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教学艺术追求的多重境界

2019-02-20中山市实验小学蓝波湾学校

师道(教研)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学风格境界阶段

文/中山市实验小学蓝波湾学校

曲阜师范大学的李如密教授曾出版《教学艺术论》一书,对教学艺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李如密梳理了教学艺术思想发展的历史,归纳并分析了当前有关教学艺术本质的不同见解,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艺术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

第一重,追求“稳固”

在“稳固”前期,新教师或者是教学经验积累不厚重的教师,往往其教学表现还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教育理念、教学技术、专业能力等等都还没有“固定”下来,教学策略、方法、手段都还比较随意。此时,自我的专业提升行为还处在模仿练习阶段。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在发现并认可某人或某一种教学范式后,就要去尝试、模仿、实践,继而进行取舍。可以说“稳固前”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不稳定性”和“模仿性”。

在对教学规律有了足够的认识后,教师便能够主动遵循必要的教学原则,进而可以根据教材、学生、自身实际进行可行的教学设计,而且能够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好教学,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这样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常常是“成熟”的,“定型”的,在实施这一系列教学行为时是自主自觉的。这就标志着,教师已近进入了教学艺术的第一重境界——“稳固”。

严格说来,这一阶段只是教学艺术追求的起点,或者说刚刚迈入“艺术追求”的门槛。但在教学中,因为“稳固期”教师的教学行为偶尔也会表现出一定的教学机智,所以也能使学生产生“蜻蜓点水”般的喜悦感。

第二重,追求“娴熟”

教师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稳固”之后,经过专业化的沉淀,经验的筛查与积累,一般会对教育教学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此时,教师基本能够熟练掌握本学科及相通学科的知识结构及知识体系,熟练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熟练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载体及各种形式都能够谙熟于心,教学效果明显优于新教师或普通老师。我们就认为是达到了第二重境界——“娴熟”。

“娴熟”阶段需要掌握多种“技术”、“技巧”及“能力”,包括信息技术手段、语言表达技术、课堂组织技巧、教学设计能力等等。也是第一阶段的进一步“沉淀”,是综合应用过程。是使学生“会心会意”阶段。其主要特点就是对各种教育规则、技术、技巧能够“熟练”运用。一般情况,处于这一境界的教师在学校中应该属于优秀或骨干教师行列。

此时,要求教师要系统地了解掌握教学规律,综合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努力探索和习练各种技能技巧,追求其艺术的表现形式,包括:教学设计的艺术、教学组织的艺术、教学语言的艺术、教态等非语言的艺术、教学板书的艺术、教学提问的艺术、信息技术应用艺术、情境设置的艺术、教学激趣的艺术、教学幽默的艺术等等,都是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在取得一定教学技巧后,对教学艺术的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索。

“娴熟”阶段要攻克的难点应该是“补短板”。“教育艺术是通过讲、读、听、写、问答、示范、练习、实验演示等基本表现方式,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综合艺术”这里所说的教育艺术应该用教学艺术来表示则更准确一些。所提及的各种“表现形式”都需要教师进行修炼并得到巩固继而实现完善。找准“短板”,并在短时期内迅速“补短板”是此阶段教师提升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难点。

“娴熟”阶段教师教学实施的关键恰恰不是“艺术性”,而是“实效性”,要“要掌握教学规律,遵循教学原则”,要基于“实效”体现“艺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是教学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也即“求真”。有学者认为“当教师吃透了教育教学理论——将教育教学理论内化为自我的教学理念时,教师就踏入艺术化的教育教学阶段了。这个阶段是纯粹个性化的、自由的,但也是最有效的。”这一重教学艺术,同样会使学生产生“愉悦感”,而且是通过“悦耳悦目”来实现。

第三重,追求“个性风格”

李如密教授认为,“教学风格是一顶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桂冠”。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众多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专业追求。

其实,教学“个性风格”化也就是教学综合“技术”的个性化提炼过程。其主要外显的技术特征是“精湛”。此阶段,教师往往具备了独特而成熟、稳固(有时也因为固化而缺乏创新)的教学风格及专业特点。他们一般对教材非常熟悉,能够巧妙地整合教材,自如地驾驭课堂,轻松地组织教学,并在教学中充分展现自己的风格,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的特色,常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在“个性风格”方面孜孜以求的教师一般会成为学校或区域内的“学科带头人”,在教师队伍中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榜样”。

大部分教师在经过多年的“沉淀”后基本能够达到“娴熟”的境界,那么,前进一步,提升到“个性风格”这一境界则难上加难!只有少数教师跨越到这一层次。一般情况下,具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且能被广泛地认可,那这样的教师都会逐渐成为区域内的“名师”或“专家型教师”。

在各种教学风格中,“幽默”型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也最被老师们认可。陕西师范大学赵精兵老师就是这类风格教师的代表,他也非常推崇并提倡这一“教学艺术”。但是,这一“风格”并不容易模仿更难以复制。而且,对这一风格的追求亦不可过分“迷恋”或“依赖”。很多教师并不一定适合这一发展路线,幽默往往与个人的性格息息相关。而一个人的性格的改变是比较难的。

教学幽默艺术既有一般幽默的共性,又有其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庄与谐的辩证统一上。也就是说既要有教育内容的方向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可行性的统一,又要在教育形式的诙谐性、趣味性和生动性、形象性建立统一。同时庄与谐二者的关系又应当是寓庄于谐,也即是庄与谐的辩证统一。教师要在透彻理解了教学目的,感悟到教育真谛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的教学个性。偏离对教育教学本质的认知和追求,片面地追求个性,那只能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到最后背离初衷,成为一个个性古怪的教师。

属于“个性风格”类的其他多种教学艺术与“幽默艺术”一样,都会让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产生“悦心悦意”的美好感受。

第四重,追求“向善尚美”

对教学风格的追求不能偏离了对“善”的最本质追求,也就是说,高超的“教学艺术”必须是“向善”的。

严格来说,只有“美学”意义上的追求才能称其为“艺术”。体现出的主要特征是“巧妙”与“创造性”。教学审美的追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动作、表情、姿态、语言、服饰”等。此境界的教师甚至要有音乐家、美术家、演说家、活动家、戏剧家等等多种“艺术家”的“影子”。即使在教学活动中这一境界的教师并不一定会展现其“多才多艺”的一面,也一定会在不经意间“传递”出对各种形式“艺术”的美的理解和感受。

对“美”的追求是人性使然。“尚美”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中亘古而来的“因子”,是人类自身进步的“源动力”。美的教与学的活动能促使学生和谐地发展,助力学生人格完善。但是,教学艺术的美学追求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纯艺术追求,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化审美,一定要紧密围绕教育功能,也就是必须要有教育性,要实现教育功用。否则就是空洞的艺术。扈中平认为“审美是艺术的主要功能,没有美也就没有艺术。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不讲提高教育质量、增进教育效果的美,只是流于形式的花架子,是缺乏存在意义的教育艺术。教育艺术审美的功利性与效益性,一般来说是其他艺术特别是纯艺术所不具备的。”

“向善尚美”境界的核心标志,是教师教育哲学层面的成熟。教师教育哲学就是指教师采取哲学的方式思考,像哲学家一样反思、批判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思考教育目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自己和学生的思维方式。这一境界外显的形式往往不是某种单纯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还是体现在教师充分的教育机智。谈论教学艺术不可能会避开“教学机智”。

这一阶段,教师教育功底足够深厚,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教育智慧,往往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的“高手”,经常能够毫不费力地展现出卓越的教育艺术。他们能够比较系统地研究自己的教学,并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凝练属于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甚至教学思想。一般情况,这类教师会成为全国名师、名家,是当之无愧的教师的楷模。

猜你喜欢

教学风格境界阶段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品“境界”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探究
常州市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与分析
慎独的境界
名师的教学风格与课堂文化
高校数学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