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2-25黄晓忍渤海大学

营销界 2019年52期
关键词:民主村民农民

■ 黄晓忍(渤海大学)

乡村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以乡村为本,以文化为魂,从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具体实际出发,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乡村文化建设。

一、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和扶贫脱贫一样,是中国当前一场非赢不可的战役。然而,在中国农村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乡村文化因缺乏科学的土壤,易受到传统落后观念和当地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干扰而不能健康发展,要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就不得不正视其发展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乡村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民主的发展是衡量我国民主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各方面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导致了当前农村民主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

第一,农民在民主建设中参与度低。一方面,由于农民长期受传统小农社会“人治”思想的影响,很多时候对乡村的民主建设仍然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对待,而忽略了自己就是乡村民主建设的主体的事实。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外出打工并受城市思想观念耳濡目染的影响,形成了向往城市以及“向钱看”的观念,慢慢的丧失了对农村社会的认同感,因而对于农村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第二,农民的民主意识淡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在农村民主选举中也总是习惯于关心自身当前的利益分配,而不是农村长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也造成了很多村民在选举中盲目的选择让自己受益最大的那个人,而不是真正有能力促进整个村子向前发展的人。第三,农民缺乏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公平的环境和平台。首先,家族政治或长老政治导致村民长期以来在乡村治理上都处于被动地位,也使他们学会更多的服从统治。其次,农村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落后,并且长期处于人治的状态,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供村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机制。

(二)乡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等各方面的束缚,农村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整体的文化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城市,并且现存条件的制约也导致了乡村教育发展动力不足。

乡村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人,不仅仅包括需要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授之以渔的教师队伍,还应该对人数众多的农民传授符合时代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对于需要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而言,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接受教育最基本的两大场所,父母和教师也就成为了对他们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两大主体。在家庭教育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他们能够在孩子成长中给予其知识量的多少。但是,对大多数农村的家庭而言,由于世世代代都生长在农村,所以父母的文化水平都处在较低的水平,因此,孩子接受的文化知识都主要来自于学校教育。乡村学校教育受国家政策以及农村落后的经济文化水平影响较大,导致学校的基础设施、师资队伍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乡村学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不合理的撤点并校政策导致部分地区学生生活条件下降甚至辍学。大多数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在撤点并校运动中没有把握好度导致很多学生需要到离家很远的城镇上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辍学率上升的现象,使乡村儿童面临新的上学难度问题。第二,教育基础资源薄弱。农村校舍的改造和修缮以及教学设备的购买主要依赖于国家每年按生均下拨的公用经费,但是由于农村学校学生较少而需求的资金量较大造成学校经费严重短缺,因而在教学设备的配置上远远跟不上现代化的水平。第三,师资力量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乡村越来越成为了落后的代名词,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产业资源、教育资源以及人才资源也逐渐形成了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基本格局。在乡村,大多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为了自身未来的发展以及出于自己经济利益的考虑,都选择留在城市的学校,从而导致了乡村教师队伍的缩小以及优秀师资的缺乏,而大多数选择留在乡村的教师都属于即将退休的、不会使用新式教学手段,不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课改要求的老教师,这严重影响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其次,乡村教育发展的另一个主体就是农民,因此对农民知识技能的教育也是推动乡村教育向前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并没有设立相应的机构对农民进行专业化、常规化的培训,因而农民也很难树立现代化的农业经营理念,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技术,这是制约当前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致富的关键所在。

(三)乡村乡风文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乡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低俗文化的渗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小农经济社会带给人们思想的束缚,导致乡村很多低俗文化泛滥。包括陈规陋习依然留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及愚风昧俗泛滥等方面。第二,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形成了“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观念,因此,彼此之间经常会为了一点自身的蝇头小利而产生纠纷,致使邻里之间关系紧张。除此之外,优秀家风的缺失也导致村民诚信和孝道思想的缺失,不利于乡村淳朴民风的发展。第三,乡村优秀文化缺乏宣传的阵地。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大多数村干部的主要政绩都表现在乡村看得见的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修路、种树等以美化乡村的外在,而忽视了村民精神世界的丰富。

(四)乡村文化产业化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文化的产业化转化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化转化中还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第一,过度注重效益而导致文化成为了经济的附庸。利益的驱使致使人们为了迎合消费者而忽略了传统乡村文化的乡土化和原生态特征,导致了传统文化“变味”,同时也不能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第二,产业化转化中缺乏创新特色。目前大多数乡村文化经济的发展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同质化,缺乏当地的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不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因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化发展中更多的是流于表面的形式,忽略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度而导致宣传力下降。第三,文化产业化转化形式单一。由于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乡村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或者产业群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化的优势。

二、新时代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对策

对于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不合理成分,我们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对策,从而促进乡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大力发展乡村民主

一方面,要提升村民的政治文化水平与民主建设的主体意识。村民作为乡村民主建设的主体,他们政治文化素养的提高关乎乡村民主的发展进程。在大多数农村,村民的文化水平都只到初中阶段,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是极少数。因此,要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教育,转变他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在增强他们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和话语表达意识,使得村民既具备参与乡村选举和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具备促进乡村民主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农村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在当前的乡村民主建设中,我们应该在正确引导乡村发展和各项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尤其是充分利用当前新媒体发展中所提供的新的手段,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平台,使村民能够充分了解有关自身利益分配的各项信息以及村干部为农村建设所做的主要的贡献,在此过程中也有利于村民发现真正为农村建设干实事的人才,实现农村的善治,从而使乡村的协商民主成为实现村民自治最务实的形式。

(二)发展乡村教育以振兴乡村文化

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村富、强、美,就必须振兴乡村教育。就如我们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而我认为知识所改变的更多的是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人们的命运,因此,发展乡村教育必不可少。

要提高乡村儿童的受教育质量,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政府应该保证乡村学校的数量,并相应的实行寄宿制办学。虽然现在很多农村规模较小,学生很少,“村村办学”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但是至少应该保证几个村拥有一个学校,保证家庭贫困的学生能够就近上学。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农民都选择外出打工以维持基本的家庭生计,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家留守,而学校又距离家比较远,导致很多学生每天大多数的时间在路上往返,并且很不安全。因此,乡村学校也应该适当的实行寄宿制办学,以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日常的学习中。第二,政府应该完善各方面机制以吸引并留得住老师。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就在于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使得他们愿意留在乡村。政府在利用财政资金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同时,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如工资保障机制、奖励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等,推进优秀的师资力量朝着乡村正向流动,从而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第三,政府应该运用强制力促使整个区域实行相应的教师轮岗制和责任考核制。把教师轮岗制纳入所有教师的责任考核的范畴能够促使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交流、互动与共享,从而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乡村振兴既要实现产业富民,又要注重村民文化精神的提高。要促进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最主要的就是政府要设立相应的机构使农民教育制度化、常规化。对于农民的教育主要分为思想观念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两个方面,即既要注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要注重农民整体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

(三)维护和发展乡风文明

要实现全体村民精神文明的提高和乡村文化的正向发展,就必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首先,加强对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村干部应该起带头作用以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除此之外,要制定相关的红白喜事操办规定,防止攀比斗富和挥霍浪费等不正之风的持续发酵。其次,促进乡村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村干部应该组织开展优秀家风、诚信榜样等相关的活动并通过表演以及广场舞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为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内生动力。第三,建设相关的乡村文化培育阵地。政府可以投入一定的财政资金在乡村建设村志馆、农村文化站、农村书屋或者运营关于本村发展建设的微信公众号,使村民在了解乡村发展和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中增强对乡村社会和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四)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化

其一,促进乡村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以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乡村原有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二,利用现代化手段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打造品牌优势。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日益提高和科技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相关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在传统文化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化元素,才能形成竞争的新优势。其三,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把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以及农产品打造成创意文化产品如服装、饰品、DIY手工等发展相关制造业,举办与当地特色文化产品的会展及表演,制作集情感、视觉、听觉为一体的相关文化宣传片等,以此来促进相关衍生品的开发,形成集群化的优势。

三、结语

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长期以来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它体现了村民日常的生存状态、交往方式以及精神风貌,构成了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基本根基。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应该包含关系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广大村民的新时代意识,并且还要在各方资源形成合力的基础之上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真正落到实处,缩小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民主村民农民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饸饹面“贷”富农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