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19-02-20广州市番禺区石碁教育指导中心

师道(教研) 2019年6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生活

文/广州市番禺区石碁教育指导中心

近期,因我区开展小学教学新秀评比活动,本人有幸听了大量年轻小学教师的《品德与社会》课例。总体情况亮点多多,但缺陷也非常明显。这些课比较集中表现出的问题是缺少生活的链接,游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导致学生的感悟建构不足,或者说是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特别是有些老师采用书本案例展开讨论与思辨,这种课看似活泼,但实质没有多少实效。如《不做“小马虎”》一课,老师让学生了解书本上提供的素材,发起讨论,了解马虎的种种表现。看似学生知道马虎不仅添麻烦,而且危害大的道理。然而,因为这个“生活”不是他(她)自己的经历,当然也就没有个人的感受与认知。孩子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认知与理解,何来深刻认识,更谈不上建构,这就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了。

新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换句话说,要上好品德与社会的课,前提条件是要关注孩子的真实生活,要将课堂链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与孩子的生活联系,从课堂教学活动与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开展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走进“活”教材,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与观察,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策略,可以改善现有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效率甚至效益。

一、贴近生活情景的导入,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他们健康、向上、积极的人格发展。

如:有个教师教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你、我、他》的主题一《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第二课内容《爱护我们的家居环境》。因为孩子们都是楼盘配套的学校,相对优越感很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家居环境比较满意,很少能够觉察自己家居环境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社区的公益设施和公用设施给我们的家居生活带来的方便。为此,她课前对自己熟悉的家居环境拍了视频,选取孩子平时生活的小区视频画面以视频导入。同学们都看到了一个个安静、舒适、清洁、美丽的家居环境,兴奋极了。紧接着,老师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真的那么美丽呢?”这样一文,学生的疑问就来了。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点兴趣后,紧接着,教师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课前的调查情况交流一下,并引导学生想想家居环境还有哪些问题没有。随即学生发现自己的家居环境既安全又方便,既干净又安静。可是,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给大家的生活带来嘈杂和烦恼。直接的生活的真实画面,让学生感受家居环境的舒适,但存在各方面的问题,需要他们共同关注与解决,这样,为本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铺垫作用。“以无痕的活动代替有形的说教”,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得到提高。

二、抓住关键问题创设活动,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教师要注重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并结合教材资源,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以及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不断探究、实践、体会内容的内在意义。

例如:我教北师大版《品德与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1第七课《中国制造》。在教学过程中,我希望学生通过认识与探究的活动,能够了解我国的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飞速发展,产品遍布世界市场,并了解一些著名的农产品基地,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六年级的学生对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有一个雏形,但学会理性分析中国制造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抓住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个问题,创设如下的教学环节:

1.了解我们身边的“中国制造”。课前,让学生进行对自己了解的一些家用电器和农产品产地的调查。设计目的,让学生理解我们的工、农业基地遍布祖国各地,从原来的这四个沿海的工业基地向内地发展到了这么多工业基地。

2.感知了不起的“中国制造”。课堂上,我让学生观察近30年中国出口额一览表,看看这些年,我国外贸出口量的变化;紧接着出示近十年的广交会交易数据,上海交易会、北京交易会等这些展示舞台中国制造”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的产品,让学生根据数据分析中国制造的情况。设计目的,数据的直观的冲击,让学生理解到“中国制造”制造遍布世界,中国经济创造奇迹。

3.“中国制造”引发的思考。深入研讨,追问“在理解中国的制造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自己生产的品牌又如何?”设计目的,再次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这时展示学生课前他们做的《小区居民汽车情况调查》,感受到中国制造虽然强大,中国品牌却廖廖无几。面对这种现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有责任来反思一下我们的“中国制造”。从实践活动中,树立对中国制造的“国货”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整个教学过程,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抓住教学关键点设计的教学活动,紧贴学生生活,层层递进,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这样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就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对问题的理解就更容易更深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让熟悉的画面增强感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对问题在生活的延伸产生新的共鸣。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第五单元地球真美丽的主题《播种绿色播种希望》。因为人类过去对保护环境缺乏认识,环保意识不强,令地球遭受了多么严重的破坏,太多的教训让我们明白了绿色对地球上生命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态被破坏的严重性往往缺乏直观感受。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感知。我做法是,暂别教材内容,取材于身边的环境“河涌污染”。我把小时候拍摄的河涌图片与现在拍的河涌图片做成对比。那时河涌清澈,可游泳,可捕抓鱼虾,爬龙船季节更是热闹非凡;现时的河涌,乌黑恶臭,无人敢下,一派荒凉。强烈的对比,震撼着小小的心灵。在对比中,我提出两个问题:“河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面对这样的河涌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很自然让学生从心中感到减少污染,播种绿色,为大地添一份绿色,触动他们的心灵。借此契机,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进而推及会理解学校开展的环保酵素的实际意义,从自身开始,积极投入环保行动去。这就落实了教材的价值追求,实现了教学目标。回归生活,增强环保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实践证明,要想增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让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通过在生活化情境中的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领悟品德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品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们常说“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其实质就是让教学回归生活。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头。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教学要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生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生活感悟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