国监察系统的先进代表大会。

在学校主管医疗、人事等工作多年,饶明俐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人才理念,也寄托了她对后辈们的期冀。她说:“品行好,能力强,应该大胆用;品行好,能力一般,可以培养用;能力强、品行差,千万不能用。”

她培养了57名研究生(博士40名,硕士17名)、1300多名进修生,可谓桃李满门。饶明俐在教学中,精心培育人才,其中很多人后来都成为国内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由她担任主任的国家神经内科师资培训中心,是卫生部最早建立的培训中心。她的学生遍布全国,许多人已成为神经科的骨干、主任或学科带头人。

“同学们都说,在饶老师眼皮底下蒙混过关‘没门儿。”饶明俐的学生冯加纯说,从入学开始,饶老师就对学生的品德、基本素质、科研作风等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定,从文献检索到课题设计、实验数据、结果及结论都严格把关,对每个实验结果都亲自详细推敲,经常为了实验及结果的分析工作到深夜。“老师非常认真、专心,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我们研究生当中,没有一个人不惧怕老师的认真劲儿。”

耄耋医者“就是喜欢当医生”

如今已经86岁的饶明俐仍然每天早早起床,精神饱满地提前到科室准备全天的工作。她办公桌的案头,整齐地摆放着业内各大杂志寄来的审核材料、学生们的论文等,她都要认真地翻阅、批改。翻开日记本,上面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如果是接诊日,蛋黄派、面包和咖啡往往就是她的午饭。她说,下楼吃饭来来回回走路至少要半个小时,她觉得这个时间浪费了太可惜。

每当夜幕降临,饶明俐除要把白天的一些病例拿回家去研究之外,还要一边编审她所主持的学术期刊文章,一边盯着科室微信群随时帮助年轻人处置突发状况。

有一年春节,她打电话给单位说:“给我排个班吧,在家太无聊了。”在她的带动下,吉大神经内科“以单位为家”的氛围浓郁,一直稳步发展,人才辈出。

饶明俐说:“没工作我就觉得心里空空荡荡的,我可没时间去休息,有时间有精力就想工作,工作挺幸福的。”持续的工作和学习,正是她长寿的秘诀。她说:“因为我总用脑,所以我还没痴呆。”救死扶伤,起死回生,她的杏林妙手为无数人带去了希望,更让她的人生充实而厚重。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工作。我说我就是喜欢当医生。”饶明俐在退休返聘后,还一直为科室发展默默做着贡献,现在的她依然工作在第一线。“有些病人我把他救活了,真的会让我高兴一辈子。是患者的康复,鼓励着我一直走过来。对于每一个患者,我们都不会放弃。”也许,这正是饶明俐坚守在临床一线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