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深度报道的叙事学分析
——以“红星新闻”的部分报道为例

2019-02-20商爱笛

视听 2019年6期
关键词:红星深度受众

□ 商爱笛

2017年1月,由成都商报主导的“红星新闻”上线。在优质、深度、有内涵的内容资源逐渐稀缺的后纸媒时代,“红星新闻”紧抓这一市场需求,深耕内容领域。在深度报道深陷危机的今天,“红星新闻”冲在调查一线,多次拿下独家重磅信息,其背后是定位与机制的成功,也是对新闻叙事原则、规律、方法和技巧的充分理解、合理运用与大胆创新。

一、“红星新闻”深度报道的叙事分析

(一)作为“全知者”的叙事者

“红星新闻”在深度报道中多采用“全知视角”,与其远离主观、呈现客观的一般原则有关,实际上也是受众需求反作用下的结果。重感情、轻逻辑,重结果、轻线索的报道呈现方式经不起推敲,更难言深度。在“红星新闻”发布的《滴滴顺风车的1183个日夜:异性社交的野心与原罪》一文中,作者通过“上帝视角”,以新闻事实为导向,回溯滴滴顺风车从“野心”到“歪路”,从“原罪”到“罪恶”的全过程,视野遍及滴滴公司高管、媒体人、政法机关、其他国家企业等,全方位扫描各界反应,将滴滴顺风车引入社交功能这一“原罪”解释得明白通透。

(二)大量以倒叙为主的叙事时间

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碎片化”阅读,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获取表层信息,疲于发掘、接收和理解深度信息,“红星新闻”以倒叙为主的叙事时间,正是为了应对这一倾向。

2018年5月28日,“红星新闻”发表的《19年前破碎的“铁饭碗”让人大女生伍继红失去梦想,今天仍想“进事业单位”》中,以事件发展的当前进展作为开头,随后从主人公高考开始说起,详细讲述了她如何在毕业后处处碰壁,如何遇到现在的丈夫,又如何被外界得知的过程,让读者脑中的疑问在阅读过程中也一个个被破解。倒叙在写作时的使用,让“红星新闻”的深度报道能够游刃有余地塑造人物形象,破解时间线索,使得故事本身更具立体感和吸引力。

(三)多层面透视为主的叙事结构

深度报道要求作者将新闻事实置于不同层面上,步步深入,以此挖掘事件主题,并满足受众的观感需求与情感需求。将新闻事实置于不同层面上,对于维持报道的平衡与客观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广州动物园关停24年马戏引发讨论:到底该不该驯化动物做表演?》一文中,作者围绕“驯化动物做表演是否可取”这一中心,将问题置于马戏团团长、马戏表演艺人、动物园协会副秘书长、动物园办公室主任、高级畜牧师等不同群体的多元思考之下,从人与动物相处的经验、理念、现实问题等不同方面向读者提供信息,引导读者思辨。

(四)故事性为主的叙事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倒逼大众传媒开始思索如何扩大传播效果,如何让事件报道在兼具深度、高度、广度的同时,又具有趣味性,引人入胜。在这样的背景下,包含了显著的独特性、戏剧性、冲突性的故事化叙事方法开始出现在深度报道领域。

通过分析“红星新闻”的相关作品,笔者发现,以故事性为主的叙事方法是“红星新闻”深度报道作品的主要叙事策略。在《为黄河环保让路漂了几辈子的水上吉普赛人上岸了》一文中,作者通过讲述黄河渔民部落的人救人抢险、打渔支援前线、渔家乐生意衰败等几个故事,运用大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勾勒出勤劳淳朴的黄河渔民形象,并与下文中渔民生活遭遇挑战,前路一片迷茫形成鲜明对比,冲突强烈,令人感慨。

二、叙事学视角下深度报道的困境探析

(一)叙事视角的单一化

叙事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能否灵活掌握叙事视角,并在此视角下合理安排故事元素,推动情节发展。“全知者”这样一种叙事角色,能够自由行走在时空之中,甚至能够预知事件结果,揣测人物心理活动。但是,过度揣测将使新闻与文学混为一谈,并掺杂着作者过多的主观情感,经不起推敲。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过度揣测,可能会造成新闻报道失实,甚至引起读者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质疑。与此同时,叙事角色的选取和转换,还要契合叙事的整体氛围,避免破坏故事的连贯性。

(二)对细节描写的过度追求

不可否认,细节描写在深度报道中的合理运用,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增强故事的画面感,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但是过于强调,甚至刻意制造细节描写,会造成情节拖沓,反而为文章减分。

对细节的过度追求与布局,还容易造成深度报道的文学化倾向,例如刻意丢失细节,留置空白,造成读者难以通过上下文建构的语境获取信息,捕捉意义。深度报道的文学化倾向,容易造成文章真实意义的缺失,而过分雕琢于语言用词、形式美观,则使深度报道丧失了作为新闻报道最为重要的价值。

(三)叙事框架中的情怀缺失

普利策获奖的深度报道作品主题,以“关注弱小”等话题为主,这一框架是西方人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反映西方社会的一面镜子。

反观我国,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叙事框架中情怀缺失的问题比较显著,导致作品不接地气,与民不亲,难以发挥积极的价值观引领作用。新媒体时代,兼具事实与情感的深度报道作品才能走入人心,这不仅需要大众传媒对深度报道的定位、功能进行重新思考,也需要新闻工作者真正走进基层,了解基层,融入基层,从而发掘基层。

三、叙事学视角下深度报道的发展路径

(一)创新叙事形式,发展媒介融合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应当学会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掘数据,总结受众特点,为受众提供具有现场感、交互感的深度报道作品。“红星新闻”的深度报道多以图片、视频等配合情节推进或进行解释说明。

不仅如此,深度报道的选题来源、发布模式等也应紧紧契合新媒体环境。深度报道应当充分利用网民话题,追踪新闻故事,让热点不止流于表面。发布模式上,除需要不断拓展新媒体阵地外,还可以通过建构网络社区等方式,提升用户黏性,增强受众的参与度和融入感。

(二)坚持“手工制作”,把握内容质量

选题上,深度报道应着重关注普通个体的命运,反映普通个体诉求,有良心、有温度、有见地地发掘故事、呈现故事;内容上,深度报道应不断丰富叙事策略,坚持不懈打磨文字,呈现给读者与众不同的新闻美感。叙事时间不止倒叙一种,叙事策略不止故事化一种,模板与程式只会让读者审美疲劳。新闻工作者应当根据事件实际,将多要素进行重新排布和理解,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叙事方法,才能让深度报道更新颖、更紧凑、更抓人。

(三)保持新闻客观,坚守新闻本位

深度报道并非文学作品,一切叙事策略的运用都需要保持新闻客观性,决不能脱离新闻本位。为维护深度报道的客观性,作者需要合理使用直接引语,隐藏自身立场及倾向,将其安排在适当的位置,用以展现人物性格及心理状态。在进行描写时,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大量带有情感的词语,如遇可能体现主观情感的情节,可以利用白描手法进行弥补。

四、结论

运用叙事学视角切入深度报道,为深度报道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了思路借鉴与提升空间。作为反映社会环境变化的“晴雨表”,深度报道的功能与意义不言而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深度报道叙事的角度、时间、结构、框架等出现了一定偏差,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套路格式化、人文情怀缺失、新闻过度文学化、新闻客观性被破坏等问题。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需要紧抓受众变化的新特点,加强媒介融合,改进叙事方法,与此同时,应坚持新闻本位,守住新闻底色。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深度报道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红星深度受众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红星花凤蝶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深度观察
闪闪的《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