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欧关系2018:相向而行,互利共赢

2019-02-25赵纪周

世界知识 2019年2期
关键词:战略伙伴经贸中欧

赵纪周

为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方向、原则和具体举措,推动中欧关系取得更大发展,2018年12月18日中国政府发布最新一份《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2018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欧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和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0周年。中欧双方今后仍需要继往开来、相向而行,在全球性和战略性等方面进一步充实和提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与水平。

2018年中欧关系发展稳中向好

在2018年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总体上仍保持稳中向好势头。首先,2018年11月、12月,习近平主席分别对西班牙、葡萄牙进行了国事访问,其间发表的《中西关于加强新时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为新时代中西、中葡以及中欧关系发展提供了引领。李克强总理出席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索非亚纲要》作为本次会晤重大成果进一步推动了“16+1合作”的深化。其次,欧方高度重视中国和中欧关系,热切期待同中国加强合作。2018年,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和总理默克尔、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和总理库尔茨、荷兰首相吕特、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爱沙尼亚总统卡柳莱德、拉脱维亚总统韦约尼斯、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捷克总统泽曼、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立陶宛总统格里包斯凯特等多位欧洲国家领导人,以及多位欧委会委员和50多位欧洲议会议员等先后访华或来华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夏季达沃斯论坛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活动。第三,中欧还通过双方之间的各种机制加强磋商和对话,领域涵盖政治、经贸、人文等。作为最高级别的中欧政治对话机制,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是中欧双方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表现。第二十次中欧领导人年度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对继续深化中欧合作做出了进一步规划。此外,第八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第七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第十届中英政党对话、中德第十五次人权对话、第七届中德媒体对话等机制也都运行良好。

在逆全球化涌动、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欧洲一体化动力不足等背景下,2018年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发展持续向好。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2018年1~6月中国同欧盟(28国)的进出口总额为322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917亿美元,进口额为1307亿美元),累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其中出口额增长11.6%,进口额增长15%)。此外,2018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科技人文、警务安全、人权保护、法律以及全球治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水平和成熟度也进一步提升。

中欧关系相向而行,实现互利共赢

40多年来中欧关系(如在经貿领域)持续结出累累硕果,不但源于欧洲对拓展中国巨大市场的迫切需求,也得益于中国的开放与包容给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提供的发展机遇。

在世界正处于冷战格局的重大历史背景下,1975年5月中国就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了外交关系,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的重要和平力量。而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前夕,随着当时国家工作重心再次转向经济建设,对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验的需求猛增。1978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出访西欧五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士、丹麦和比利时),成为新中国首次派出政府代表团考察西方国家经济的破冰之旅。通过此次“相互试探”,中国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当时的欧洲国家则正面临经济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但政治与安全合作陷入困境的局面,视中国为欧洲“共同外交”的重要对象,且迫切希望尽早打开中国的巨大市场。因此,中欧尽管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冷战时期双方在政治安全、经贸投资等合作领域都具有强烈的相互需求,也都从中受益。

冷战结束后,中欧双方在经贸、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合作需求更加凸显并持续上升。长期以来,中欧经济依存度高,互补性强,双方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欧洲很多国家积极响应并参与其中。201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进一步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也成为了欧洲与中国深化合作的一个新平台。至今,欧盟已连续14年保持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

2018年6月1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布鲁塞尔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共同主持第八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

当然,中欧双方的互利共赢已不仅仅限于经贸领域。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欧双方高层交往密切,政治互信不断巩固,合作领域更加广泛,利益融合日趋深入,人文交流亮点纷呈,民心相通逐步推进,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和战略性意义。可以说,中欧关系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为适应时代与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并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

当今国际格局中的欧盟与中欧关系

2018年,中美之间在经贸、安全、国内政治、地缘战略等领域以及世贸改革等多边问题的摩擦交织在一起。此外,很多人担忧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将通过签署自贸协议、联手制定全球经贸新规则来孤立和打压中国。当然,欧盟国家也深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之害,但关于中国应“联欧抗美”等思路和做法并不现实。

欧盟现在不是、未来也不太可能成为一个国家。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欧盟既缺乏军事实力也无意愿成为抗衡美国的一“极”。2016年6月出台的《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全球战略》和《欧盟对华新战略要素》都反映了欧盟“具有欧洲特色的现实政治”思维。例如,在《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全球战略》文件中欧盟认为当今世界是欧、美、中三大力量并立(G3)的格局,但美国及其领导的北约依然是欧盟在传统军事安全领域最倚重的合作伙伴。在《欧盟对华新战略要素》中,欧盟将中国界定为非核心国家、非“志同道合”国家。此外,考虑到跨大西洋关系的首要性,文件指出欧美应加强在亚洲地区的合作和协调,欧盟对华决策应当充分考虑其与美国和其他伙伴的紧密关系。显然,欧洲人将欧美关系置于比欧中关系更优先的地位,寻求自身能够成为与美国“更加平等”的盟友。

2018年笔者同欧洲一些学者做过交流,他们认为“美国让欧洲和世界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特朗普是欧洲最大的威胁”,甚至有学者称“特朗普是最差的、愚蠢的、不可靠的(worst, stupid, not reliable)”。在笔者赴美国调研“欧美关系”期间,有美方学者表示“不喜欢特朗普”,欧美之间存在分歧但欧盟难以对抗美国——例如在多边贸易机制和WTO改革等议题方面。欧洲人意在原有规则基础上修订“改良”,而美国却更想“推倒重建”。因此,如何应对特朗普时期欧美关系的“新常态”令欧洲人颇感“烧脑”。

笔者认为,首先,中欧关系是中国推动构建结伴但不结盟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中的重要一环。未来中欧双方应继续发挥战略互信与政治引领的作用,在全球性和战略性等方面相向而行,更加着眼于发展能够真正发挥全球性影响的战略性协调与合作,进一步充实和提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与水平。

其次,中欧双方要继续深化在经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当前中欧关系发展还面临一定的挑战。这其中,固然有中欧之间贸易摩擦等利益碰撞的原因,也有中欧实力对比的天平向中国加速倾斜的因素;而欧方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一些问题上的无端指责与粗暴干涉也时有发生。对此,中欧双方要进一步妥善管控分歧。

最后,当前中欧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双方应对此倍加珍惜。40多年来,中欧政治互信、经济互补、文化互通、民间互往等是双方关系发展的牢固基础。中欧合作要摒弃权力博弈的零和思维,避免和消除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携手应对挑战。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战略伙伴经贸中欧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中美经贸摩擦的四种应对措施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第11届中欧数学奥林匹克(2017)
索尔维成为Stratasys公司增材制造(AM)材料的战略伙伴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建筑师行迹中欧
做风电润滑领域的首选战略伙伴
富士施乐(中国)携手曼罗兰(中国)举行战略伙伴合作启动仪式
21世纪初印日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