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视听语言特色分析

2019-02-20赵言罗艳

视听 2019年6期
关键词:钟表故宫纪录片

□ 赵言 罗艳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拍摄了故宫稀世文物的修复,重点记录了文物修复过程和文物修复师的生活故事,2016年1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后在网络上获得了良好的反响。截至2019年3月31日,在豆瓣电影上,经过超8万人的评价,该片豆瓣评分9.4,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441.1万次,弹幕总数9.3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与其视听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对其进行研究能为文博类纪录片拍摄提供启发。

一、《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镜头语言分析

法国电影理论学家马塞尔说:“镜头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它既是一台机器自动运转、客观重现画面的结果,同时也是编导和导演意图的重要体现。”①镜头是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的镜头语言具有其自身的特色。

(一)镜头变换节奏明快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镜头语言富于变化,有很强的节奏感。这部纪录片主要运用特写镜头和近景镜头,长镜头和短镜头穿插变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明显的节奏感。这部纪录片通过不断切换一系列的短镜头,使传播内容更加丰富,达到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目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特写镜头和近景镜头为主,不仅向观众近距离展示了文物的细节,也细致表现了文物修复工作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我在故宫修文物》将运动镜头和静止镜头相结合,各种镜头穿插变换,使得这部纪录片的镜头语言避免了冗长感,更加轻松生动。如在第三集中修复一幅贴在门扇上面的清朝大臣的画时,一连串富有节奏感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古书画修复的步骤,特别是运用了大量的近景、特写镜头来展示最核心的洗、揭、补、全的步骤,让我们近距离看到书画修复组的文物修复师如何耐心又细致地一步步修复一张破损的古书画,同时也了解到这些修复方法背后的原理。

(二)镜头表达真实客观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运用大量的客观镜头,从旁观者的角度给观众带来很好的真实感。客观镜头又称中立镜头,是电视节目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拍摄角度。《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客观镜头的大量使用,以旁观者的角度向观众展示各类文物的修复过程和文物修复师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我们跟随着这些客观的镜头,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看着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的工作与生活,忧愁与欢乐。如在第一集中,我们通过镜头看着宫廷钟表修复师王津反反复复、认真耐心地将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从破损严重修复到恢复走时功能和演艺功能。我们与王津一起欣赏修复完成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在曼妙的音乐声中光辉夺目、流光溢彩的表演,看着王津向徒弟亓浩南传授文物修复技艺,在出差的过程中接触钟表圈中与他不太相同的世界,与王津一起在故宫钟表馆欣赏他修复的熠熠生辉的故宫钟表,聆听着这位宫廷钟表修复师对钟表、对自己的职业、对于自己人生的感悟和慨叹。我们仿若置身于宫廷钟表修复师的生活中,和他们一起工作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对文物修复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体会到他们对职业生涯的眷恋不舍和对技艺传承的重视,深刻理解了他们身上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

二、《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画面语言分析

作为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画面语言的良好运用可以创作出吸引观众的优秀作品。《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运用画面语言向观众展示了文物修复这个神秘的领域和文物修复师的生活与内心。如第一集开头呈现在画面中的万寿屏原本在故宫地库中封存将近三百年,积满灰尘,有很多破损痕迹。经过文物修复师们精湛修复技艺的修复后,万寿屏以完整的品相出现在画面中,恢复了华贵的风采。看着画面中这些文物从破损、积满灰尘的状态到文物修复完成后在展厅中熠熠生辉、大放异彩的状态,人们直观地感受到文物修复师们工作的重要性,体会到文物修复技艺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

色彩也是一种语言,在这部纪录片中,色彩的表达颇具特色。该纪录片第二集里,在满目葱翠的绿色中,在故宫朱红色的深深宫墙间,文物修复师们共同采摘故宫中的杏子,在他们的摇动下,成熟的杏子从树枝上掉落到他们在树下张开的白色纸张中,伴着欢声笑语的采摘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收获杏子的简单喜悦,感受到故宫文物修复师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些文物修复师不再是人们以往认为的专家形象,而是一个个亲切、质朴、敬业的普通人。他们有喜、有悲、有热爱、有执着、有放弃、有坚守,在这个浮躁的充满诱惑的世界里耐住了寂寞,默默为文物修复工作贡献着他们的人生。他们对文物修复工作的严谨认真就像画面中故宫朱红色的院墙那样端庄郑重,他们对生活最真挚原始的热爱就像是成熟饱满的杏子黄中透红,他们一代代不断传承着的文物修复技艺就像故宫中一代代栽种的苍翠的树木般充满生命力。

《我在故宫修文物》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配色,都让这部纪录片更加吸引观众的目光,让观众更有兴趣观看下去。这部纪录片的画面有着油画般的质感,带给观众美的享受,让观众在欣赏美丽画面的同时也更深入地感受到纪录片的内涵。

三、《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声音语言分析

(一)解说词

《我在故宫修文物》将画面与解说词相结合,从不同的方面对文物修复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展示,精美的画面将传播内容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带给观众美的震撼,解说词很好地在画面无法全部表现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史文化时对画面进行了补充、解释、说明。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中讲到修理故宫钟表,画面中表现文物修复师观察文物、修复文物时,在解说词中说道:“清朝皇帝酷爱钟表收藏,莫过于顺治、康熙、乾隆,三位皇帝嗜爱钟表的程度,一代胜过一代。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传教士到中国来,他们会研究皇帝喜欢什么,就把当时最新最好的钟表送到宫里,形成了一类独特的收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解说词讲解了故宫钟表的来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精美的钟表,清朝皇帝与这些钟表的关系,从而在表现文物修复过程的同时展示了这些钟表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配音、配乐和同期声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中优美的配乐、恰到好处的画外音都很好地补充了内容、烘托了氛围、渲染了情绪,增强了观众的感受。恰到好处的画外音和配乐不仅可以表达纪录片的内容,而且可以烘托气氛,让观众产生代入感,能有效增强传播效果。《我在故宫修文物》通常在展示文物修复工作时选择节奏比较明快的配乐,而介绍文物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时会选择节奏舒缓、深沉的音乐。这些优美的配乐和恰到好处的画外音,有力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让观众跟随配乐和画外音一起感受着让人肃然起敬的工匠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我在故宫修文物》运用同期声更加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文物修复师们的思想情感,更客观地表现了文物修复师们的感受和看法。如在第二集中,文物修复师屈峰说:“很多人一般都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这些同期声让我们更真实深入地了解到文物修复师们的工作和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结语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的解说词与画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通过镜头语言、画面语言、声音语言等视听语言展现了中国文物修复过程,传播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文化,讲述了文物修复师的日常生活及内心世界。《我在故宫修文物》注重文物修复背后的文化传承,弘扬了工匠精神,运用以人为本的温情视角讲述了文物修复师们温暖动人的生活故事,拉近了观众与文物修复师的距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很好地传播了文物修复相关的文化知识,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注释:

①[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53.

猜你喜欢

钟表故宫纪录片
雪中故宫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丽娜认钟表
故宫
藏起来的钟表
奇怪的钟表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故宫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