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三个可爱”赢得尊严

2019-02-20深圳市盐田区教科研中心

师道(教研)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困生笔者数学

文/深圳市盐田区教科研中心

2019年1月18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全社会重振师道尊严;2019年3月3日,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再次强调:“重振师道尊严,师道神圣不可违反。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违反了师道,迟早要受到惩罚”。全社会要创造教师从业的宽松环境,让老师“站”起来教书;同时教师也要自律自警自省自爱,做一个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

那么,何以重振师道尊严?笔者认为,尊严要靠我们教师自己去争取,而不是靠别人施舍。有学术才有尊严,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教师要靠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征服学生,赢得尊重和尊严,同时获得取得成就感,进而形成教师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

一、“假设”学生“可爱”

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是当代教师的圣神职责,美好的人生是由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有时候学生或许并不可爱,甚至很令人生气,我们需要先“假设”学生“可爱”,“假设”学生“可以”,为他们搭建成功和自信的舞台,寻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支点,找到师生心灵的碰撞点,这样我们才可能创造出教育的契机,为问题学生、学困生的转化提供可能,这种心理暗示非常重要。

知识构成有符号表征、逻辑形式、意义蕴含三个维度,知识只有走向逻辑形式和意义蕴含才可能进入“深度教学”的状态,如果知识停留在符号表征的层次,只能形成“浅层教学”。光有表面、表层、表演的“三表”浅层教学是很难引发高阶思维形成的,必须要有深刻、深层、深情的“三深”教学才可能达到广度、深度、关联度的“三度”,形成意义感、自我感、效能感的“三感”。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数学背后的文化意蕴,穿插中外数学史,将数学赋予人文意义:如生活中的黄金分割、无理数的由来、阿拉伯数字成为世界通用计数符号的历史沿革、鸡兔同笼问题、韩信点兵问题、钟表上的数学、棋盘上的数学、N阶幻方的构造、数学开放题、数学谜语、猜年龄游戏卡片与二进制、24点牌与四则运算、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什么要通分、笔算开平方为什么要乘以20、四色猜想、百鸡问题、将军饮马问题、五户共井问题、足球射门与外角定理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数学课充满好奇心与新鲜感,学得活,记得牢,理解深刻,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学科的魅力与价值。

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好玩”、“有趣”,才可能使学生从“帮家长学”、“帮老师学”慢慢变成“帮我自己学”。有时候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示弱”,让出更多的空间和舞台,有时候要适当分解、降低教学的难度,让学困生跳一跳够得着,逐步树立自信,对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及时强化,常常冠以“张三猜想”、“李四假说”、“王五定理”、“赵六发现”,经常给点阳光让学生特别是让学困生“灿烂”,给点颜色让他们“染布”,让他们一点一滴地集聚存在感、尊严感、成就感,他们就会开始喜欢老师,喜欢数学,心态变得阳光自信,自我感觉开始“良好”。

须知数学课“好玩”、老师知识渊博、风趣幽默,“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会“愿意跟你玩”,仅仅靠灌输、刷题、抢时间、训斥学生,只能显示出教师的无能,学生内心深处“不愿意跟你玩”,而且从长远来看师生关系往往会更加紧张,教学效果也不会好。

二、“证明”学生“可爱”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升华,教学的最大魅力是教师的学识涵养、人格力量在课堂上的成功再现。如果知识成为一个无生命意义的符号系统,将造成沉闷、乏味甚至厌倦;如果知识被赋予人文意义,则成为智慧的结晶、思想的体现、人格力量的外化,知识将承载创造和传授知识者的智慧、思想和人格力量。从“浅表学习”(指以完成外在任务、避免惩罚为取向的学习行为,以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为主,缺少深度思维加工,学习成果多以复制为主,难以迁移和深化。)走向“深度学习”(指学习者以高价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数学教学要通过适当的时机和方式培养数学学科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学科核心素养。

笔者曾经接手一届初中学生的数学教学,在初一的时候这个班数学平均分是全年级15个班倒数第2名,数学基础非常薄弱,很多学生从小学四年级以来各种测验和考试数学从来没有及格过,一直是家长打骂、老师批评、同学嘲讽的对象,自信心、尊严感丧失殆尽,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亟待养成,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效能感有待形成。我在数学课堂上尝试实验了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孙绵涛教授提出的效能、效率、效果三效合一的“三效课堂”教改理念: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实效的课堂教学体制、长效的课堂教学机制、前卫的课堂教学观念,这四大范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三效课堂”内在运行规律。“三效课堂”教改正是对华中师大郭元祥教授倡导的“深度教学”的精准、生动的诠释与践行,实践证明这一尝试效果非常显著。很多问题生、学困生是由于高速而压缩化的课堂教学进度与缓慢而复杂的学生学习历程的历程的落差造成的,期间还经历了“求救无应答”,他们只好用“虚假学习”“伪装学习”来应付,他们或许有非凡的组织才能、艺术才华、科技创新潜能,却因为不善于在一张考卷上做文章而受到不客观、不公正的评价,最终自暴自弃逐步被边缘化,甚至“在骂声中扭曲长大”,他们需要老师运用教育智慧持续不断地鼓励、摇动、唤醒、激励,“证明”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可爱”,笔者亲身经历的事实证明,孩子们从“假设”的“可爱”、“可以”中能够慢慢变得真实的“可爱”、“可以”。有一次,一个学困生数学测验考了61分,她热泪盈眶地告诉笔者:老师,我从小学四年级以来数学从来没有及格过,我觉得数学越来越好玩,我再也不怕数学了!

经过三年不懈努力,学生的心态、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业成绩进步很快,通过“深度教学”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到了初三的时候这个班的数学平均分跃升到全年级平行班的顺数第2名。三年下来这个班的各科老师进进出出换了十几个老师,包括班主任,笔者是唯一一个伴随这个班三年的任课老师,最后这个班的学生给笔者颁发了一个“最佳教师”的荣誉证书,证书的下方盖有两个”公章“:左下角是“2016届初三(6)班班委会”,右下角是“2016届初三(6)班团支部”,领导和老师们都说这个证书非常珍贵,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学的褒奖。每逢节假日,这个班的孩子们还常常组团来看望老师,跟老师聊聊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他们的快乐与烦恼,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当老师的倍感自豪和欣慰。

三、“证明”老师更“可爱”

把一届又一届难教育的学生教好,在成就学生、成就学校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获得成就感、尊严感进而产生幸福感,笔者跟着孩子们共同成长,跟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圆梦,看着孩子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等发展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内心的喜悦和感动油然而生。

笔者当年所在的TD中学当时的定位是特区流动人口子弟学校,TD中学在SZ市率先实行职高生免试入学,使辖区不守法、不学习、不读书、不就业的“四不”青少年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找到了精神寄托,这既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又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和谐社区的构建、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的辛苦付出使中考无分、升学无望、就业无技的“三无”学生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了人生价值,成就了众多流动人口家庭的梦想,实现了高考班百分之百升学、就业班百分之百推荐就业、技能考证百分之百获得相关技能等级证“三个百分之百”的愿景,践行了“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好的书读;让每一片叶子都沐浴太阳的光辉,让每一片叶子都绚丽多彩”的育人理念。

猜你喜欢

学困生笔者数学
老师,别走……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