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手工制作活动对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效果分析

2019-02-21李春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手工教学活动幼儿

李春芳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运城 044000)

因材施教是我国新课改对各级教育机构所提出的新要求,在幼儿园的创意手工制作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对促进幼儿的动手动脑创新能力发展非常有利,能够为幼儿实践教育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以手工制作活动教学为例,它就要求幼儿能够根据所获得材料的特质、形状、色彩、纹理等进行艺术加工。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就提到:“因材施教本身属于一种逆向性艺术构思,创造者通过对抽象痕迹的观察与思考或形体联想等方法展开某一形象的制作加工过程,它表现为一种“迁想状物”和“借迹造物”形式。这对于幼儿的创新能力发展是十分有利的[1]。

一、幼儿园创意手工制作活动中的幼儿创新能力发展培养目标

(一)幼儿在创意手工制作活动中思维能力优化

幼儿在参与创意手工制作活动时,教师要合理把握时机,有效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独创性,而且伴随幼儿认知能力的逐渐发展,还应该培养他们在手工制作中简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思考问题过程中能够分析出具体的因果关系,甚至是学会知识经验有效迁移,做到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例如,在美术手工制作教学活动《群鸟》中,教师就要求幼儿能够绘画并剪切出圆形、三角形等不同造型,再基于不同角度组合以获得鸟的嘴巴与头,其中可以将圆形理解为鸟的头,三角理解为鸟的嘴巴(举例说明),再根据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组合方式、组合位置画出不同形态、不同角度的鸟。在这一简单的创意手工制作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思维能力就得以优化,其中特别凸显了对幼儿思维灵活性、独创性和流畅性的培养,教学构思新颖且满足了一切教学条件。

(二)有效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力

创造想象不是根据现有的描述而是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实际上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已经非常强,且他们感知敏感,能够对教师所提供的素材与教学内容加以想象、思考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机器人”的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就希望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启发他们设计出具有各种功能的机器人,比如,扫地机器人、浇花机器人、家务机器人、房屋建造机器人以及消防机器人等。基于这些创造过程,幼儿园的手工制作教学活动也就更容易展开,更能凸显手工制作教学活动的新颖创意构思。

(三)对幼儿创新能力发展效果优化

按照美国创造心理学家I·A·taylor的研究说法,结合不同的创造结果可以将人类的创造能力划分为5个基本等级,它们应该依次为:发表创造能力、技术创造能力、发明创造能力、革新创造能力以及突出创造能力。相比较而言,身处于幼儿园的幼儿依然还处于思维简单的初期发展阶段。但按照taylor的说法,这5种创造能力会相对独立存在,因此,教师应该将它们分别融入到创意手工制作教学活动中。相比之下,基于因材施教理念的幼儿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定式教育思维,即突破了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新教育理念更加提倡一种教学过程中对幼儿思想行为能力的挖掘,通过创意手工制作活动引导他们思考、行为、制作和合作,逐渐地体现幼儿的个人价值与学习能力。同时,它其中也蕴含了一定的社会教育效果,希望幼儿仅仅通过小小的创意手工制作学习就能提升自身的创新制作能力,甚至让教师在幼儿的作品中体会到某些社会价值内涵,这是对幼儿创意手工制作教学活动价值的最好升华。

如果从艺术审美意识的角度来看,创意手工制作活动希望幼儿能够感知到某些作品中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循序渐进中形成自身良好的审美理解与审美感知,甚至在作品设计与制作中与其他同伴以及教师产生情感共鸣,这有利于师生对作品的客观评价。再者,幼儿已经逐渐形成了较强的色彩情感体验,所以,在设计或看到作品后,幼儿是必然会产生对作品中图案、构图、色彩、线条的分析与评价经验积累的,这有利于他们后期模仿性的创作出自己的原创作品,提高自身手工制作的创新能力[2]。

二、幼儿园创意手工制作活动教学设计原则

(一)教学设计应源于生活

首先,艺术创造的源泉就是生活,围绕幼儿所展开的创意手工制作教学活动也不例外。生活是幼儿最为亲切、最熟知的身边事,因此,源于生活的教育设计能够触动幼儿心弦,激发幼儿学习创意思路。在《我是中国娃》的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首先引导幼儿了解祖国丰富的物产与广袤的地域,然后告诉幼儿中国是由多个民族所组成的,教师就带领幼儿展开了“民族娃娃漂亮服饰制作”手工艺活动,专门为民族娃娃制作漂亮的少数民族服饰,一边动手操作,一边为幼儿讲解文化历史,让幼儿对精美的少数民族花纹及图案产生兴趣,获得全面且清晰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欣赏精美的民族服饰图片,最终制作出适合于娃娃的少数民族服饰,达成创造性教学目标。通过这一场教学活动,教师就将幼儿带回到生活中,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光辉璀璨,然后再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手工制作方法展开创意构思,制作生成有趣且漂亮的工艺品。所以说源于生活的创意手工制作教学活动对促进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非常有好处[3]。

(二)教学设计应源于兴趣

教学设计一定要源于幼儿兴趣,这是根本。因为幼儿的情绪情感是不稳定的,所以,幼儿园的创意手工制作教学活动一定要贴近幼儿情绪与兴趣爱好,以好奇心作为驱动力促使幼儿发展,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原始能力,始终使他们保持对于事物探索的基本兴趣与欲望。一般情况下,幼儿对自然现象、动植物、童话故事等等最感兴趣,所以,教师也要围绕这些内容创设主题,激发幼儿的创意手工制作思路。比如,在《我的小鸟朋友》主题教学中,教师首先带领幼儿通过多媒体平台或者直接到动物园参观了解各种小鸟,充分认识鸟的各种形态和行为习惯,特别是了解鸟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实践学习过程,教师就引导幼儿设计了各种鸟的各种姿态,甚至将鸟儿之间的游戏互动过程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激发幼儿的创意思想与创作热情。为此,教师可以在主题教学中引入“变废为宝”分支主题,通过废旧纸盒剪裁、拼贴剪裁、描绘装饰等方法展开教学设计,从各个角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更好完成剪贴作品,提高教学质量[4]。

三、幼儿园创意手工制作活动的教学设计过程与教学效果分析

(一)教学活动实施设计过程与教学效果分析

1.教学设计过程

在幼儿园创意手工制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希望基于因材施教思想再配合创新材料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满足教学过程优化条件。以“人体骨骼”为例,在教学中设计流程应该如下:

第一,教师出示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毛梗,并结合多媒体图片、视频为幼儿展示真实的毛梗,展开观察教学,让幼儿初步感受毛梗的尺寸和形状,例如,对毛梗的粗细、长短及硬度进行观察并讨论。

第二,教师指导幼儿展开平面粘贴设计,配合手工制作教学引导幼儿一步步学会对毛梗进行搭接、编制、架接,逐步尝试改变毛梗外观,构造各种立体化的毛梗造型。在教学中,教师还会拿出诸多辅助性材料与毛梗结合展开教学,设计“立体毛梗”游戏,培养幼儿的独立手眼协作能力和小组团结合作能力,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毛梗立体运动的美感。

第三,进入造型设计制作阶段,教师希望引导幼儿发挥创意构思,用较长的毛梗表示人体的脊柱骨,用双面胶将毛梗粘在牙签两侧,就形成了人体脊柱结构。由于毛梗的颜色比较单一,教师希望幼儿能够自动为人体骨骼上色,在毛梗之间涂上乳白色颜料,并合理控制黏贴面积与缝隙,当颜料完全晾干以后会发硬,毛梗就会翘起来,就像真正的人体骨骼一样。

第四,教师对师生合作所制作出的创意手工作品进行评价,其评价类型就包括了生生互评、自我评价、师生讨论评价以及教师总评,结合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创意手工作品进行多角度分析总结,可有效优化教学成果,确保评价有效性,对幼儿学习手工制作过程产生正向影响。

2.教学效果分析

该创意手工制作教学活动创意十足,教师搬出了“人体骨骼”这一特别的手工制作设计对象,希望幼儿能够实现生活知识层面的有效迁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满足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幼儿根据教师指引尝试实现自主设计、制作作品,他们的学习实践积极性也被有效调动,在熟悉手工制作材料后持续操作完成作品,保证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高质量[5]。

(二)教学活动知识技能迁移过程与教学效果分析

在幼儿园的创意手工制作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实现相对积极的知识迁移过程,即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应用过程结束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的创意构思,引导他们完成知识迁移过程。

例如,在《花儿朵朵开》美术手工制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希望激发幼儿创意,首先,带领幼儿出去踏春,为他们寻找学习该课的灵感,实施体验教学过程;然后,鼓励他们尝试运用纸杯、假花瓣等材料设计制作春天里的花朵,在创作过程中要体现大胆创意构思,并在制作中体验创作乐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合适的材料展开创作过程,教师则作为辅助者进行巡回指导。在实践操作中,教师指导幼儿利用海绵纸、纸杯等材料设计出各种形态的花瓣,鼓励他们利用各种假花瓣装饰花卉,随后设置作品展示架,将所有幼儿的美术手工作品都摆放在展示架上,再展开教学讨论,问一问大家都喜欢谁的作品[6]。从整体来看,通过美术手工制作教学活动情境创设激发引领他们走入到学习过程中,并真正参与同伴、教师之间互动。然后再次激发幼儿创造力,通过创造力优化来调动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给予他们充分自由灵活的自我表达空间,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工具及做法完成创意手工制作活动。客观讲整个过程中幼儿都是处于积极主动的亢奋状态,这保证了创意手工制作活动的良性教学效果,为幼儿创新能力发展创造了有利空间条件。

在《小蝌蚪找妈妈》手工制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希望幼儿尝试利用炫彩棒配合教师所教授过的湿涂技法,用折纸、浓墨等方法绘制蝌蚪、小青蛙以及小金鱼。其教学流程如下:

首先,是多媒体视频展示阶段,教师会为幼儿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让幼儿欣赏动画片,成功将幼儿代入到教学情境当中,并渗透主题内容[7]。

第二步,进入联想思考阶段,教师要求幼儿根据所看过动画片的内容联想,并通过提问方式鼓励幼儿将自己所看到的动画片场景内容和所想象到的内容表达出来,形成初步的思维联想体系。

第三步,进入教学实践操作阶段,在教师的陪同下完成对蝌蚪、小青蛙、小金鱼作品的折纸操作过程,最后,要求幼儿利用炫彩棒对所折纸作品进行着色,完成作品。

《小蝌蚪找妈妈》是幼儿群体中脍炙人口的中国式童话故事,它本身极具教育意义,而教师的创意手工制作活动设计则希望有效激发幼儿参与到熟悉的故事当中,有效发挥自身动手动脑创新能力。《小蝌蚪找妈妈》手工制作教学活动达成三点教学效果:第一,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动画部分,积极带动幼儿情绪,即基于情境化教学展开教学流程,激发参与课堂学习主观能动性,为互动教学做好前期铺垫;第二,在联想思考阶段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幼儿在做事前先动脑、后动手的良好习惯,加强他们的脑功能锻炼过程;第三,教学实操阶段最为关键,它也是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儿童的智力表现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所以,教师也希望通过创意手工制作活动将对幼儿的各方面动手动脑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精细化,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给予他们一定的艺术能力施展表现空间,让幼儿运用自己所喜欢的美术方式表达情绪与认知,同时,也激发他们的互助交往潜能。

在上述两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都通过春游、观看动画片的特别教学方式开题,然后引导幼儿制作创意手工作品,实现知识与幼儿的思维能力迁移,确保教学过程一气呵成,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发展优化,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8]。

猜你喜欢

手工教学活动幼儿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手工DIY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