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旗不倒 精神不朽
——论太平苏区的革命精神与创造活动

2019-02-21黄宏伟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太平苏区革命

黄宏伟

(1.龙岩学院 中央苏区研究院,福建 龙岩 364012;2.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福建 龙岩 364012)

太平苏区是以太平里为中心的革命活动区域。太平里,即太平乡,是源于宋代建制的古地名,其范围包括今天的虎岗、高陂、坎市、培丰四个乡镇,沟通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龙岩、永定、上杭、南靖四县,有交通要冲、通衢之地的地理优势,也是早期苏维埃政权建设代表。苏区时期,太平苏区是闽西苏维埃政府的第一直属区,也是中央苏区建设的革命中心之一。太平苏区在发展和保卫苏区的革命建设,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有着“二十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而直至今日,太平苏区依然传承着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遗产。

太平苏区的建设,是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一种革命性地新生活创造实践。太平苏区的红色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勇敢拼搏的过程中所塑造的价值文化。太平苏区的革命精神,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自主自觉地追求新生活、新社会、新理想的矢志不渝的开拓进取的实践活动。这种红色精神在新时代依然不朽,为当地人民群众所传承和弘扬。

一、矗立的红色文化精神

太平苏区的红色文化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形成的。红色精神的内涵首先表现在早期太平苏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活动中。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红色军队,是革命精神的开创者、塑造者和主导者。他们以先进的共产主义理念,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为人民群众树立了新社会、新生活的价值文化典范。

(一)高举共产主义理想的旗帜,追求新社会新生活的理想

西方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思想打开了近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桎梏,使得中国人在不断学习西方器物与文化的过程中,试图建立一种中国人一直所期望的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清政府的立宪活动等,都是中国人学习新价值文化的实践。尽管没有成功,但是传播、启蒙了新的价值文化。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过程中,中国文化、价值启蒙的进程加快,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价值观念被人民群众所认知。闽西地区也很早就建立了党组织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其各尽其能、各尽其职、各得其所的和谐共处理想,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中国人的大同社会理想图景,使得共产主义理想得以从各种思潮中胜出,激发了人民群众追求共产主义社会新秩序的信仰。

太平苏区很早就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早期的学校和报刊等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主阵地。简祥明、郑庸经等受马列主义的影响,于1919年夏在培丰建立了“同志学校”[1],以新编教材,用白话文教学,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启迪了群众新价值、新秩序的思想认识。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以郑庸经、邓子恢等为代表的先进马克思主义青年知识分子,开展了更为广泛、深刻的马列主义和进步思想的传播活动。在宣传方面,创办许多进步刊物,如闽西最有影响力的进步刊物《岩声报》和《奋斗》半月刊、闽西列宁师范学校的《晨光》、闽粤赣边特区委的机关报《红旗》、闽西裁判兼肃反委员会创办党最早的法制刊物《法庭日刊》、闽西反帝大同盟创办的机关报《反帝周刊》、共青团闽粤赣边特区委创办《列宁青年社》、闽西政府的机关报《红报》等,宣传共产主义理念,传播进步思想和价值文化观念,并揭露和批判旧社会的各种弊病和不足。

太平苏区也积极建立共产党组织并领导共产主义宣传、革命工作。在组织方面,积极进行地方党组织发展工作,加强对先进思想和革命群众的引导。1927年10月中旬,以简祥明为支部书记的中共太平支部在太平里第一次党员大会上成立。1928年3月,以林梅汀为书记的太平区委成立。1929年10月,永定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太平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在1931年5月被划为闽西苏维埃政府直属第一区。在群众活动方面,积极建立各种进步团体,开展各种进步活动。龙岩白土成立了闽西第一个进步社团——奇山书社。进步青年卢冠卿、卢心远、郑庸经等人组织成立了“太平里青年委员会”。此外,还积极建立各种农民协会组织。在革命活动方面,积极开展有组织的革命活动。1927年,太平支部组织开展了反对“马路捐”的斗争,形成了太平里的第一波革命风暴。1928年,太平区委指导开展了“分粮吃大户”斗争,积极投入发动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从而逐步引发了太平里第二次革命浪潮。1929年,太平苏区委组织全乡农民,发动“永西暴动”,建立了虎岗、灌洋两个乡苏政权。1929年8月初,发动农民,举行“田地暴动”,建立了田地乡苏和赤卫队,形成了太平里第三次革命浪潮,推动了太平苏区进入全盛发展时期。“闽西事变”特别是“南委事件”后,太平里党组织和革命武装转入山区,在保存有生力量同时,积极坚持隐蔽斗争活动。

这些宣传工作、群众活动和革命战斗,都鲜明举起了共产主义旗帜,是太平苏区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所展开的追求新生活、新社会理想的革命实践。

(二)敢为人先、不畏艰险的奉献和创造精神

为推翻旧社会土豪劣绅的剥削,以及国民政府的残酷压迫,共产党人领导太平苏区的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共产主义社会新秩序的建设活动,开创了太平苏区社会秩序的新面貌。

首先,积极进行红色政权建设,改变政府制度的剥削本质。1930年,太平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在高陂镇西陂村的双寿堂成立,推翻了国民政府在当地对老百姓的剥削政权。人民群众翻身做主,民主、平等、互助等价值文化得到极大肯定和弘扬。由此掀起了打破各种旧制度、旧风俗的新生活运动。

其次,赋予民众应有权利,积极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热情,以广泛号召、秘密组织等形式,推动革命活动的发展。面对残酷地国民政府镇压,太平支部秘密吸收青壮年加入农会,发展农军武装。秘密开办兵工厂,制造各种武器,保护百姓安全。

再次,坚持各种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在反围剿斗争中,太平区委、区苏领导人民群众退入山区,依然继续坚持斗争。而在苏区沦陷,红军长征之后,太平里地区党组织依然长期存在,并积极组织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斗争,有效保存了土地革命的成果。

最后,建立各种新的社会制度和规范。自1929年5月红四军解放太平里后,就在军事、土地、财政、法律、文化等方面探索新的规范。其基本表现,就是建立各种委员会,如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团、少先队和互济会等群众组织,以集体协商的民主作风来引导新秩序的建立,摒弃了旧社会的独裁、人治,克服了官僚主义和各种封建礼俗,这是建立一种民主监督和罢免制度的民主革命性的新型政府的有益探索。

(三)为民谋福祉、忠于人民的理想信念

太平苏维埃政府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真心实意关心民生疾苦的政府,其宗旨就在于为人民服务。这就明显区别于国民政府的本质,尽管国民政府宣扬三民主义,把民生作为重要内容,但实质上各地的苛捐杂税、各种阶级压迫和剥削依然存在,民生政策有名无实。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太平苏区,就积极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消除剥削,解决民间疾苦,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首先,积极建立新型的民间团体,以平等、民主的集体形式来组织、协调各种矛盾。比如,建立总工会和各种具体工会组织;建立粮食调剂局,统筹粮食工作;建立信用合作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

其次,注重关心人民生活的具体困难。太平苏区苏维埃政府积极就民众生活矛盾加以协调。为解决船工和商家的矛盾,太平苏区建立蓬船工会,通过与商家谈判的方式,议定统一、合理的船运价格,排好船户承运次序,维护了船工的利益,解决了船户间的争运矛盾。为解决粮食、耕牛和土纸生产等消费和生产资金不足问题,积极进行乡自筹股金的消费合作社探索。1929年8月,闽西乃至我党最早的消费合作社之一的灌洋消费合作社的建立,就是非常有益的探索。西陂消费合作社建立了更为成熟的一整套财务管理和民主管理制度。为解决群众看病困难的问题,1930年6月,在虎岗麻公庙以公募基金的方式设立公共药房,为红军和群众解决治病难题,支持苏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

最后,革除旧习,形成平等的男女关系。太平苏区不仅仅在政权方面积极实行民主集中制,发扬民主、自由和平等观念,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革除传统社会的封建价值文化,其中最为鲜明的就是提高妇女地位。张鼎丞肯定妇女地位及其工作价值,他认为,“干革命,学文化,男女都一样,男的能做到,女的也能做到,男女平等”[2]。这些实践活动,有效根除了封建等级观念,提高了人民群众主人翁的精神。有史料统计记载,1930年妇女作为永定县苏维埃政府领导者的人数,“县、乡苏维埃政府中,女代表和女执委有240多人。有些妇女担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常委、赤卫队长,她们以主人翁的身份管理天下大事”[3]107。这些都说明,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实现人人平等,实现人的发展进步。

(四)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工作态度

共产党人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发展的,面临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各种旧思想的限制,也需要面对国民政府的压迫和围剿。国民政府对苏区的经济封锁,使得苏区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其严峻。同时,苏区政府也存在着一些贪污浪费现象和官僚主义作风现象。

面对极其严峻的形势,这就需要苏区党和政府加强自身廉洁作风建设和厉行节约的防腐工作。太平苏区的党群干部都积极提高自身廉洁、节约、奉公的作风,遵循党中央制定的财政工作。在《福建省苏报告》中,对永定区苏能够遵照中央财政条例建立财政系统,能够遵守行政经费和统一财政办法等规定予以肯定[4]。同时,太平苏区也积极进行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思想意识教育,展开查处重大腐败和贪污案件的反腐斗争。更积极学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共产党人的工作态度,积极面对艰苦的斗争环境,保持工农红军在人民群众中艰苦奋斗的好形象。

(五)实事求是,听取群众意见的优良作风和革命传统

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反抗旧社会的斗争,是在积极分析研究国内外局势,以及详细调查讨论农村革命斗争的实际问题中取得胜利的。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胜利的法宝。

首先,苏维埃政府积极调查研究太平苏区人民群众工作的实际环境和革命条件,以此有针对性调整苏维埃政府的政策。在土地革命方面,党领导人民群众积极调查讨论,探索更为合理、细致的工作方案和办法。1929年7月,中共闽西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商议讨论土地问题,对农民面临的剥削、土地前途,以及党在闽西的土地政策都进行了细致的讨论。1929年11月,中国闽西特委进一步讨论闽西土地革命经验教训,检查工作的优缺点,详细介绍了分谷斗争、分田经验、税收问题等,指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各地区有差异地进行土地革命等工作。永定地区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别于龙岩、上杭等地的分谷标准。1930年6月,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对富农问题积极进行了细致、详尽的分析[注]中国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闽西特委会议,闽西特委联席会议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见:江西省档案馆,中央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这些工作,都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实事求是地在实际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太平苏区的各项工作也积极学习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政府的良好工作作风和革命传统,在发动群众、土地革命、商业活动等方面,依据当地实际和人民群众需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革旧立新的群众工作。

其次,太平苏区的革命武装积极听取群众意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人民军队的行为规范是在听取群众意见中形成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人民军队纪律,是毛泽东等领导人积极听取红军行军战斗过程中受到影响的老百姓的意见而形成的[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规范的形成过程,可具体参见:刘子明.江西苏区军事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刘孚威.论井冈山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太平苏区的游击队等革命武装,积极保护群众利益,坚决打击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旧有苛捐杂税、地租老债等。红军长征以后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太平苏区坚定地展开敌后斗争,基本保存了人民群众在土地革命等方面的原有建设成果。

(六)无私奉献,勇敢牺牲的革命斗志和必胜信念

人民军队为人民是红军的精神所在。正是党和军队的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推动了红色革命始终保持革命初衷。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的关键所在,也是红色军队革命的信念和斗志所在。

红军的牺牲精神,感动和鼓舞着后来者的斗争意志。红军是苏维埃政府的保护神。正是他们的勇敢无畏和不怕牺牲,才不断开创了太平苏区的稳定局面。在各种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革命英雄。在反围剿斗争以及反抗国民党还乡团的斗争中,许永荣、张东秀、李西亭、曾格、卢冠卿等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范炳元等人不幸被捕,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在红军被迫长征途中,太平里“有包括开国少将王全珍、卢仁灿、王平水和著名烈士张元寿等近200人参加长征,他们中大多数人牺牲在长征途中”[5]。

即使遭受挫折,革命者和后继者们依然充满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认识和革命实践活动,受到过“左”倾或右倾的影响。这些在中国早期的革命探索过程中的不成熟性现象和问题,造成了一定的革命损失,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革命的积极性。太平苏区也受到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主张的影响,并发生了肃“社党”之祸。太平区肃反委员会设县级肃反机构,大肆开展肃反活动,使得太平区失去了很多早期参加革命的优秀干部,如林修富、林绍豪、张友增、郑庸经、郑宪章、邱焕章等300多人蒙冤被杀,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反围剿斗争的失败。太平区的肃“社党”运动造成了不良影响,削弱了当地革命力量,打击了革命活动的热情,尽管如此,太平苏区的革命斗争活动却顽强坚持着。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军队,不畏艰难,不惧挫折,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从而创造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红军积极斗争活动是开展、维护苏维埃政权建设的保障。1929年5月23日,太平里游击队随红四军一起击溃了箓竹塘和坎市的国民政府武装。当晚,毛泽东主持成立了太平区革命委员会。随后,朱德研究部署成立了太平区苏政权事宜,林彪率领红四军在高陂西陂一带开展分兵活动。红四军在坎市洽溪建立了红军医院,也在高陂镇西陂村西溪堂设立红军医院和“伤兵接待站”。正是红四军在太平里的革命活动,推动了太平苏区革命活动的深入发展。6月,太平区成立了以工农兵为代表的太平区苏维埃政府。

太平苏区的革命武装坚持了党组织的领导。太平区苏维埃政府积极加强革命武装的建设,形成严密的革命组织,成立太平区赤卫营,并有组织地进行苏区扩大斗争,或独立消除周边乡镇的民团,或配合红军,攻打其它地区。同时,党组织加强武装组织的领导,开展各种武装斗争的党务工作报告等活动。正是党对军队的领导,使得红色革命得以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下来,表现出了人民军队的高尚情怀。

二、自觉的人民创造活动

红色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以先进的革命理念在武装自己和教育民众的过程中树立起来的。人民群众作为革命力量也同样是红色精神形成的主体性力量来源。因而红色精神的丰富内容也主要表现于人民群众革命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人民群众敢于推翻旧社会的桎梏,自觉主动地参与改变自身生存环境的革命实践活动中。人民群众自觉创造新生活的实践活动,是红色文化精神一直矗立的基础。太平苏区的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表现出无私、无畏、进取、自立的精神风貌。

(一)积极进取,睁眼看世界,汲取社会发展的优秀文化成果

太平苏区的人民群众非常注重学习先进文化价值理念,积极武装科学的价值观念。优秀文化学习的内容包括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首先,积极应用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发展现代工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由于技术落后,太平苏区的工业多以轻工业和原料开发为主。当地人民群众先后办起了兵工厂、被服厂、炼铁厂、石灰厂、硝盐厂、造纸厂、铸锅厂和小煤窑等。虎岗兵工厂能制造土漏底步枪、翻造子弹、手榴弹等。太平里盛产的石灰,远销上杭、大埔等地。

其次,积极学习西方新的价值文化,接受并传播马列主义。大革命时期,当地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救国救民新思想,宣扬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林心尧尽管是永定、上杭国民党党部的创建者,也积极宣传国共合作和进步革命思想。他还领导了太平区早期的农民运动。

积极建立各种学校,宣传进步思想和马列主义。早期,林梅汀、简祥明、郑庸经等在培风公学、三育小学等进步学校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发动广大农民投入革命运动,培养革命积极分子。苏区时期更加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儿童免费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太平苏区苏维埃政府在4个区开办区高级劳动学校1所、乡初级劳动小学若干所,基本上做到每个乡有一所学校。创办妇女夜校21所,工人夜校4所,办起了红军医院、看病所、戏剧队、宣传队、列宁室、俱乐部等文化卫生组织。创办教员训练班,以培养教学师资,在虎岗世德堂发展闽西列宁师范学校。太平区高级劳动学校为乡苏从事共青团、少先队、儿童团工作培养了骨干人才。

(二)自我努力,致力于民族自救的自立精神

红色文化精神通过人民群众的各项活动得以体现,并以此进一步确证其先进性和革命性。正是人民群众积极努力创造,自我改变,建立了一种异于国民政府的新的社会秩序和制度规范,表明了社会主义社会是最值得追求的理想社会。

首先,积极建立工农组织,参与工农兵活动。1926年10月,在太平里英杰林心尧、王奎福等领导下,各地农会纷纷成立。1927年2、3月间,上杭召开四县县党部及民众团体代表联席会议,由林心尧起草了《长杭武永四县党部及民众团体联席会宣言》。会议发扬群众自救的自立精神,决定开办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培养各县农工运动的骨干力量。

各行各业都积极建设合作互助的组织、团体。在平在、上洋、黄田、田段形成了4个手工业工会,西陂、富岭、北山成立了3个刨烟工会和许佳、增坑的2个纸业工会。1932年2月上旬,太平区组织了25人代表团出席了闽赣两省工人代表大会。区互济会成立10个乡互济会、10个反帝大同盟组织。区妇女委员会成立18个乡妇女会。区少先队成立12个乡少先队组织。区儿童团总队成立12个乡儿童团组织。

其次,关心国事,积极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抗日战争时期,太平苏区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民族战争中来。永定县委积极成立抗日救亡领导小组和抗敌后援会,以指导当地人民群众的抗日工作。在学校教育方面,高陂、虎岗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并且成立妇女夜校,培养妇女作为抗敌宣传队。在组织团体活动方面,成立青年社等进步组织,展开抗日活动。在宣传方面,成立“民众报社”,出版《大花报》,宣传抗日战争形势和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

最后,建立新型的集体生活规范和制度。这就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了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和集体互助精神。

在金融发展方面,为改变太平苏区金融混乱,各种纸币交织的局面,为维护民众经济利益,方便群众生活,1929年秋,太平区信用合作社在高陂黄田茂龙楼设立。1930年秋起,随着西陂成为太平区的中心,信用合作社迁至西陂裕安堂。为统一货币,活跃市场,太平区委、区苏发行可在太平区和毗邻乡镇流通的纸币,票面图案为西陂天后宫,面额一元,总数一万股。

在土地革命方面,太平区苏维埃政权领导群众组织雇农协会、贫农团,选出土地委员,成立没收分配土地委员会,积极开展分田运动,按照溪南“抽多补少,按人分配”的经验,在很短的时间内分配好全乡土地。

在生活互助方面,太平区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耕牛、农具、劳力、种子和水利设施等现实问题,鼓励垦荒,开展劳力互助、劳动竞赛,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得粮食增产,为红军后勤提供了有益保障。

在商业贸易方面,太平区积极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开辟红色圩场,开展现代商业活动。这些圩场,既有对传统地区如培丰上林圩的规范和扩展,也有对新兴市场如坎市圩、高陂圩、虎岗圩等进行开拓。太平苏区利用各地交通优势,积极建立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扩大交易规模和流通范围。

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面,太平苏区积极进行现代工业建设,尽管各种条件缺乏,依然建立了一批以轻工业为主的工厂,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即使在非常艰险的环境下,如“闽西事变”特别是“南委事件”后,太平里党组织和革命武装转入山区,依然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活动。县委在坎市石东坑开辟一个生产点,建成了集农、工、副、商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基点,基本做到当地生活的自给自足。

在政治自由和人身权利方面,虎岗人民在政治上得到了彻底的翻身解放,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尤其是妇女,砸碎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桎梏,实现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三)敢于牺牲,积极投身革命的担当精神

首先,积极投身革命活动的献身精神。太平苏区的人民群众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比如红四军第四纵队的骨干力量,就是由高陂、坎市的农军组成的太平游击队,经过军事政治训练而编入的。在反围剿斗争中,太平区赤卫营曾多次奉命整营、整连编入地方红军,数量达千人之多,发展壮大了红军力量。太平苏区也积极建立当地的武装队伍,1930年10月,永定集中全县大部分武装,成立游击总队,其中太平里人枪占了四分之一,组成第一大队。

开展示威游行等形式的斗争活动。1927年,培风公学校长林梅汀等组织学校高年级学生开赴孔夫上林圩,举行示威游行,沿途高呼“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反对马路捐”等口号。这些斗争,有力地配合了永定金砂地区张鼎丞领导的反对“冠婚丧祭屠宰捐”的斗争。

其次,开展各种支持革命斗争的活动。在培风、长流地区,妇女积极为前方战士制作一双布鞋、草鞋,并为当地每户制作寒衣。1929年10月,永定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时设立县妇女科,并规定其主要任务是:“对广大妇女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帮助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翻身作主;动员自己的亲人参加红军;战时动员组织妇女担任侦察、放哨、送信、联络,救护伤病员等工作;平时为红军战士洗衣、缝衣、做军鞋以及为红军家属代耕代种等。”[3]106

1932年4月,太平里在毛泽东率领东路军东征龙漳战役中,成为后勤保障、拥军扩红的最佳后方基地。永定全县动员1 000多群众去漳州支前,仅高陂就去了200多人,搬运战利品,运送伤病员。伤病兵由西陂“伤兵接待站”医生林彤庆负责敷药包扎后,接力转送至虎岗、上杭等地的红军医院。

再次,积极参加党组织和各种进步团体,开展有益于革命的实践活动。虎岗儿女革命热情非常高涨,五千余人的山乡有近千人参加了党、政、军、群团各种组织,占总人口的20%。青壮年参加红军、赤卫队,年纪较大的参加担架队、运输队,妇女参加救护队、洗衣队,多次参加战斗。学校老师、知识分子组织宣传队,举办农民夜校,利用山歌、戏剧、黑板报,开展宣传活动。

太平苏区的少年儿童也积极参与到革命教育和宣传工作中来。青少年参加了共青团、少先队、儿童团组织,学校中接受军训等科,课余时间实行军事训练;空闲时间帮助站岗放哨,侦查可疑人员。这些青少年成为赤卫队和红军的后备力量。

1930年下半年起,太平区成为敌我对峙和争夺的战场。太平区开展了紧急的战争动员。在虎岗,广大青年纷纷参军、参战。各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挖战壕,制造土炮、石炮,在木坑、分水凹、金竹凹、百公凹等山口要隘修筑炮台,埋上竹钉等障碍物。

最后,踊跃参加革命队伍,以无畏牺牲精神投身于革命战斗。太平苏区“二十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是当地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浇灌铸就的。正是他们的坚持和牺牲,为闽西苏区,乃至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数据显示,在永定全县4 144烈士中,太平苏区的烈士就有四分之一多,共1 078人。其中2 000余名永定儿女参加长征,大多数人编入了红三十四师,并在湘江战役中壮烈牺牲;也有部分编入中央直属团和三军团,随主力红军到达陕北,继续革命事业。其中太平苏区200余人奋勇参加长征,并且涌现出开国少将王全珍、卢仁灿、王平水等许多优秀代表人物。

三、绵延的新时代使命

正是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和人民群众的不怕牺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推动了中国新时代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太平苏区在艰苦卓绝的社会环境中,依然“二十年红旗不倒”,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铮铮铁骨,弘扬着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这种红色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复兴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依然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人民群众投身社会发展的使命感。

弘扬太平苏区的红色精神,我们首先需要保护好在历史长河中饱经洗礼的红色旧址,使其永恒昭示和宣扬革命者和革命群众的不朽精神。在此基础上,要更充分地发挥这些历史遗迹的活的价值。我们可以开展革命历程体验的红色旅游活动,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结合起来,在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革命遗址为红色旅游和爱国教育基地,广泛而深刻地对人们进行红色文化的价值体验教育。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充分调动当地人民群众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从而赋予红色精神、人民创造精神的现实关照内容,促进当地人民群众传承前人遗志,积极利用一切条件,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创新能力,实现美好生活梦想。

第一,积极加强对苏区精神的典范的维护和弘扬。太平苏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二十年红旗不倒”地区之一。苏区精神的维护,不仅仅在于对物的修缮、保存,还在于对精神文化的传承。首先,我们需要有效保护好革命历史遗迹。太平苏区保存着大量的苏区革命旧址,对这些革命史迹的维护,是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也是对革命精神的守护和传承。虎岗是闽西党政军机关的驻地,也是省委、省苏筹备地,其中有40多处保存完整的革命史迹。西陂天后宫是太平区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也是毛泽东领导的“太平里革命委员会”的办公地点,具有重要的革命文化意义。上洋遗经楼是红十二军的战斗旧址,目前被省、县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类似的革命旧址还有很多,需要加以精心维护,以免损毁。其次,我们要积极弘扬革命先烈的子孙后代传承革命精神的行为,并不断激励他们创造新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热情。如我们要加强对“苏维埃组”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名的维护,积极宣传其所代表的涵义,并加强红色教育活动。“苏维埃组”作为村小组名称沿用至今,这是当地人民群众对于前辈祖先奋斗精神的尊崇和依恋,也是对红色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要积极激发他们的改革和发展的激情。当前,龙岩市政府加大对西陂村的红色示范村落的振兴建设,就是对红色革命精神的维护和弘扬。

第二,推行体验红色文化价值的旅游活动。革命旧址的旅游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祖国地理风景的观光,而且是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红色革命精神的文化苦旅和价值体验。红色文化旅游,把经济活动和文化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社会的整体发展,有效改善地理位置条件所带来的经济发展限制因素。早期,红色革命活动都是在远离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山区进行,太平苏区也一样具有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发展困境。加强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能够推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活跃当地市场流通,从而改变当地的发展面貌。同时,开发各种有效的传播方式,积极开拓当地的红色文化的宣扬途径。要积极发挥当地人民群众作为革命先辈和先烈子孙的优势,为红色文化旅游提供解说服务,并借鉴太平苏区建设时期的文化建设和宣传的戏剧队、宣传队、列宁室、文化俱乐部等表达形式,组织红色旅游区的红色戏剧参与活动等。

第三,提升人民群众自我创造的能力。新时代依然要大力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使得他们积极主动解决发展过程所遇到的难题。太平苏区之所以二十年红旗不倒,就在于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活动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当时,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式,以及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复杂的价值文化氛围,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各种群众活动和组织,建立信用合作社,成立共青团、少先队、儿童团、妇女自救组织等。正是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太平苏区自1927年建立党组织开始,推翻旧社会的革命斗争不曾间断,党组织和土地革命成果一直保留。因此,面对新时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人民群众也要积极群策群力,不能“等、靠、要”,要善于从困境中发现突围的办法。尤其是在扶贫济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人民群众更要勤于动手,发挥主观能动性,继承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展现自觉主动求发展的新风貌。

猜你喜欢

太平苏区革命
太平风俗美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苏区创业致富人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