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及答题状况研究

2019-02-19项超嫔

新课程·中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高考语文

项超嫔

摘 要:古代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及难点,纵观近年来这一题型的“变与不变”,仍有一定规律可循。一方面,在“变”的视阈下,古代诗词鉴赏试题分值提高、难度增加,反映出我国语文教育对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另一方面,在“不变”的视阈下,古代诗词鉴賞试题均以全篇(诗、词)为基础,考查内容密切围绕着“人、景、情、境”展开。具体答题中虽然不涉及过于艰涩的诗词鉴赏理论,但由于教师在高中语文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解析法”,缺乏相关理论指导,致使与实际考查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结合近五年来浙江省高考试题“古代诗词鉴赏”部分展开研究,通过分析试题特色、答题状况,进而提出合理的教学优化措施。

关键词: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鉴赏;答题状况;浙江省考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语文标准》)将“审美鉴赏与创造”列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古代诗词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范畴内占据较大比例,自然而然被视为鉴赏考核的重点项目。从古代文学及现代文学的传承关系来看,“古代诗词”距离当代生活久远,在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方面存在语境障碍,但两者同属于汉语言文化体系,广泛采用的“解析法”可有效打通“古今隔阂”,即通过现代汉语的表述方式理解“古代诗词”的内涵、意义,达到欣赏作品精妙意境的水平。然而,“欣赏”不能等同于“鉴赏”,涉及具体的“古代诗词鉴赏考核”方面,包括古代诗词作品年代、体裁、规模等,就必须构建一套理论、实践均可行的指导模式。

一、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分析

(一)试题的体裁分析

体裁是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设计中考虑的“第一类问题”,它直接决定了所选作品的朝代、规模、风格等。以“整篇”为考核基础,古代诗词作品的朝代要具有代表性,如我们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表明相关作品有着强烈的朝代标签。同时,古代诗词的规模要“大小适中”,太小无法为考生提供充足的信息,太大则增加了高考中的时间成本。体裁与风格之间的关系,既包括古代诗词文体的固有属性,也包括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定位,如杜甫被定位为“爱国诗人”、陶渊明被定位为“田园诗人”、王昌龄被定位为“边塞诗人”。基于体裁的合理认知,可有效提高高考中答题正确率。

通过对近五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试卷的分析,不难发现以诗歌为主,仅2015年涉及“宋词”(张伯淳《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而唐诗中又以“律诗”为主、绝句为次,在考题数量上均为“2题”,且一部分为“考在文内”,即根据所提供的古代诗词内容涉及考试内容,而另一部分具有明显的扩展性,需要学生通过思维发散的方式进行解答。具体分析见表1。

结合浙江省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鉴赏试题的对比,唐宋两个朝代是考查重点,考查题量、层次相对稳定,这表明高考中古代诗词鉴赏试题在“设题”上是有着统一标准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中,可针对这一类内容强化技巧练习。

(二)试题的题材分析

单纯地从“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它是中国古典文化范畴中最具有想象力、表现力的类型,善于“融情入景、借景抒情”。从哲学角度说,基于客观事物用来表达主观意识情感,按照主客观文化意象的关联规律,营建出中国古代诗词独特的本体、喻体范式,例如“杨柳”用来喻春、“明月”表达思乡、“楼兰”指代沙场。相关特色在古代诗词“题材”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如高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思乡诗”“抒怀诗”“送别诗”“怀古诗”“言志诗”等,较为集中地呈现出中华民族的特有情感。具体到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方面,不难发现“人、景、情、境”四类要素出现频率极高,这也恰恰对应了古代诗词“题材”的规律性;《语文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这一要求表明,在学习古代诗词作品时,不能单纯地“就诗(词)论诗(词)”,还要通过了解达到鉴赏的层次——这也是高中语文《考试说明》中对古代诗词考查的明确要求。

以2015—2019年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鉴赏试题为例,每一篇作品中都包含了人、景、情、境四种要素,围绕着高考进行教学时,可进一步对“题材”进行归类,从中寻求解答规律和技巧。具体见表2所示。

(三)试题的内容分析

立足“服务高考”这一出发点,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是学生能够读懂、理解、吃透“鉴赏对象”,尤其是以“考核、考查”为目标的教学活动,面对一个具体的作品应具有转换、归纳“考题内容”的能力,换而言之即“提问能力”。古代诗词鉴赏中的四类要素是密切相关的,其中“人、景、情”三类都是可以言明的——“以人定景、以景抒情”——但“境”在大多数时候需要学生自己感悟。“境”即境界、意境,它是一种虚实结合的意象,需要一定审美能力才能挖掘出来,也是诗词鉴赏考查的最高层次。狭义上看,高考古代诗词鉴赏答题过程中,“境”达到之后进行“反向解析”,就能够得到相关答案。例如2019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中,根据《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全诗内容分析“李将军”的形象,我们将“境界”或“意境”定义为“志趣高洁”,由此逆向推导“志”和“趣”高尚纯洁的表现,如“高树蝉声”“朱门冷静”“重装墨画”等,就不难猜想“李将军”虽然是一名武将,但又充满了人文素养。

二、高考古代诗词鉴赏答题状况

以2019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鉴赏试题为基础,筛选100名学生为考查对象,答题状况如表3。

该题总分为“8分”,从统计结果上看,85%的学生不超过“4分”,失分情况是相当严重的,以下针对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参考表1,对应第19题的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个是解释“过”的意思,第二是从诗中找出表明“李将军”地位的“词”,总分为2分、每个问题各占1分;该部分属于“基础考查”,理论上学生只需要加强对整首诗的理解,就不难进行推测,但很多学生将“过”解释为“路过、经过”或者“早秋过后”,这明显是不符合诗文的意思的,正确解释应该为“拜访、造访”。而表明“李将军”身份的词汇,很多学生意识到应该从诗中撷取,但定位很不准确,如“书斋”“英雄”等,说明缺乏对古代诗词意象的了解,正确答案应该为“朱门”——如杜甫写过“朱门酒肉臭”——古代有身份的人家大门都为“红色(朱)”。第20题共计6分,根据分值推测每个答案得分应该为“偶数”(2分),只要学生能够从三个方面正确表达出塑造“李将军”形象的手法即可,结合诗文内容包括“环境描写”(前四句)、“衬托描写”(五、六句)和“神情动作描写”(后两句),很多学生表达不完善而丢分。

三、高考古代诗词鉴赏教学优化

结合前文分析,导致高考古代诗词答题丢分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忽视整篇诗词理解的重要性,断章取义、缺乏深度;其二,收集、整理、归纳能力较弱,表达不够全面、答题不得要领。据此,在教学优化方面可从三个方向切入。

(一)依据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构建范例集合,明确教学目标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改善高考古代诗词鉴赏答题状况,必须从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入手,从中归纳特点、寻找规律、提出方法。当然,考试属于教学成果的总结,不能够直接取代教学实施,教师可据此转变教学思路,以“诗词鉴赏”一类的考题解答为阶段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取代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解析法”;立足这一角度,取代“解析法”的方案很多,如针对诗词鉴赏开发“审美法”,能够很好地契合“鉴赏”这一考查目标,具体策略制定中,除了围绕着古代诗词“人、景、情、境”四要素之外,还可以从诗词文本中蕴含的色彩、形体、风格、语言等入手,不断提升高中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正确掌握。

其中,收集历年来语文高考试题是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方案,如前文中针对2015—2019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的总结分析,可从中窥探出一些规律、特征,据此构建个性化的范例集合,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答题知识体系。

(二)重视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相关知识积累,夯实学生基础

诚然,高考是一种筛选人才的手段,但具体到“语文高考”的视阈,它也是针对具体学科(语文)、具体知识(诗词鉴赏)的考查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规避“功利性”特征,加强学生对古代诗词鉴赏的相关知识积累。同时,为突出目的性,以历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为参照,不断夯实学生的基础,可反过来作用于学生的解题技巧。其中,诗词的体裁、题材、内容等应作为重点,多数答题情况下,一旦确定了这三个方面的“定位”,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如,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中,唐诗《送王昌龄》很显然属于“送别诗”的题材,紧扣“送别”这一主题,就不难判断第19题“淹留”的意思以及诗人的“心情”——即“逗留、停留”和“依依惜别、依依不舍”。此外,诸如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兴、衬托、点染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等)、诗词结构(首颔颈尾、上阕下阕),都应该作为“基础知识”加以掌握。

(三)结合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融合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诗词歌赋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孕育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土壤之中,在语境建构、语言逻辑、语言风格等方面有着高度的共通性。如“文化意象”这一典型特征,在诗词鉴赏中会经常用到,通过融合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養,可以很好地为答题提供创造性思维。如201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采地黄者》中,第20题明确指出“使用了对比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那么学生就必须要找到对比的文化意象(事物),其中较为明显的是“采地黄者”这一主角,那么与之对应的应该是什么呢?如果学生了解“白面”用来指代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就不难抓住“白面郎”这一相对角色了。

参考文献:

[1]李秀治.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1):40-41.

[2]叶真理.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高考古诗词教学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47.

[3]涂平辉.高考古诗鉴赏的实质内容透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5):88-92.

[4]刘晓明.2016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考查统计分析及教学建议[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32(2):9-14.

[5]郭宏才.近三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考题探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7):159-160.

编辑 李 争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
过尽千帆皆有数,落实理解方应手
过尽千帆皆有数,落实理解方应手
如何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做出完备的答案
呼唤高考名句默写题的改革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略谈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的解答
高考语文课堂复习的指向性策略分析
关于艺术生高考语文的有效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