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零部件产业引进韩国直接投资的问题与对策

2019-02-27潘政旭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招商韩国汽车

潘政旭,代 欣,王 蕾

(1.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吉林长春 130117;2.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3.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汽车整车产业的上游,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于整车发展。为尽快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技术水平,我国从1994年开始大力引进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截至2016年,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应商中有80%以上在中国开展业务,在华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达到近1200家[1],其中位列第一的日本占比达40%以上。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核心技术基本上被日本、德国、美国等外资企业垄断,但其技术外溢效应并不明显,且因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大的原因,无法有效利用外资的先进技术以促进自身的技术进步,导致我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受制于人,处于“散、弱、低”的状态。韩国作为2017年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排名第四的国家,技术水平处于日、德等发达国家与中国之间,与国内本土企业技术对接的难度较小,因此可以考虑加大对韩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引进力度,通过有效利用韩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技术,优化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平衡整体布局。

2015年1月签署及实施的中韩自贸协定中,汽车与零部件均不在免税范围内。因此,韩国无法利用零关税向中国出口韩国汽车及零部件。若不想失去在中国的投资市场与利润空间,韩国必然选择直接投资、实施本土化经营的途径。这一协定为我国进一步引进韩资,带动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机遇。

1 国内研究综述

20世纪初,我国开展了引进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以促进本土技术水平提升方面的研究。董一如(1995)认为,我国鼓励汽车工业企业通过与外国企业合资、合作、融资等引进外国资本、外国技术的政策,有利于汽车工业的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随后的20多年内,多数学者研究的重点都集中在技术外溢效应的模式、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途径等方面,有代表性的比如:李辉、庄继德等(2003)以吉林省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为例,提出在建立高水平开发能力方面要特别强调联合开发:一是吉林省各零部件企业之间的联合开发,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发零部件;二是国际间的联合开发,包括与世界各大零部件集团和开发机构联合开发。通过国际间的联合开发,开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提高开发水平,培训开发人员[3]。姜军、白绪贵(2011)指出,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消化、吸收国外科技成果,自主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4]。张爱玲(2012)认为,中国汽车业在合资过程中不但没有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反而丧失了原有的自主品牌和开发平台,造成对外方技术的长期依赖。中国汽车行业的内资企业要认清竞争新形势,加大研发投入,重视和吸引人才加强自主研发,特别是汽车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不断推进汽车产品的升级和换代[5]。孙连铮、董本云(2012)分析,就目前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看,短期内在自主核心技术上很难取得重大突破,还要通过引进技术、自主研发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6]。刘宗巍、赵世佳等(2016)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和内资零部件企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进行系统剖析,在此基础上,从国家、行业、企业等三个层面提出中国零部件产业未来发展战略建议[7]。赵放、薛乔等(2017)提出,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合资和独资企业在初期对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都有正向的关联溢出效应,后期合资企业的关联溢出效应逐渐扩大,而独资企业的关联溢出效应减弱至不显著[8]。

上述观点基本涵盖了目前本领域研究的代表性看法,在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其研究角度多数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关注引进外资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产生的作用;二是关注本土汽车零部件如何在外资竞争的压力下加强自身发展,缺少对外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引进对策的专门研究。本文通过剖析我国目前对韩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引入现状,从政府如何发挥职能作用、改善投资环境及企业自身如何对接这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2 韩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我国的投资状况与进入障碍

2.1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引进韩国直接投资的现状

韩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自2002年开始在华进行大规模投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有万都、现代摩比斯、锦湖轮胎、东洸集团、浦项集团等知名企业在国内开展业务,涵盖生产制造、售后服务、技术研发等内容,具有较好的先期投资基础与发展前景(表1)。

表1 在华投资韩国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信息

资料来源:根据《盖世汽车网》信息整理所得。

中韩自贸协定签署及实施后,韩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将我国作为投资的主要市场。为进一步抢占中国市场份额,通过韩国汽车配件企业(中国)联合会、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韩国京畿联合会等机构积极寻找在华投资的合作方式与渠道,但我国在韩资引入方面的政策环境仍不够理想,导致投资、合作意向虽多,但缺乏实质性操作,限制了进一步发展。

2.2 韩国直接投资进入中国的环境与政策障碍

2.2.1 政府职能发挥不够充分

首先,韩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走向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在于节省生产成本,目前中国各地区并无针对韩资引入方面的专项优惠政策,部分地区因未能及时兑现招商政策降低了招商信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韩资的流入。其次,对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投资布局规划不完善,仍集中在欧美国家,且以整车投资为主,韩资尚未得到关注,投资布局相对单一,不利于形成充分竞争。再次,在政策落地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一站式服务”,各部门各自为政,表面上形成了“全员招商”的局面,但实际上因为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程序繁琐,延误招商时机。

2.2.2 投资环境不够理想

首先,针对韩资的招商宣传力度较弱。相对于韩国,我国与日、德两国的合作表现更为积极主动,在针对韩国的招商引资引导和宣传上并无系统的有效举措,也缺乏面向韩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招商的专业化队伍。其次,招商手段不够丰富。目前多以行政推动招商为主,由政府部门率先出台相关政策,各级地方政府分别进行解读并开展后续招商,方式方法单一且趋同,企业招商、平台招商、网络招商及中介招商等手段并不多见,招商活动很难出现大范围、大规模的突破。再次,作为投资基础设施的物流渠道还不够完善。我国物流业在管理上仍属于“多头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较弱,交通运输体系布局不够合理,物流体系、物流园区以及物流技术等还需进一步发展,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2.2.3 本土企业发展水平有限

首先,本土企业缺乏与韩资企业合作的意识。长期以来,我国本土零部件企业致力于与世界顶级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展合作,对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小的韩资企业缺乏关注。其次,本土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少。国外用于零部件产业的投资额超过整车工业的120%~150%[9],而我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科研经费投入占比太小,使得技术水平的提升速度缓慢,与韩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合作的领域和形式均受到较大限制。再次,缺乏熟练应用韩国语的高端技术人员。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研发机构较多,高校相关专业也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但缺少既懂韩国语又掌握汽车零部件领域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与韩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对接存在一定的局限。

3 国外汽车零部件产业引进外资的做法与启示

了解与掌握国外汽车零部件产业引进外资的主要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创新思路是提高汽车产业技术水平的基础条件。欧美发达国家在汽车产业进步方面利用外资的举措较少,多数为自行研发。因此,本文多以亚洲国家为例,对引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举措进行分类并以较常见的几种做法为例进行介绍。

3.1 采取零部件本地化举措

泰国自2011年7月洪灾爆发后,汽车业受到重创。因此,泰国与其他东盟国家联合制定了汽车零部件本地化计划,目的在于尽可能降低泰国汽车零部件的成本,以便更好地吸引外资。在泰日经济合作协议(JTEPA)实施的背景下,泰国政府免除了多项日本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关税。因此,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利用该有利环境在泰国本土新建了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进而不断扩充产能和产品范围。

3.2 放宽外资进入的限制

印度政府对外商投资于汽车产业的限制较少,外商基本可以享受国民待遇,最高持股比例可达100%。投资过程通过自动审批程序进行,无其它附加条件[10]。泰国政府于1991年取消了阻止进口汽车政策,于1994年将零部件进口关税从20%减到10%,同时鼓励生产并出口,免进口汽车装配企业的设备和零部件的关税(至少每一年生产1000万辆以上),免8年出口汽车关税。

3.3 实现企业集群化发展

近年来印度零部件产业营业额基本呈上升趋势,2014—2015年零部件营业额是385亿美元,增长率为11%。2010年有600多家企业具备ACMA会员资格(印度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协会),有97家年收入在五千美元以上[11]。印度在整体上以集团化、规模化和专业化作为发展方向,这对降低本国汽车产业成本有很大帮助,并有助于形成一定的优势。

3.4 政府掌控外资投入方向

利用外资促进本土汽车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和设计。泰国政府把进口替代的汽车产业政策改为出口导向政策,使泰国的汽车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政策调整后的一段时间内,泰国汽车的年产量増速一度高达20%,创造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泰国速度”。

3.5 专项政策扶持与保护

日本对汽车工业的保护与扶植政策以1952年6月政府制定的《关于引进有关小汽车的外资的计划方针》的出台为标志得以确立,提出了不准国外制造商实行资本合作但奖励技术合作的主张[12]。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对汽车产业的保护与扶植政策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认为日本在战后适时地实施保护及育成政策,是导致日本汽车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汽车零部件产业引进韩国直接投资的对策

4.1 强化政府职能

4.1.1 转变观念,发挥服务招商的职能

首先,政府应兼顾管理和服务两方面职能,在服务招商方面出台有效政策,加强“一站式服务”的有效度,更好地实现招商目的。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做法,成立专门的投资指导机构,例如美国很多城市设立了“综合服务中心”来协助外国投资者选择厂址,帮助其在最优地点确立投资场所,并为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办好所有手续,还与房地产开发商联合行动,加速其选址与建厂的进程,使新厂所在城市成为投资者们乐于选择的沃土[13]。

4.1.2 完善投资布局

在引入韩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过程中应注意有选择性的引入,结合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的需求引入能够补充我国短板的企业,避免盲目、重复引资,并注意协调不同投资企业之间的投资占比,用规范的制度来规范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平等、开放的引资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和降低汽车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来源较为单一的风险。

4.1.3 制定专项优惠政策

我国不同地区的投资环境差别较大,在招商政策落地方面有差距,个别开发区未能及时推进和落实招商政策。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政策,认真解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的若干意见》《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7年修订)》等文件,由各地方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地税局、国税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有关部门制定符合本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土地使用》《税收》《人才引进待遇》《投资审批流程》等专项政策,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

4.1.4 建立监督检查及信息反馈机制

首先,建立劳务管理监督机制。韩国企业在劳务管理上多存在不够系统化、不够透明、压力性强、不够连贯等问题。可以要求韩资企业完善公司内部的劳务管理制度,建立透明民主的员工沟通和决策机制。部分对中国传统习惯和文化不够了解的企业有必要在其进入本地之前进行相关内容的对接,以便韩资管理人员充分了解我国的特点及投资环境。其次,建立技术人才监督机制。政府有必要对本地区技术人员的流向实施监督管理,可以鼓励韩资企业通过各种公开招募的方式,如就业洽谈会、雇佣服务机构、教育机构等招聘人才,但必须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并定期对该类人员的备案信息进行更新。再次,建立资金筹措监督机制。在韩资企业进入我国投资的过程中,利用本地金融工具、与本地金融界建立密切的关系显然对开展经营活动更为便利。因此,在面对韩资企业的本土融资行为时,政府必须谨慎对待,在贷款利息、股权转让等方面进行监督监管。

4.2 改善投资环境

4.2.1 强化宣传和人员培训力度

首先,加强各类媒体的宣传,对韩资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进行推广,促使优秀的韩资企业拥有更高的品牌知名度,引发更大的投资需求。其次,加强外资管理和培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可以根据修订后的外商投资法的内容举办外资培训班,详细讲解相关规定和执行标准,制定面向韩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高水平招商人才培养规划,提升工作人员素质,多渠道建立人才交流平台,促进招商队伍专业化。最后,打造常态化宣传平台。为使韩国潜在的投资者消除对投资可能带来风险的顾虑,汽车零部件企业有必要定期组织行业内中韩汽车领域专家洽谈会,进行学术交流、技术互动,并开展公司韩国语主页建设等宣传活动。

4.2.2 搭建有效的招商平台

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广泛的招商网络,及时了解资本流向信息,同时注意培育本地中介组织的发展,财政拨专款用于鼓励中介组织的工作成果[13]。例如积极借助海内外投资促进机构、经贸服务机构、华侨华人团体、行业协会、律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开展面向韩国的中介招商、委托招商和代理招商活动;或以企业作为招商的主体,有针对性地组织中韩汽车零部件企业共建科技平台或成立企业联盟,加强与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对接,并发挥平台的引导作用,包括研究方向、资源调配、中长期战略性研究项目设计、推广平台科技成果,并为平台发展提供合适的外部环境等。

4.2.3 提供便利的物流通道

加快保税区、高速公路、机场和口岸等贸易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重点交通枢纽和大型综合性物流园区的集疏运系统,强化重要物流枢纽节点与干线铁路、高等级公路和城市主干道等之间的衔接。除辽宁、山东、浙江等交通发达的沿海地区以外,应进一步开发海上物流通道,例如开发和完善建设中的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物流运输系统、集安公路口岸、安图双目峰口岸以及珲春借由俄罗斯的扎鲁比诺港至韩国釜山、束草等地的陆海联运航线;建设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枢纽,向东通过俄罗斯扎鲁比诺港和朝鲜的罗津港,进入日本海的新航线。

4.3 加快企业自身发展速度

4.3.1 提升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吸纳能力

首先,要加强与韩资企业的技术对接。在面对韩资企业的竞争或与其合作时,本土企业要主动对接韩资先进技术,可以考虑购买韩国汽车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在短时间内提升技术水平。

4.3.2 争取韩国科研经费投入

各汽车零部件企业、产业园可以通过中韩商会等渠道直接到韩国的相关企业进行访问,并积极组织招商投资说明会、项目开发推介会、技术研发合作研讨会等活动,加强对外联系和沟通;还可以利用项目吸引韩国技术研发人员,扩大科研经费投入的渠道,弥补技术研发经费不足的短板。

4.3.3 培育专业的对韩汽车贸易人才队伍

“引智”和培育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引进外资技术人才和骨干力量,带动国内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有效利用高校的研究资源[14],采取订单培养、联合培养等方式,大力培训对韩经贸人才和技术人才,同时对企业经营者和现有的技术骨干开展定期培训,力争打造一支懂外语、通业务、会管理、善经营的专业化队伍,以增强与韩资企业对接和合作的能力,增强贸易软实力。

5 结语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在中韩自贸协定实施的背景下,利用韩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对本土企业的投资,实现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技术水平、配套水平和品牌层次等方面的加速提升,能够有效推动我国整车与零部件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能够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进步,实现经济发展的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招商韩国汽车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招商合作
园区项目招商
在韩国走马观花
持续加持自由流,招商华软又添科技“神器”
汽车的“出卖”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3D 打印汽车等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