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中存在的政治安全隐患探析

2019-02-20杜悦王鹏飞

视听 2019年6期
关键词:舆情网民政府

□ 杜悦 王鹏飞

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综合。网络舆情作为舆情的一种,是作为主体的网民对作为客体的政府管理者所持有的一种政治态度。政治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保障,政府是维护社会安全和政治安全的主体,迅速发展的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一、网络舆情中政治安全隐患的来源

随着互联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跨国界等特征给政治安全增加了很多不可控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表自己的政治言论,传播政治信息,也可以匿名与网友进行政治观点的交流,开展政治活动,这些都会引发错误的舆论导向。

(一)网络信息真实性参差不齐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这也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挑战。传统媒体时期,政府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多的主动性,对信息进行筛选,从而更好地引导舆论。进入自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每个组织和每个人可以不通过政府的同意,在微博、微信、论坛等互联网平台表达观点,形成舆情。网络上不乏一些为了赚取关注度,传播失真信息的网民,他们不像专业新闻媒体人以真实的态度来传播内容,有的甚至为了博取关注对传播内容胡编乱造,致使网络舆情中失真信息较多。有的甚至传播对政府有负面影响的虚假信息,影响政府形象。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促使网络营销公司的出现,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络营销公司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博取关注,故意编造虚假信息,引发错误的舆论导向,影响社会安全,扰乱人心。

(二)网民群体极化倾向严重

凯斯·桑斯坦在他的著作《网络共和国》中提出了“群体极化”这一概念,“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着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由于网络传播的双向性,民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人们在匿名状态下更容易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这种状态下,当人们讨论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时,容易引发心理共鸣,通过宣泄不满情绪,引发更多的人关注,网民的情绪持续高涨,很容易使网民产生“群体极化”倾向。引发群体极化现象的舆论事件往往是涉及官民对立、贫富对立、利益冲突的事件,遇到此类事件,更容易使群众暂时忘记自己的个性,形成一种新的集体心理,从而导致群体极化倾向现象。

二、网络舆情中政治安全隐患的危害

网络为人们提供自由表达的平台,但是网络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为虚假信息和反动言论提供了传播渠道,这些也给政府管理工作和政治稳定带来了隐患。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指出,“办网站的不能一味追求点击率,开网店的要防范假冒伪劣,做社交平台的不能成为谣言扩散器,做搜索的不能仅以给钱的多少作为排位的标准。希望广大互联网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

(一)误导群众,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虚假信息一旦渗透到网络舆情中,在传播过程中,通过论坛、贴吧、微博、微信、QQ等工具大量转发,很容易引起不明真相的群众跟着错误舆论的方向思考,从而相信这些虚假信息,这就很容易使这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被利用。一些网站为了获得点击率,在新闻内容上造假,故意夸大事实,传播虚假信息;甚至一些组织在形成自己的意见领袖以及影响后,利用网民的从众心理,将言论传播到更多的地区,从而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对于民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更容易被网络推手利用,从而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甚至形成不利于政府管理工作的舆论导向。

(二)激发矛盾,影响政府的威信

我国正处于全面发展的阶段,城市化迅速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易引发不同的社会矛盾。由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社会热点问题所形成的网络舆情,往往显露了政府管理工作的缺失、群众长期压抑的内心等。而这些问题往往会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有意无意地被扩大事实。一旦有人故意编造虚假信息,利用群众心理,把局部问题放大化、一般问题政治化,就会对民众的心理和思想意识形成强烈的冲击,使民众对政府产生怀疑,甚至影响政府和党在民众中的威信。

三、网络舆情中政治安全隐患的化解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发布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网络舆情的收集机制,及时洞悉影响着政治安全的信息。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门部门,对新闻网站、微博、论坛等信息平台进行有效监控和信息收集,并对影响政治安全的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和分析。该部门也要与其他部门保持联动机制,以了解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及时发现影响政治安全的网络舆情隐患。

其次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官媒作为政府发布信息的主要渠道,一定要对内容进行分类,对于紧急事件,一定要及时发布;对于重大事件,一定要迅速真实全面地报道,并准确地表达政府的立场和态度。2016年7月,国家网信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要求各网站要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包括移动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在内的各类网络平台采编发稿流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机制。严禁网站不标注或虚假标注新闻来源,严禁道听途说编造新闻或凭猜测想象歪曲事实。

最后要建立网络舆情的跟踪制度,了解其发展动态。各级政府除了要及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外,也要对问题之后的民声继续追踪,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测。网络问政已成为很多政府部门解决问题的平台,网络问政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老百姓的问题,网络问政之后,可以与群众实时互动了解问题解决的动态,及时了解民众的满意度。同时,政府通过传统媒体,根据政府反馈的社会问题进行专题报道,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使影响政治安全的网络舆情降到最低。

(二)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1.要加强网络舆情的分析。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舆情的深度分析,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媒体的关注点和群众的舆论走向,以及网络舆情的级别和程度。将网络舆情中涉及的社会问题,分层分析,将小问题可能发展的情况进行预判,在问题发展前及时解决。在分析的过程中,也要核查网络舆情中是否有不实言论、反动言论、网民是否被故意操纵等现象。

2.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舆论。政府部门要根据网络舆情的分析情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舆论。一是通过政府管辖的传统媒体,开展正面报道,针对网络舆情中的热点问题和当下的社会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报道,广播媒体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街头采访,多宣传正面积极的声音,电视媒体可以做新闻专题报道,或者通过电视问政的访谈节目,宣传正面声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二是通过新媒体平台,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微博了解民声所向,及时在微博平台与网民进行互动,另一方面组织在论坛上积极跟帖,用正面的声音引导网民的思想意识。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媒体无法引导人们想什么,但是可以引导人们怎么想。所以通过大量发布积极的信息,可以影响网民的思考方式,循序渐进地解决民众与社会的矛盾。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舆情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