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好读后感的妙招

2019-02-20恩平市恩城西安小学

师道(教研) 2019年6期
关键词:读后感语句原文

文/恩平市恩城西安小学

看了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在被里面的情节深深地打动的同时,将自己的体会、感受与别人交流或写成文章,读后感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读后感的写作是一个人语文综合水平的体现,写好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那么,写好读后感有何妙招?

一、“读”要通透

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只是大体上了解,就要写成篇的感受和体会来,结果只能是浮光掠影,感受肤浅,或是离开原文,文不对题地感慨一通。须知写好读后感是“读”在前,“感”在后,“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例如,读了写人的文章,要弄清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突出了人物的哪些精神和品质。写读后感不能一味求快,必须首先读懂原文,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要了如指掌,然后再对感触最深的部分进行针对性的精读,边读边感悟,不断加深体会,为写读后感做好准备,所以对原文一定要读通、读透。

二、“感”有重点

动笔写作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这也写一点,那也写一点,重点不突出,使文章显得很松散。应该好好地想一想,文中哪一点最感人,你读后对哪一点体会最深刻。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通过摆事实说感受把它写下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比较集中,感受也比较深刻。如对于《一夜的工作》读后感,你可以抓住文中周总理生活俭朴方面来写,先写文中周总理生活如何俭朴,再联系自己生活中一些不节俭的行为进行感悟,谈自己的收获。我们在写作时,要由此及彼地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相似或相反的具体事例,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深入反思,反复琢磨,然后具体写出从中受到的启发。

三、“摘”要恰当

读后感的重点在于“感”,应作重点来写,另外,适当引用原文内容也是必要的。但要做到少而精。如果摘录或介绍原文的内容太多,就变成原文的复述或缩写,就会冲淡“感”的内容。“摘”还要有目的,首先要看看自己想抓住文中哪句话或哪节内容的思想谈感想;然后有选择地摘录。如写老舍先生的《养花》读后感,文中哲理性的语句很多,如果你大段大段地抄下来,那么议的内容就很少了,但如果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含义较深刻的来写。如抓住“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或“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这样就抓住了文章的精髓,读者就会觉得你摘得恰当了。

四、“议点”要新

优秀的读后感不是简单地照搬原文的观点,也不是机械地重复大众的观点。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文中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作一番挖掘。亮出的观点要想使自己的读后感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就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从原文中引申出充满个性的看法、见解。就一篇文章来说,构思的角度很多,但只能集中写一两点感触,又要有主次之分,所以选择好的角度,是文章成功的关键。如写童话故事《小雁归队》读后感。大多数的学生写小雁得过幼雁百米短飞冠军后骄傲起来,在冬天迁徙时,为了出风头,不跟雁群飞行,而被暴风雨击落。从团结就是力量方面去发表议论。但有一位学生却从小雁由于一次成功而骄傲,没有从小练好过硬的基本功,而得如此下场去议论。他的观点就别具一格,就能吸引读者。

五、“联”要自然

读透了课文,选好了议点。那么。课文内容的概述与议点之间连接要自然。初学写读后感的学生往往掌握不到“联”的要诀,造成过渡不自然。本学期我执教的五年级的学生在学写读后感时,先对文章内容作了概述,就直接在下一段开头举例子说事实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让人读了感到非常突然。如学生写《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有学生概括了文章内容后,直接举例子说应该怎样学习,振兴中华。虽然例子符合原文的思想,但写读后感要注意概述之后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观点与事例之间要用语句连接,要知道“联”是读后感的桥梁。学生这样的连接有点牵强附会。我让学生先讲讲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再叙述一些民族落后的耻辱史,最后才联系实际写应该怎样做。这样,过渡才能自然,读起来让人觉得结构严谨,语句连贯。

六、“结”要情真

“结”是文章发感后观点的归纳。文章的结尾,可以是照应式,用上一两句话,再一次以一种恰当的形式,不失时机地再现习作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收拢全文;也可以是升华式,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还可以是抒情式,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想,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有时,重复就是力量,会收到画龙点睛的功效。结尾一定要言简意赅,感情要自然、真切,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猜你喜欢

读后感语句原文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重点:语句衔接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我喜欢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