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脱贫产业与壮大集体经济相融合的做法、成效与启示

2019-02-21王九生彭荣炳

乡村科技 2019年16期
关键词:于都县肉鸡村级

王九生 彭荣炳

(于都县岭背镇政府,江西 于都 342319)

岭背镇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北侧,距离县城15 km。岭背镇总人口68 490人,辖区内有26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其中有9个是“十三五”贫困村,15个是经济薄弱村。岭背镇有贫困户2 789户12 307人,是于都县贫困村、经济薄弱村、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乡镇。

在新时期、新阶段,广大群众对更多、更好地享受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期盼越来越高。然而,岭背镇各村集体经济来源渠道单一,除了光伏发电一项微薄的收入外,基本上为零,而且目前多数村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勉强度日。“囊中羞涩”也导致村组织办起事来“有心无力”,往往更易诱发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时,围绕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目标,村集体经济薄弱,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也较弱,成为制约脱贫攻坚的“瓶颈”。

近年来,岭背镇因地制宜以发展肉鸡养殖作为支柱产业,构建“中流砥柱”模式,攻克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难关,增强自身造血动力,实现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贫困户脱贫动力提升、社会效益明显,推动多方合作共赢。

1 于都县岭背镇发展脱贫产业与壮大集体经济相融合的做法

1.1 党建促动,紧扣“主心骨”

岭背镇将建强党组织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一是增强队伍建设。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培养一批有党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党员干部,把注重致富能人培养发展为党员,把党员培育成致富能人,把能人党员选拔进村“两委”班子,筑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斗堡垒。同时,密切联系第一书记,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职能特性,在资金帮扶、项目建设等方面积极争取支持。二是加强思想认识。通过严格“三会一课”“两学一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活动日等,解决农村党员边缘化问题。通过党员远程教育平台、道德讲堂,对党员群众开展素质提升培训,传递党的声音,宣讲政策法律,引导贫困群众摆脱“等、靠、要”思想,帮助群众树立自尊自强和艰苦奋斗的思想。通过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激活群众的内生动力。三是提高党员活力。定期举办培训活动,突出学习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相关内容,召开产业建设流动现场会,通过集体“充电”,增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

1.2 龙头带动,筑牢“顶梁柱”

1.2.1 依托龙头企业。2016年,江西栖岭农牧有限公司落户岭背镇,成为岭背镇第1个集肉鸡饲养、饲料生产、技术服务、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畜牧养殖龙头企业。

1.2.2 主推2种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致富能人”模式,由养殖大户带动。2017年,岭背镇26个村均成立了“一村一品”合作社,入股贫困户2 567户,入股率达91.67%;搭建养肉鸡大棚11万m2,年出笼肉鸡350万羽,实现毛利收入900万元。

二是“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这是建立在实现村村有产业的目标、各村合作社都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坚持“多条腿”走路,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通过村集体牵头,用贫困户现金入股“一村一品”合作社剩余资金和村集体筹措资金,创新推出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发展肉鸡养殖模式,按企业标准建棚并负责统一管理饲养,公司统一提供鸡苗、饲料、疫苗、药品及免费的技术服务,统一饲养管理标准、统一品牌销售、统一按合同保护价回收。收益原则上按4∶4∶2的分配模式(即村集体占4份)。贫困户享受固定保底分红8%的分红,再拿出2份给失能弱能的贫困户。截至目前,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新建肉鸡大棚约20万m2,目前已有8个村搭建好大棚,预计2019年6月底全面完成。

1.3 规范管理,严控“风险点”

1.3.1 生产管理方面。为了确保产业生产管理有序,要求各村聘请一名负责管理产业的专职人员。工资待遇参照一般村干部工资标准,实际应得基础工资不高于基地饲养员月平均工资,肉鸡养殖饲养员原则上优先在本村有劳动能力和勤快责任心强的贫困户中选聘。工资来源由江西栖岭农牧公司和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同承担支付、共同考核管理。即江西栖岭农牧公司根据各村合作社实际出笼按每羽0.12元标准提取;村集体股份合作社负担部分在养鸡利润中提取;每个饲养员负责管理1 500~2 000 m2标准自动化养殖大棚,工资标准按每批鸡栖岭农牧公司2.5元/只的毛利2 200元/月基数,超出2.5元/只的部分按6∶4分成,即村集体占60%、饲养员占60%。

1.3.2 制度方面。一是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需的办公设备,在县农粮局备案并持有正式的颁发证书,各项规章制度上墙。二是各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要有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开设好对公账号,由各村书记担任理事长,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并设立专职的财务报账员。三是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所需的资料整理规范齐全,有成立(变更)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东大会会议纪要、章程、入股协议等材料,并形成会议纪要。

1.3.3 财务管理方面。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所有财务报账流程一律按镇产业办要求进行财务收支报账。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新建的肉鸡大棚建棚补助资金归村集体所有,所有奖补资金直接打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对公账号,鸡棚产权和入股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并根据收益情况,每出笼一批鸡需从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纯利润收入中提取部分风险防范金。

2 于都县岭背镇发展脱贫产业与壮大集体经济相融合的成效

2.1 村级集体经济实现稳步增长

村集体通过产业获得分红收入,增强了党支部的办事能力,巩固了党组织阵地堡垒。每个村按5 000 m2大棚、年出笼肉鸡18万羽、每羽收入0.4元计算,年村集体收入可达7.2万元。例如,禾溪村是岭背镇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产业发展试点村,村党支部积极统筹协调,党员带头示范和积极入户动员,成立了禾溪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从“驻村”到“住村”,解决难题,外出“取经”,解剖“麻雀”。禾溪村现有较大规模的合作社2个,共10个鸡棚,其中有6个鸡棚属于村集体,占地近9 000 m2,年出栏肉鸡6.5万羽,2018年7月第一批肉鸡出笼3万羽,每羽村集体收入0.75元。半年以来该村村集体收入达6万元,户均增收500元。禾溪村成功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道路,形成可以复制的工作模式,为岭背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借鉴。

2.2 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动力

把一部分村集体收入用于扩大再生产,让贫困户拿到收益分红,还能投工投劳,获得更多的收入,贫困户脱贫动力空前高涨。每个产业基地要求用工以贫困户为主。每个基地长期务工人数为5~8人,每人每月收入2 500元以上,需短期务工人数15~20人,每人每天80~100元。每户贫困户现金入股2 000元以上按年分红10%即200元/年计算,县元民联社股金每户5 000元按12%每年600元计算,年每户入股收入共计800元。

2.3 社会效益愈加明显

通过抓实党建基础,完善设施、改善服务,推动了全面小康建设,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 于都县岭背镇发展脱贫产业与壮大集体经济相融合的经验启示

3.1 领导重视是前提

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只有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建立健全镇党委整体引导、部门牵头实施、村集体直接负责的工作机制,才能又好又快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花”。

3.2 支部引领是关键

党的领导是“方向盘”,“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只有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才能时刻把准发展集体经济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的方向不偏。有了不断强大的集体经济实力,基层党组织可以拿出“真金白银”为群众解困难、谋福利,群众享受到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胜利果实”,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一呼百应”,党的执政根基就会越来越坚固。

3.3 规范管理是保证

健全监督机制让群众放心,完善分配机制让群众称心,打造透明机制让群众安心,让群众感受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红利。

猜你喜欢

于都县肉鸡村级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春季肉鸡健康养殖要过六关
肉鸡腹水咋防治
于都县中小学武术开展状况调查研究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启航
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中学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分析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袁湖村的“1+X”村级民主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