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上的经典传承

2019-02-20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

师道(教研) 2019年6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成语语文课堂

文/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芒,这些都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经典作品的传播途径有很多,但最直接、最受用的莫过于在语文课堂上。为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古文、古诗词、乐曲、对联、戏剧等文学作品的学习,让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牢记于心,使经典作品能得到传承。笔者长期以来注重在语文课堂上强化经典传承,并取得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这里提出几点促进经典传承的有效策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在课文学习中穿插经典传承

在语文课堂上穿插经典作品,是指教师在教授知识点时,可以由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一首诗而引出作者、名人故事、代表作、历史意义等。如我在教学《朱德的扁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回自己的祖国去》等名人故事时,就继而穿插一些名人故事、成就、对后人的影响等,激发学生去努力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又如学习《曹冲称象》时,教师可引出曹冲的父亲曹操,并告诉学生曹操是《三国演义》的霸主,不仅是军事家,还是文学家,其代表作品是《短歌行》等,从而使语文课堂变得多元化,更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二、在好词好句中渗透经典传承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因此,学生要想提升语文素养,提高与人的交际能力,摘抄好词好句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文化内容丰富,一个歇后语、一个成语、一个词语都有它的出处,抑或是故事。在长期的字词积累中,语文老师应注重解释个别的经典词句的出处、来源,使其意义更加丰满。如我在课堂上对学生解释《刮目相看》《乐不思蜀》等成语时,不仅解释它们的意思,更把这些故事的来源向学生讲授,使学生对成语能有更好的吸收和运用。

三、在交流互动中引入经典传承

语文课堂是动静结合的课堂。交流互动是为了让师生之间能更好地融合知识。在学习经典作品时,以经典带动经典,将有关联的经典作品整合在一起,不仅能让学生视野开拓,更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有各种题材的诗,山水田园诗、励志诗、送别诗、爱国诗等。不同流派的诗人都有其典型代表作品,如山水田园诗的代表有王维的《鹿柴》《山居秋暝》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春晓》,这些都是小学生必背古诗,其创作的方向都是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广阔的田野,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时,应有效地整合这些同类诗歌,让学生熟记熟背经典的作品,以达到更好地传承的目的。

四、在课外阅读中延伸经典传承

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要全面开花,阅读面广才能得到更多收获。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书本中了解各类文化,让经典的作品在阅读中得到延伸,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进取。如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宣扬的内容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我在教授《将相和》这一课时,就引导学生将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延伸到司马迁的《史记》。后者作为传统文史类的经典,通过人物传纪来反映历史,描写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与学习来了解历史。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它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学生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成语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拼成语
猜成语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
浅析儒家经典作品中的合作学习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