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时代自媒体中的新闻探析
——以“张小平离职”为例

2019-02-20李正艳

视听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者张小平受众

□ 李正艳

2018年9月26日,一篇名为《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引发网友关注。文章称,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一名科研人员张小平被一家民营企业挖走,而该名科研人员离职前任副主任设计师职务,是在中国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岗位”。文章内容引起了受众热议,不少受众质疑国企的用人制度。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相关部门进行回应,称事件中流传出的是劳动仲书的一部分内容,张小平的离职并不会影响登月计划,只是张小平未按劳动合同履行脱密工作,需要其按规定脱密。

一、“后真相”时代的新闻特性

2016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公投事件期间,“后真相”一词的使用率高达2000%,用来表达人们更关注事件之外的消息,而非事件本身。因此,牛津词典将“后真相”列为2016年度词,牛津词典中该词的内涵是“诉诸个人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自媒体时代,不仅信息传者变得多元,而且信息传播速度也发生质的飞跃,信息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在这个“时间有限,信息无限”的时代,新闻呈现出独有的传播特性。

(一)相对性:相对的真实

新闻不再以报道事实为核心,而是以引起情感共鸣为主要任务。技术进步使得信息丰富,但并不能相对全面完整地呈现整个事件的起因过程与结果,因此产生了一种既不客观也不虚假的现实,这是一种建立在部分事实上的个人情绪传播行为,是一种情绪化的事实。这类信息通常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可能是人物事件都真实,但是起因过程被篡改,但同时又包含传者个人情感色彩,有明显的倾向性。张小平离职事件一开始传播的文章《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标题带有明显的情绪化,即使文中所述张小平离职事件是客观的,但是文章内容却有意在将受众引导向对张小平“怀才不遇”的窘境产生同情,以获得点击量的支持。而后包括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在内的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博主在传播该事件时,配上带有明显个人感情色彩的文字,误导受众。又或者是在没有核实事实的情况下直接传播内容,以谣传谣。虽然在事件的传播过程中事实并没有消失,但是由于没有畅通的渠道让真相及时被传播,因此滋生了各类谣言。

(二)情绪化:情绪大于事实

在自媒体时代,人们的身份呈现多元化,既是信息生产者、信息分解者也是信息接受者。智能移动设备的出现降低了传播信息的门槛,人人都可以是传者,而且无需审核。传统传播模式的“把关人”作用被迫淡化,大量似真似假的信息层出不穷。对于当下“碎片化”阅读的受众来说,无法在有限时间内判定信息的准确性与可信度,他们想要知道真相,但是挖掘真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筛选信息,从中抓取真相耗时耗力,成本太高。因此,受众只能选择性接受与自身价值观和情绪相符的信息,并基于个人经验和情感偏向对事件本身做出自己的判断。当受众的注意力放在这类信息上以后,大数据算法会推送类似消息,无形中固化了受众的情绪,随着受众有选择性阅读这类信息,这部分受众的传播会陷入“闭环式”,以至于到后来,即使真相已经出现,但是部分受众依然选择坚持自我的判断,因为真相与他们的想法相悖。正如《南方周末》所说,情感太多,事实已经不够用了,对于真相,人们早已失去了耐性。在“张小平离职”事例中,除张小平、离职两个词汇外,不乏影响登月、底层、国家涉密等吸睛词汇,无不勾起受众的好奇心,意见领袖借助自身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情绪化传播。

(三)速溶性

导致“后真相”时代的新闻速溶性原因有二:一是信息庞大且复杂。信息庞大复杂是由于信息载体的革新,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自媒体的传播是节点式传播,这种传播并不依赖于传统的报刊等专业新闻机构,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任何人都能成为传播的节点,并且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实现大范围高效的传播。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节点式传播表现出更新迅速、影响范围广的优势。既然信息量有所增大,那么受众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阅读,因此,“浏览式”阅读便出现,更甚者还出现“标题式”阅读,直接通过阅读标题想象文章内容,颇有管中窥豹之意。二是受众“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现代城市发展加速,受众获取信息不局限于传统四大媒体,自媒体集社交、娱乐、获取信息为一体,便携式的智能设备更是解放受众,不再局限于固定地点,这意味着受众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获取信息,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受众的阅读时间。

二、“后真相”新闻形成原因初探

“后真相”新闻的形成,是多方因素共同叠加导致的,但是,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是主要形成因素。

(一)技术变革与技术赋权

智能移动设备的出现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无疑是当下最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两大变革。传统传播模式的“5W”,在一定程度上是强制性的传播,把关人通过信息载体让受众看到被选择的信息,但这个“强制性”是符合大众价值观的内容传播。与此同时,传统媒体更注重新闻的客观原则,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群众基础。伴随着技术的变革,技术赋权于更多的受众,受众的媒体使用权被大大解放,内容生产方式由“PGC”变为“UGC”和“PGC”结合,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但信息的可信度也随之下降。张小平离职事件中,事件本身是由一个军事论坛发帖《这个人的离职影响了国家项目进展?》,这是最早的非官方信源。随后,网友“米迦勒”在另一论坛发布《算个背景介绍吧,有关张小平的职位问题和我所知道的航天研发岗位体系》,文中提到“现在人人都是副主任,占比达70%,甚至更多。”随着事件引起更多网友关注,讨论从论坛转到知乎,随后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内引爆。

(二)部分相关人员职业道德缺失

本文所述的职业道德缺失主要是三方面。首先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特性,毋庸置疑。但是,相比新兴媒体,传统的新闻工作显得有些缓慢,因为其严谨的新闻采写过程耗时耗力,相较自媒体几乎与事件同时的发布速度显得捉襟见肘。但是出于新闻时效性的考虑,部分传统媒体剑走偏锋,直接转用未经核实的新闻信息,致使自身公信力下降,从而得不偿失。第二是自媒体的职业道德。自媒体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新闻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但是,任何新兴事物都会在实践中显露其缺点。自媒体信息冗余庞杂且可信度相对较低的缺点也是日益显著。自媒体的相关从业人员更应该自觉遵守相关法规,为建设和谐网络环境贡献力量。在张小平离职事件中,部分有影响力的微博账号出于各种目的,发布断章取义的内容,引导受众情绪,有损自媒体的形象。第三是受众的道德。严格来说,受众没有明确的道德规定,道德是出于人们心中的自律。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势头确实赋予受众更多的话语权,但是,网络的匿名性和惩罚力度小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受众的言语失范行为。不仅是张小平离职事件中,在很多的热门事件中,不难发现素质低下的评论与看法。

(三)认知偏差与娱乐至上

认知偏差一是受众本身的成长环境所造就,二是受众有选择地接受信息。互联网的传播是超越空间的传播,这意味着会有各式各样不同背景的受众对事件本身产生看法,这是先天较为稳固的因素。在张小平事件中,部分人认为张小平有权选择自己的就业单位,部分人认为应该以国家发展为重,影响登月是不应该的等言论。另外,当下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使得人们不得不有所选择地阅读信息,阅读本身偏好的信息成为了必然,受众偏好的信息一定是自己认同的信息,这类信息无形中加深了受众的刻板印象,形成封闭的信息圈。娱乐至上是当下阅读新闻的基本特点。新闻写作讲究技巧,虽不能如文学写作那般夸张,但是,单纯地陈述新闻事实势必无人问津,对于处于快节奏生活中的受众来说,吸引眼球、引起阅读兴趣才是王道。而新兴自媒体是以点击量论英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者迎合受众需求,淡化甚至歪曲真相,反而对真相以外的因素过度关注。

三、结语

自媒体时代,不仅信息传者变得多元,而且信息传播速度也发生质的飞跃,信息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呈“井喷式”增长。不可否认,技术的进步赋予人们更多话语权,但是,自媒体下的新闻传播依然需要时间去完善,这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协作。作为传者、受众的我们,应始终恪守道德,为创造更好的新闻传播语境出力。

猜你喜欢

传者张小平受众
2019~2021年杭州市水痘流行病学特征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奥运冠军张小平告别领奖台12 年一刻没离开拳击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人头费
人头费
新媒体时代传者需要新的媒介素养教育
人人皆“传者”,练就一双慧眼吧
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线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