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缤纷水彩装扮璀璨童年

2019-02-26余柯

湖南教育·A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水彩水彩画东风

余柯

儿童对色彩的感知是敏锐的,他们会通过丰富的色彩认识和探索世界。此即儿童的本性。周国平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守护住儿童的‘本性。”真正好的教育正是来源于对儿童本性的了解和尊重。在美丽的浏阳河畔,长沙市芙蓉区东风小学立足于儿童亲近色彩的本性,开发“儿童水彩画”课程资源,并提炼出“东风和润,童年善美”的办学理念,让色彩之美扎根校园,丰盈孩子内心。耕耘十载后,这所曾经简陋的村小在水彩艺术的滋养下跃然成为周边的特色学校,而已经融入校园每一个细节的水彩文化,也如校名“东风”一般吹开了孩子们灿烂的生命之花,让他们快乐成长,向着美好未来稳步前行。

从一个人的尝试到全校的坚持

东风小学有一位“特殊”的美术老师,他的课堂不仅孩子们兴趣盎然,就连其他老师也会坐在教室后面认真聆听;正是他将儿童水彩带入东风校园,完成了从零到硕果累累的积淀和突破。他叫曾繁峰,一位喜爱水彩的青年教师。

10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曾繁峰考入东风小学。面对眼前纯真的孩子,他带着几分初为人师的忐忑与激动:孩子会喜欢美术吗?很快,孩子们的热情就打消了他的顾虑。于是,他一边带领孩子感受绘画的魅力,一边开始思考:孩子真正需要的美术教育是什么?

彼时的东风小学还是一所村级学校,地处城乡接合地,80%以上学生来自进城务工家庭,忙于生计的家长无心关注孩子们对艺术素养的诉求,也无力承担高额的美术工具支出。结合实际校情和孩子兴趣,曾繁峰开始把目光锁定在水彩画上。

“水彩画的工具材料简单方便,既便于小学生入门练习,又能促进高年级水彩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需要太多经费支持。”曾繁峰阐述着他的初衷。

于是,2009年,曾繁峰开始了他的“儿童水彩画”教学尝试。他从学校挑选出10余位孩子组成美术实验小组,在临时搭建而成的水彩画室里,每天利用课余时间与孩子们一起探索水色融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曾繁峰将孩子们的水彩作品送去芙蓉区参加各大展览,结果获得了一片好评。学校因此注意到曾繁峰的教学尝试,并鼓励其他美术老师也加入其中,共同推进“儿童水彩画”教育。然而,更让学校和曾繁峰惊讶的是,水彩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不仅轻易俘获了孩子的心,也备受老师青睐。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在课余时间走进这间小小的水彩画室,或是在旁静静聆听,或是拿起画笔开启自己的创意水彩之旅。

透过师生对水彩的热情,学校逐渐萌生出了将水彩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特色的想法,并很快付诸实践。一方面,学校决定每个月由曾繁峰带领全体教师创作一次水彩画,提升教师的艺术素养,增强他们对水彩艺术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为了让水彩教育更好地影响师生,学校将水彩元素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从校徽、吉祥物到橱窗、宣传栏,从图书角、教室到每一层楼的消防栓,甚至是老师备课本的封面,都离不开水彩的身影。

如此,“儿童水彩画”在东风小学从一个人的尝试逐渐演变成了整个学校的坚持,学校还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东风和润,童年善美”的办学理念。此后,东风小学的孩子便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用手里普通却又神奇的画笔,不断晕染出美好的校园与璀璨的童年。

从教无方法到学科融合的突破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东风小学“儿童水彩画”教育实践探索就是很好的体现。半年后,曾繁峰的兴趣小组发展壮大成40人的学生社团。但他很快发现,教学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孩子们的作品趋向于成人化、模式化,少了几分他们该有的灵气和活泼。”曾繁峰和团队的美术老师都很困惑,该怎样让孩子摆脱成人的思维束缚、创作出符合儿童特性的作品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区里美术教研员彭海鳌来校参观指导,曾繁峰趁机向他请教。“仅仅通过社团活动来进行水彩教学很难让孩子形成系统的美术理论知识,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构建校本课程,才能科学地培养他们的美术素养。”彭老师的话让曾繁峰豁然开朗。的确,任何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要在校园中真正落地,都离不开课程建设这一强有力的抓手。那么,如何构建东风小学的特色校本水彩课程呢?

曾繁峰和团队老师想起最初美术实验小组里的孩子,处于小学低、中、高三个不同阶段,每一阶段的孩子都对水彩有不同的兴趣。于是,他们开始在授课内容上进行探索。首先是寻找贴近孩子生活、环境的素材,如“快乐的周末”“外婆家的小桥”等生活气息浓厚的内容,了解孩子的兴趣以及绘画方式。然后,他们开始探究在课堂上可实施的水彩教学方式,不断筛选出具有操作性的课例内容,汇编成三本儿童水彩教学教师用书。

“我们发现,孩子的思维较之成人更单纯,所以在绘画时,我们主张孩子用色块的方式进行创作,把复杂的形象简单化,这样就能体现出孩子的色彩运用灵性。”曾繁峰感慨地说。

如今,东风小学水彩课已进入常规课表,每两周开设一次,时间为80分钟。孩子们在低年级可以结合游戏,通过喷、洒、流的方式,玩水彩、学调色,感受水彩的魅力;中年级可以利用水彩来表现生活,形成自己的水彩表现手法,掌握人物动态要领;到了高年级,孩子们就可以尝试着绘制具有故事性的作品来表达情感和态度。“我希望在孩子们的画中能看到一些新鲜的、真实的东西,是他们在绘画过程中自己的思考和真实想法。”曾繁峰说。

学校儿童水彩画展厅里留下了孩子们灵气十足的作品:8岁的张骏军能为家里喜爱戴帽子的阿姨送出一幅水彩肖像画;9岁的赵钰翔能栩栩如生地记录下自己和爸爸妈妈第一次吃西餐的场景;11岁的龚雅依会细心地观察到学校周边生意兴隆的奶茶店,并将它画成水彩畫……水彩画让孩子们学会用一颗细腻的心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感知生活的乐趣。在“玩色”与“绘色”的过程中,他们的审美与艺术素养也在逐渐养成。

在孩子们对水彩画有了初步认知和实践尝试后,老师们开始将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上。经过湖南省美术教研员朱小林和长沙市美术教研员詹蓉的建议,老师们决定以四年级为突破口,鼓励孩子由单幅水彩创作到尝试绘制“四格水彩故事”,后又将“四格故事”升格为“水彩绘本”。当具有故事性的水彩画出现后,老师们发现,仅仅依靠美术创作并不能呈现出一份完整的优秀水彩作品,还需要借助文字的力量使画面更丰富、更具感染力。于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美术与语文的学科融合出现了。孩子们从色彩表达变成了故事表达,从画面创意突破为绘本创作,潜移默化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在稳步提升。

“下一步,儿童水彩画能否与英语、音乐、科技等更多学科融合,进而碰撞出更多的新发现、新成果,是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校长彭艳如介绍道。

从课堂到家校与德育的延伸

11月的亲子活动日,三年(2)班的张慧蓉小朋友感到前所未有的开心,因为她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画水彩画。这是东风小学亲子活动日的特色活动———“亲子共画”。平日里忙于工作的家长在这一天坐在孩子身边,与孩子共同拿起画笔,合作完成一幅水彩画,对家长来说既能了解孩子的爱好,又能增进亲子感情。所以,张慧蓉的爸爸在活动后激动地说:“孩子拿起水彩画笔后专注的眼神让我们很欣慰,而没想到的是,她画的会比我们大人还好。”

最初,家长并不关注学校的水彩教育,但随着亲子活动的举行和孩子们的作品在全市展出,家长开始意识到水彩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家长鼓励孩子拿起画笔,画出心中所想,甚至还经常会有家长冒着大雨来给孩子送水彩工具。水彩宛如一道心灵的彩虹桥,沟通了家校,连通了亲子。

水彩画引发的改变不仅仅在家校和亲子之间,在东风小学的每一个孩子身上,水彩也散发着璀璨夺目的光晕。五年级伍奧同学的家长之前一直难以想象,孩子的转变竟源于一张入选“优+星”的水彩画。两年前,伍奥还是一个让老师、家长头疼的调皮孩子,不喜欢做作业。四年级时,他的一幅水彩作品因为被评为“优+星”得以进入学校展厅进行展览。此后,他的学习态度就发生了转变,按时完成作业,成绩直线上升,让家长和老师欣慰不已。还有平时不拘一格、桀骜不驯的张傲轩,一旦拿起画笔就能安安静静地坐上两小时;单纯可爱的何厚德因为校长拍下了一张他画画时的照片,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无数孩子因为水彩,找到了自信和被人认可的成就感。

如今,东风小学孩子的水彩作品正不断从浏阳河畔的校园走向星城长沙广阔的天地:重阳节,孩子们带着水彩作品来到敬老院,向老人献上自己的敬意;5月,在“笨狼妈妈”汤素兰的见面会上,孩子们用东风小学独特的方式为“笨狼妈妈”献上水彩肖像画和作品封面设计,让“笨狼妈妈”感动不已;在省博物馆与芙蓉区共同举行的活动“寻找故乡”中,东风的孩子们妙笔生花,绘制了家乡长沙的各个古建筑水彩画,一经展出,便收获了无数赞誉……

“绘制水彩画是一个注重规则和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水彩,孩子们在提升审美素养的同时,也会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和坚持学习的意识。这也是在培养让孩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彭艳如笑着说。显然,“儿童水彩画”正发挥着自己温润的力量,在东风小学的校园中,装扮着孩子的童年,温暖着每一颗美好又灿烂的童心。

猜你喜欢

水彩水彩画东风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东风Honda第十一代思域
东风日产轩逸e-Power
徐惠水彩作品九则
与水彩对话
水彩城市剪影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水彩版超级英雄大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