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动态

2019-02-20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9年1期
关键词:材料

高度多孔粉末具有较高的碳捕获效率

(图片来源:中科院)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开发的一项颇具前景的新技术取决于一种特殊的粉末,其可用作发电厂的过滤器,从源头收集CO2分子。据称这种粉末捕获碳的效率是目前可用材料的2倍。该研究团队利用碳的天然能力来捕捉CO2分子,涉及2项技术:借用植物细胞的微小片段并将其嵌入水凝胶中以从空气中吸取碳,以及依赖由另一种天然元素阳光激活的高度多孔金属有机骨架。该碳材料呈黑色粉末状,由微小的碳球组成,具有大量微孔,该团队通过离子激活技术为此碳材料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使其具有非常高的孔隙率。

新型有机太阳能电池问世

(图片来源:科学网)

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研发出一种指纹认证系统,可用于开启车门和启动汽车。该系统可让驾驶员在没有钥匙的情况下,利用预先登记的指纹开启车门并启动汽车,还可根据多个驾驶员预先登记的指纹,调整驾驶员座椅位置和后视镜,以支持个性化驾驶设置;后续,该公司还将在个性化设置中增加温度和湿度控制、方向盘位置调整等功能。该系统基于电容识别技术打造,利用指纹触碰和未触碰部件造成的电容差异来分辨用户,不易受到假指纹影响,其识别出错概率仅为五万分之一,安全性几乎是普通智能钥匙的5倍。

(图片来源:中国新材料网)

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新型合成材料——当被拉伸时,其竟然会变得更厚,拉胀材料能在受到不同方向的拉伸时扩展,而不是收缩。研究人员将这种奇特的材料称作“无孔型液晶弹性体”。当在水平面上拉伸时,它可以变得更厚。与橡胶、钢材等传统材料不同,它不会因为拉伸而变弱,所以非常擅长吸收能量。尽管尚未对新材料命名,但其应用前景已经相当令人兴奋。此前,拉胀材料的生产难度和制造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但这种新型LCE材料更易于生产,且比工程材料更加可靠。

ElectReon Wireless公司完成行进中车辆的实时无线充电路测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网)

新材料可在拉伸时膨胀:成本低易制造 应用前景广阔

以色列ElectReon Wireless公司采用其电动道路设施,成功地为行驶中的电动车完成了无线充电测试;在各种测试条件(路况)下,该系统的充电传输率达87%。该公司研发的这款实时无线电气化系统可用于电动交通工具,旨在降低电动交通工具对燃料、充电站或大型车载电池的依赖性。据介绍,该充电系统用到了公司自主研发的铜线圈,将其置于道路的中央车道处,并在其上覆盖了一层柏油,由地下充电系统驱动;充电时,电动车辆需使用一个或多个车载接收器,具体情况视车辆尺寸而定。

Reygar公司助Seacat船队实现数字化监测

(图片来源:国际船舶网)

英国海上能源支援船(OESV)运营商Seacat服务公司为其全船队安装了Reygar公司先进的远程监测系统,以便更好地洞察船队的运营性能。Seacat服务公司为其全船队14艘双体船部署了BareFLEET系统,该系统由Reygar公司研发。每艘船还配备了数据连接,系统与船上的现有传感器和设备进行了集成,能监测各种变化,包括导航数据、船舶动态和发动机及其他重要机械性能。Seacat服务公司将能在岸基的船队运营中心浏览实时数据、监测船队性能、做出及时预警和反应。

大面积高质量氢化石墨烯的构筑及物性研究取得进展

(图片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通过实验与DFT理论计算发现,在Ru(0001)上石墨烯摩尔超晶格模板可以制备晶态三分之一氢化石墨烯,且尺寸很大、质量很高。经理论计算发现,三分之一石墨烯的能带结构中展现出各向异性,即在某一对称性方向上展现出具有狄拉克锥的半金属性质,而在其他对称性方向上展现出具有能隙的半导体性质。这是目前实验报道的最大面积的晶态氢化石墨烯,为制备大面积石墨烯功能化衍生材料及研究相关性质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科学家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阳能聚光板”概念

(图片来源:科学网)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基于稀土金属镱掺杂的纳米晶材料,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阳能聚光板”概念,并制备了高效率太阳能聚光板原型器件。研究人员合成了稀土金属镱掺杂的CsPbCl3纳米晶,发现其荧光效率高达164%,表现出典型的量子剪裁特征。动力学测试表明,高效的量子剪裁过程发生于皮秒级别。采用此类纳米晶制备了原型的量子裁剪LSCs,实现了约120%的器件内部光学效率。预期通过进一步优化器件和提高太阳光吸收能力,将在大面积LSCs中突破10%的外部光学效率。

我国科学家实现原子量子态的高精度操控

(图片来源:科技部)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詹明生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在基于中性原子的量子信息处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率先利用魔幻光强技术构造了高品质的中性原子量子寄存器,成功地实现了一个4×4的新型魔幻光强偶极阱阵列。进而在对该阵列的16个量子比特的逐个单比特逻辑门操控中,实现了平均错误率仅为(4.7±1.1)×10-5的全局单比特量子逻辑门,并且最大与最小操控误差都在10-5的区间内。该操控精度超过了公认的容错量子计算所要求的量子门的操控精度阈值。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在压力传感器领域获新进展

(图片来源:中科院)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压力传感器领域取得新进展。该院课题组通过接触点调制技术,利用柔性聚酰亚胺薄膜/粗糙叉状电极/聚二甲基硅氧烷薄膜微结构制备了高性能的柔性可穿戴压力传感器,其灵敏度在0~2.5kPa范围内达259.32kPa-1,最大测量范围达54kPa,响应时间约200μs。在健康监控方面,其可实现对人体脉搏的监测;在智能机器人方面,其可感知外界轻微的压力并做出迅速的动作反射。该成果为高性能压力传感器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案,有望促进压力传感器在生物医学、健康监测和人工智能等方向的实际应用。

武汉重工交付国内首件超长空心螺旋桨轴

(图片来源:国际船舶网)

由武汉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国内首件超长空心桨轴顺利交付。此件长约22.5m,重约20t,是武汉重工承接的空心细长轴类产品中最长的一件,也是国内第一件。从锻造、热处理,到机加工的深孔、外圆、法兰孔加工,所有流程精益求精,过程控制严格。在锻件长度达到20m时的生产关键点,生产人员与工艺员根据产品温度、表面情况及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精确做出判断,科学改编工艺,在操作人员的高水平操作下,超长螺旋桨轴锻件仅用三火就顺利完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因锻件超长导致回炉、运转过程中出现安全风险的几率。

GLINK光纤总线技术让火箭“神经中枢”信号传输速率提升6000倍

(图片来源:火箭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突破了“GLINK光纤总线技术”,将信号传输速率提升了6000倍。据介绍,该技术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单通道传输速率可达到每秒钟6.25Gbit;其采用光纤传输协议,信号在传输中发生错误的概率仅相当于原来的十万分之一。该技术解决了高速信息处理中带宽不足的问题,可满足当前及未来型号需求,是航天传统电气系统向新一代综合电子系统转变的关键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在多个型号中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型号的可靠性、安全性,推动了设备的综合化、集成化和小型化。

中核集团加速器质谱装置研发达国际先进水平

(图片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00kV小型化重核素加速器质谱(AMS)装置,成功实现了对I129的高效高灵敏测量,测量灵敏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装置具备高质量分辨、高效传输、高能量分辨等优点,将为开展基于I129的广泛应用提供高质量分析平台,同时,为下一步开展系列重核素测量奠定基础。该装置的研制成功也表明原子能院已具备研发国际先进水平AMS系统的能力。

新型催化剂为国内船舶尾气处理补短板

(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天津大学利用氧化铬不溶于水、微溶于酸和碱的特性,通过简单易行的沉淀法,成功设计制备了基于氧化铬的新型催化剂体系,可应用于船舶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处理。该研究填补了国内船舶尾气处理领域的技术空白。在二氧化硫存在的条件下,新材料的催化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可对低温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起到大幅促进作用。该系列催化剂材料为低温高硫氛围下的氮氧化物去除开辟了新路径,对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推进绿色航运发展和船舶节能减排、减少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沪东中华“泛非”号LNG船成功交付

(图片来源:国际船舶网)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泛非”号成功签字交付。该船总长290m、型宽46.95m、型深26.25m、设计载重82500t,甲板面积相当于32个篮球场,其装载的LNG汽化后容量将达1.04亿立方米。该船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最大、最先进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是澳大利亚科蒂斯液化天然气项目的最后一艘船。该船集中了当今我国造船最新科技成果,除了采用双轴系倾斜布置、短球艏、低转速等一系列最新设计理念外,在“泛非”号上应用双燃料电力推进系统与再液化装置组合也属全球首次。

火箭院研制智能警车随时随地协助办案

(图片来源:东方网)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属航天新长征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多家企业共同研制推出一款新型智能警车,将有效提升执勤效率。该车配备了8个“天眼”环绕摄像头,搭载了智能识别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和HDS阵控分析平台。无论是人脸、车牌还是其他物体,该警车均可在行驶中快速识别,60m范围内自动采集图像,与嫌疑人或车辆信息数据库进行对比,一旦发现匹配,1~2s内就能自动报警。该车车身搭载整体机柜式装备舱,空间配置合理,警务人员可在10s内快速取用装备;其还配备了12英寸触摸屏,点击屏幕就能便捷地操作车载装备。

我国首款全复材多用途无人机“翼龙”I-D首飞成功

(图片来源:中国航空报)

我国首款全复材多用途无人机——“翼龙”I-D无人机在西部某机场成功首飞。“翼龙”I-D无人机采用全复合材料结构,优化了气动布局,换装了大功率发动机,在起飞重量、升限、航时等方面均有大幅提升。其以高清光电吊舱(EO)和合成孔径雷达(SAR)为基本任务载荷配置,可根据用户需求加装通信/电子侦察设备。其拥有4个外挂点,可挂装10余型激光/卫星制导的精确打击武器。在安全领域,该无人机可用于情报获取、监视、侦察、反恐、边境巡逻、缉毒和反走私等;在民用领域,可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管网巡线、灾害监视与评估等。

猜你喜欢

材料
先进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新型节能材料及其在预制建筑中应用
防火材料在建筑内部装修中的应用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可爱的小乌龟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