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影如何表现主题
——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2019-02-20王晴

视听 2019年6期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瑞德

□王晴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小说集《四级奇谭》中的同名小说,曾获7项奥斯卡提名。电影在刚刚完成之际并未产生很大的轰动,然而经过多年的沉淀,如今被奉为电影中的“无冕之王”。这部电影通过独特的主题表现方式增强人物感染力,渲染情节,使其经久不衰,这对于我们研究电影如何表现主题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通过故事情节和细节表现主题

作为一部剧情片,《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对人性的深刻解读和严肃思考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电影通过一个囚犯越狱的故事向观众表达了挣脱体制化,不断追求自由,从而实现人的身体和心灵的救赎的主题,主题主要通过场景细节和情节细节来表现。

场景细节:电影通过监狱这一高度压抑、限制自由的场所来展现主题,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功能,同时营造出一种黑暗阴郁的场景氛围。更换囚服、水管冲刷、撒上药粉这一系列过程,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紧接着一个“菜鸟”被狱警殴打致死,此时囚犯的心理因为对权威和体制的恐惧而增加了沉重的枷锁。狱中的第一夜,以浓厚的阴影和阴沉的影调,制造出梦魇一样的世界,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强烈的悲观情绪。长期的囚禁让这些囚犯们心理扭曲,他们以烟为赌注看谁会是第一个被教训的,人命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个赌注、一场笑话,这是非理性情绪的宣泄,反映了美国社会黑暗、堕落的状态,也不禁让人产生一种人生不可琢磨的荒诞之感。

情节细节:安迪等人争取到了翻修屋顶的机会,并得到了肖申克监狱有史以来最严苛的狱警三瓶啤酒的“款待”,以及后来安迪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唱片,所有囚犯都静静听着天籁一般的美妙声音,重获追求自由的勇气,实现片刻心灵上的自由。看着狱友们像在修葺自家屋顶一样自由自在,安迪的内心是轻松的,也露出了到监狱后久违的笑容,这正是安迪所追求的——解脱灵魂和感受希望,这些情节的设置带着观众感受人物的情绪起伏,极具感染力。

长达四十年的监狱生活把老布变成了一个“废人”,出狱后,他完全不能适应监狱外的生活,茫然、不知所措,每天睡不好觉,饱受身体和精神折磨的他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沦为“体制化”的牺牲品。高度体制化的肖申克监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人被限制在固有的体制内,从反抗到顺从,最终形成依赖。而安迪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自己对生活、对未来的希望,最终才得以冲破枷锁,解放自我,重获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不仅通过场景和情节强化了细节表达,还恰到好处地设置了悬念,同时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情绪,将观众带入完整的故事当中,有更加深刻的体验。

二、通过设计主要人物的命运走向表现主题

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刻画对影片主旨的表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角色个性鲜明、层次丰富,演员对角色的细致刻画都使角色变得可摸可触,实现电影人物与观众的心灵沟通,这样才能使观众对电影主题有深刻的认识。

安迪是“自我救赎”“希望”“自由”“智慧”的象征,与狱中放弃争取自由的囚犯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冲撞不仅使影片极富层次感,突出主旨的表达,更引导观众进行深刻思考。汤米被暗杀后,安迪就变得沉默、内省。这是影片的转折点,安迪最终逃出肖申克监狱,离开那个充满罪恶的地方,重获自由,完成对自我的救赎,就是因为意识到不能靠别人,只能自救。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安迪的结局是圆满的,也是符合大众的心理期待的。

瑞德深谙监狱生存法则,不主动惹事,也不容被无端欺压,在监狱里呼风唤雨,出狱后却备受煎熬,不打报告就无法小便,被“体制化”的他甚至萌生过拿起枪犯罪重新回到监狱那个牢笼之中的想法。但是安迪在他心中留下的希望的种子促使他去寻找自由,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一边是固有体制的模式化,一边是突破禁锢之后的自由,最终他从渴望自由完成自我救赎。瑞德这一人物形象被塑造得很丰满,他勇敢地冲破体制化牢笼,克服内心的挣扎和怯懦,直至重获新生。同样“被体制化”的老布却选择了不一样的结局,这就是影片对于自我救赎最好的解释。

诺顿看似道貌岸然,实则滥用职权谋取私利,他代表了美国社会黑暗、丑陋的一面。要求安迪为其洗钱时虚伪,派人暗杀汤米时冷酷无情,面对即将到来的法律审判时不知所措,他是复杂情绪的集合体,但是他至死都没有自我救赎的想法。安迪逃出监狱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典狱长只能选择在法律的审判即将到来时,用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人物命运与原著不同,但形象更加鲜明,情节上戏剧冲突更强,更能彰显出故事要表达的正义之义,更能凸显正义的力量。

影片塑造出复杂而又深刻的人物形象,表达了现代电影人对影片叙事策略和表现手段的崭新探索和积极思考,更加表现出“自由带来新生”“救赎带来希望”“体制化带来反抗”这三重主题。

三、通过文化意蕴来表现主题

《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多元的叙事方式将美国文化移植、渗透、内隐其中,从而实现了故事情节与美式文化的呼应。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居于核心地位。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鼓励每一个美国人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立,追求自由,鼓励依靠自身的顽强意志和努力拼搏取得成功。

安迪身上的那份从容豁达、勇敢让他的形象极富感染力和影响力,他对于自由的追求与渴望不仅帮他打破体制化的桎梏,完成救赎,更让监狱中的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开始反抗体制化,这符合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中对于个人能力的推崇。但影片并没有一味地推崇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将安迪塑造成一个孤胆英雄,而是以第二主人公瑞德的视角把观众带入安迪的英雄世界中。电影中瑞德的旁白代表了监狱中多数人的看法,但是随着瑞德的讲解,观众慢慢地了解到安迪的世界,看着安迪这个“孤胆英雄”逐渐成长,观众的情绪也跟着安迪这一角色的内心变化而变化。

作为一个英雄,安迪的使命不只是拯救自我,更要帮助肖申克监狱的犯人们解脱现实的枷锁,突破藩篱,寻找自由。对于安迪来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保持心中不灭的希望实属不易,每一次困难都没有使他对未来失去信心,反而更加坚强,这是对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向往,也是美国个人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自由是美国人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核,安迪打破体制化的桎梏,获取身体、心灵和思想的自由,这是《肖申克的救赎》的本真所在;安迪的进取精神构筑了美国梦的框架,坚定理想信念是美国梦的象征底蕴,也是美国梦的最好诠释。

安迪突破重重困难重获自由,就是美国梦中宣扬的个人主义——自由、民主、博爱的普世价值观以及美式道德伦理观。这可以说是美国打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以及开展文化渗透所运用的文化软实力策略。

四、结语

《肖申克的救赎》就是在人人都不抱有希望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和命运抗争,寻找希望,就是在绝境中不放弃自我,仍然寻找心灵的自由,就是在固化的模式中敢于突破自我,实现自身的辉煌。就像电影中说的那样,“希望也许是世界上最美好且不会消逝的事物了”,坚持走下去才能看到跟别人不一样的风景。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永远少不了荆棘,只要我们充满希望,勇往直前,不懈努力,每个人都会有不凡的收获。

猜你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瑞德
光影
Close to Heaven
Market Values
Acts of Faith PHOTOGRAPHY BY
希望:奔向自由的力量
比“肖申克”更嚣张的反转
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多重主题
《肖申克的救赎》后,安迪的自由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人性与权力交织的现代监狱
揭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文学特征与宗教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