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德育课程引领学校发展新样态

2019-02-20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新世纪小学

师道(教研) 2019年6期
关键词:统整校园生活育人

文/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新世纪小学

校园文化是文化德育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表现出一种强大的价值取向,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就在于构建共同的教育愿景,彰显学校“德雅”教育特色与个性,凝练“担当、责任、合作、创新”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我校的显性文化德育课程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包括以下七个维度:类化校园,独立又协调;净化校园,干净又整洁;绿化校园,生机有活力;书化校园,处处有书香;美化校园,表里双手抓;设计化校园,创造又消费;法制化校园,依法又守法。

文化建设课程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学生体验校园生活的愉悦和充实,让教师感受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文明的乐园。

关于隐性文化德育,主要通过学校统整课程来实现:

一、学科课程内部优化与统整

充分发挥“课堂转型”成果,通过“重组”“精选”“拓展”,优化学习内容与过程,优选德育与学科课程融合点,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语文课程单元化、数学课程游戏化等。

二、跨学科课程的优化与统整

形成综合融通的跨学科课程架构,即“主题整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寻求相关学科之间的衔接,以研究项目为基础,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凸显具有学科特质的学习方式中,进一步丰富复杂思维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如: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统整为阅读与语言、科学与技术、品德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生活与生命五类课程,并通过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融合的方式实施。

三、儿童校园生活的统整

以“校园生活”为主线,形成“实践体验”的生活研究系列。注重主题化、专题化的活动内容架构;注重活动化体验;注重层次性与关联性,纵向形成不同年段的活动序列,横向形成不同节点阶段活动的内容序列。通过活动架构文化德育课程的课程结构,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模式。

1.传统节日课程

传统节日课程把丰富的和谐文化内涵,民族的文化精神通过课程系统的传递,使传统文化变得可感可触,生动形象。我们以“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课程为依托,通过体验节日文化习俗,开展“精神寻根”。

2.现代节日课程

现代节日课程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希望,我们以“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为契机,开展现代节日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增强生活仪式感。

3.校园节日课程

校园节日课程是以学生的校园生活为依托,以“心愿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环保节”等为载体,由学生自主设计的校园文化课程,它充满了仪式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参与度。

4.研学旅行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要通过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我校研学旅行课程遵循“开放性、综合性、体验性、生活性”的原则,积极开展具有“一校一旅一特色,彰显个性与快乐”的亮点课程。主要方式及其关键要素具体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其中,考察探究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包括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农耕体验等方式。

5.家校共育课程

充分挖掘、整合家长和社区资源,拓展学校教育的宽度和广度,将不同行业的家长引进学校,引进课堂,通过家长讲堂、家长学堂的方式,用家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补充学校教育的空白地带,丰富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家长有学校主人翁的意识,构建多元化、多向度的家校文化育人互动模式,形成家、校、社区多方共育共同体。

文化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体现校园生活与环境氛围、学科学习、班队活动、学生探索活动、教师工作生活以及校内外教育资源的融通。初步实现教师个体从学科人转型教育人,学生从知识学习走向能力与经验提升,文化课程引领下的校园生活不断变革,展现出新型教育生活样态。

猜你喜欢

统整校园生活育人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精彩的校园生活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校园生活的幸福密码
爱上劳动,开启幸福校园生活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