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反转现象中的群体意识分析

2019-02-20朱福平

视听 2019年6期
关键词:网民舆论群体

□ 朱福平

一、表现形式

(一)对群体道义深信不疑

群体道义是指各种阶级或阶层或者利益共同体在对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制度和文化生活等进行自觉反映时所运用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心理认知、精神指向和理论学说等的总称。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中,贴标签行为对于不了解事实的网民无疑是快速融入话题讨论的绝佳选择。在群体感情的渲染下,网民相信“上海女”逃离农村是因为他们门不当户不对。

(二)群体决策合理化

网民会找到理由证明所融入群体决策的合理性。罗尔事件中,网民认为转载文章、打赏就是在参与公益。当网上爆出罗尔涉嫌诈捐时,先前支持罗尔的网友纷纷痛斥罗尔给慈善抹黑。此时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评罗尔的诈捐行为以彰显自己的正义。在事实发生反转的前后,网民都能找到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证明自己采取的行动合乎情理。

(三)多元无知形成一致错觉

只要反对意见不以明确、强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成员就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大家的意见都是一致的。英国脱欧事件中,不少英国网民以为自己的一票无关紧要,因此投票比较随意。公投前几乎所有分析都认为英国民众能够权衡利弊,做出留在欧盟的决定。正是因为公投的民众形成了大家都能够权衡利弊,做出留在欧盟的决定的错觉,结果在多元无知的影响下,反倒促成公投结果出乎意料。

二、形成原因

(一)社会不安易引发群体冲突

群体意识的存在有它特定的社会背景。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中舆论刚开始指责男子是渣男,婆媳关系也成为热点话题。更多细节爆出后,网民控诉医院看护不周、手术签字流程不合理等。婆媳问题、“渣男”等是受众历来乐于讨论的话题,且医患矛盾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易引发舆论问题,一旦触碰,积压已久的情绪就会在瞬间爆发。

(二)权力不对称破坏社会公平

躲猫猫事件、孙志刚事件是舆论研究的经典例子,其中包含了网民强烈的政治诉求。抹香香事件视频片段中,领导漫不经心地回答和抹香香行为引起了网友的不满,初始阶段舆论纷纷指责学校领导间存在黑幕,舆论话题聚焦在官员敷衍、教师蒙冤、权力黑幕上。网民热烈地讨论着这个话题以表达对权力的不满,控诉教师的不公平待遇,这一事件也成了他们对强权的抗争、监督和批评的引爆点。

(三)群体利益关乎成员自身利益

网民参与一场舆论话题的讨论无非是因为这个话题涉及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或个人心理感受关乎自身。北京天价学区房触痛了网民的敏感神经,事件在网络上快速发酵,将住房和教育问题推向风口浪尖。这件事与多数网民并无直接关系,但学区房集住房和教育两大民生问题于一体,他们极度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容易引发人们对学区房房价上涨产生恐慌。共同利益将分散在网络空间的网民聚在一起,结成了盟友关系。

(四)相似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导致感同身受

大体一致的文化背景、相似的价值取向、社会经历等更易聚合一个群体。大妈碰瓷玩具车事件爆发之初,网友笑称:“无证女司机,豪车撞上大妈,这个车祸怎么破?”网民谴责老人碰瓷行为是因为他们以往见过类似的事件,共同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老人坏心眼的刻板印象,如扶老人被讹事件,造成不少网友对老人形成了偏见,以致在遇到类似事时就已经先入为主地对老人进行“审判”。

三、群体意识的发生机制

舆论本就是民众情感、态度和意见的集合体。群体意识决定了舆论的走向,舆论走向反映了群体意识的变化,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图1是根据以往发生的网络舆论反转事件而绘制的舆论与群体意识的关系图。其中A-B为事件爆发阶段,舆论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网民根据已有的认知模式简单地进行价值判断,形成态度倾向。C是在群体倾向形成过后的一个舆论高峰。D是舆论发生反转的拐点,没有发生反转,则C-D是舆论衰减的阶段。在网络舆论反转事件中,反转这一拐点会将舆论推向另一个高峰E,它比未反转的舆论影响更大,因为人们对反常事件的关注度会大于平常事件。F是在舆论发生反转到达高潮过后的又一衰退阶段,在没有再一次反转的情况下,舆论通常会就此消解。但有的事件会出现多次反转,如榆林产妇跳楼事件。G代表了多次反转的可能性,同时还代表有的事件会出现次生舆论的情况。图中H表示舆论正常消解的情况,但舆论消解并不代表舆论消失,感兴趣的人会默默关注它的后续,在遇到相似问题时,这些陈年旧事就会被重提。

(一)群体关注形成舆论

群体关注成为聚光灯,事件发展的动态都暴露在网民眼中。在舆论反转事件中,突然爆发的事件吸引了网民的注意力,反转的发生会让他们更加注意这件事情的发展。群体关注是推动舆论发展的第一步,事发之初,网民对这件事的理解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媒介报道的基础之上,如果事件当事人刚好契合了网民的刻板印象,或媒体有定性或标签化现象,则会误导群体倾向,从而导致舆论反转。

(二)群体倾向划分舆论阵营

事情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时,群体评论、转发即是网民态度。于欢案中持不同态度的网民站向不同的队伍,各个队伍之间的观点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他们毫不遮掩地表明自己的立场。舆论是公众针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网民群体是散落在网络世界的复数个体的集合,各个个体因为社会背景、知识经验不同,难免会有价值观、信念等冲突。

(三)群体极化扩大舆论反转的影响

舆论高潮阶段,网民情绪激动,极易形成群体极化。2012年的西安9.15砸车事件,民众由网上发表不满言论演变为线下的打砸行为,民众的情绪由正常的爱国演变为极端的“抗日”。彭凯平说,即使品德高尚、学识超群、心地善良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也会做出愚蠢甚至道德败坏的事情。参与9.15砸车的人,在平常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可是当情绪激动的人聚集在一起时,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与平时相反的事情。

(四)群体叛变促成舆论倒戈

反转前后群体支持的甚至是互相对立的阵营,网络舆论事件发生反转之时,便是群体态度出现叛变的时候。如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网民先是同情女司机被打,后又支持男司机,最后又反思网络暴力给女司机带来的伤害,变化不定的立场观点使舆论如风中的旗帜摇摆不定。

(五)情绪衰减带动舆论消解

群体高涨的情绪总有退热的时刻,网民昨天沸沸扬扬地谈论红黄蓝事件,今天却守着手机关注江歌案。在舆论达到高峰值时,它必定会衰减,网民的情绪在亢奋过后便会渐趋平静,心理学上将这一现象称为趋均数回归。当群体情绪逐渐衰退时,对事件的关注度也会下降,舆论也会跟着消解。

四、结语

媒介即人的延伸。网络发展迅速,无法想象进入物联网时代人类又将面对怎样一种情境。网络空间已经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为了避免舆论反转频发,政府应及时公开信息,媒介应正确引导舆论,网民应提高媒介素养,以营造良好的舆论秩序。

猜你喜欢

网民舆论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