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通感体验的具体应用

2019-02-19刘星系

新课程·中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通感音乐欣赏审美

刘星系

摘 要:作为音乐课堂最为常见的美学实践,音乐欣赏侧重对音乐体验的审美价值。通感的使用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音乐,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通感体验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做一简单经验阐述。

关键词:通感;音乐欣赏;审美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课程备受推崇,通感体验一词常常出现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活动作为最为普遍的审美实践活动,通常教师习惯于尽可能详尽地对音乐进行解说,由此来告诉学生音乐所叙述的内容,却忽略了通过听觉刺激各种感官形成彼此交融渗透(即通感体验)。这些作为音乐欣赏之基础,可以帮助学生从中获取审美体验,反之随意地听一听唱一唱又怎能称之为音乐欣赏呢?

本文就通感体验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做一简单经验阐述。

一、通感体验定义和原理

早在1891年,美国《世纪词典》中就收入了“通感”一词,而在1920年,中国的陈望道先生也在《文学小词典》中最早记载了通感这一辞条,随后又由钱钟书先生对通感一词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学者们迎来了通感一词的研究热潮。在文学意义上,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通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觉的相互渗透,也常被称之为联觉,这是一种刺激之后的感觉系统,从而使其他系统彼此打通,相互交融并产生共鸣。

我们都知道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是非视觉性和非语义性的存在,因此没有表现认识性内容的能力。然而当音乐作用于感官,产生连觉,引起感觉,人的认识也便就此开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通感体验。从学生角度出发,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有些专注于听觉学习,有些侧重于视觉学习,有些偏向于运动觉学习,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感觉通道打开越多,所得到的体验也就越丰富。从教师角度出发,如果在教学中将抽象的听觉艺术转化成更加直观生動的形式,发挥一切意向之间的交错与混合作用,它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

二、通感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音乐欣赏教学的初衷是以感觉为出发点,以想象为桥梁,以情感为动力,以审美理解为目标的一种心理活动。利用通感,突破单一感觉的局限性,让艺术形象立体丰满,同时唤醒学生音乐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体验音乐,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听赏中的视觉画质呈现

贝多芬曾经说过:“当我作曲时,心里总是描着一副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由听觉引起的视觉联觉是最为普遍和突出的。音乐中的调性、音色、强弱等要素就好比绘画中通过线条长短、粗细、色彩等要素呈现和谐的画质框架。但此画面非直接获取的视觉画面感,虽然它渐行渐远,没有那么清晰具象,但也能唤起听赏者对形象的记忆,运用通感联想获取鲜明生动的画质框架,甚至是色彩感知。

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视觉功能和听觉功能相互作用时,对人的学习特别是音乐这种艺术审美课程能产生巨大作用,多层次的审美体验能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实验心理学家Treichler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仅单纯从听力或视觉中获得的信息可在三小时内分别能保持70%和72%,在三天后保持10%和2%,但视听相结合时,信息量可以在三小时内保持在85%,在三天后保持在65%。

因此就教材中的欣赏课例《大海和辛巴德的船》《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这类具有标题内容的音乐作品而言,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描绘性,通过标题就能构建画面感,因此,若在教学设计中做一种对比,即为无声视频匹配最为合适的音乐片段,这样就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音乐所要诠释的音乐图像。

学生在听赏中既是听众,也是观众,在听觉中享受愉悦的同时,又使视觉得到色彩形象的满足,从而丰富了对音乐形象的感受。

2.听赏中的律动体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等为主流的,较有重大影响力的音乐教学体系逐渐传入我国。其中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又称体态律动教学法,它的核心是让学生用身体体验节奏感,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上课保持高度集中的同时又能反应敏捷。这就向我们展现了音乐教育的动态化教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其中并逐渐培养审美素养,另一方面也是从感知音乐到理解音乐、创造音乐的手段。

以往教学中听赏《听妈妈的话》这首作品的时候一般都是视谱模唱旋律,但是看到厦门六中合唱团所演唱的《稻香》和《青花瓷》之后,本人从中深受启发,对教学方法做了调整,尝试将体态律动的设计融入演唱中,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且能感受到学生的参与度有了明显提高,他们从中感受到音乐旋律与动作在发展上的关联性,同时演唱有了情感的带入,甚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勇于将自己设计的律动加入演唱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强调的是将语言、动作、舞蹈相融为一体的音乐教学。以《花儿与少年》这一作品为例,本人用丝巾作为道具,第一主题作为范例设计了扭秧歌的舞蹈动作,在欣赏主题二时,引导学生自主为主题二配上一个动作,通过动作与音乐的融合,展现了青年翩翩起舞的场面,同时也体验感受到节拍上由二拍子到三拍子转变的一个过程。

音乐欣赏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体验创造的积极参与者,每一次创新的积累都是自我的一种突破。

3.听赏中的情感基调

《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个体对实物感受时的心境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情绪。在西方音乐中,古希腊人认为二十四个大小调都有自己的情感基调,例如C大调的和蔼可亲,D大调的热烈,E大调的安定等。由此可见,声音与情绪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这也是一首作品给人最直接也是最初的情感特点。

对于初中生而言,了解二十四个大小调过于专业,但是大调和小调给人的情感差异还是可以区分并掌握的。所以本人结合各种作品,将同一乐思进行对比欣赏,以此辨别大调积极向上和小调暗淡忧郁两种不同情感基调。再结合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让学生感知作品想要传达的情绪特点。反复地训练之后,当再次听赏新作品时,就能在第一时间大体了解音乐的情感基调。由此可见,学生聆听音乐时的情感变化是随着音乐所提供的情绪特征而展开的。

三、通感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要点

1.自主多样化地学习

新课标下的音乐学科要求“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学生参与音乐课堂,感知音乐获得审美体验。这与奥尔夫教学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奥尔夫的教学法中注重强调教学过程,让儿童自己去做,至于做得如何,那是无关紧要的。

的确,按传统的教学模式,或是作为新教师,我们常常会在教学中一味地强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虽然这样教师能按程序讲解完课程,但不难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参与度极低。试着突出学生角色,营造一个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己去做一做,这样在师生关系上会更为融洽,教学内容会在实践中得到扩充,学生的想象力会得到发挥,参与兴趣也会更浓厚。反之,如果学生不去做,教学就会失败,教师作为合作者应当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音乐课堂除了突出学生角色外,还有一个着重点就是突出音樂的本质。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通过听来感知与体验音乐固然不错,试想若能从听觉出发,全方位调动我们的其他感觉,让人的视觉、动觉等一同加入音乐课堂,是不是更能真正多元化地使学生感知到立体的音乐世界。因此,能力培养仅停留在听觉上是达不到我们所提倡的通感能力培养的。正如南京的一位教研员所说:“音乐的教学应是唱中有动,唱中有赏;赏中有唱,赏中有奏。”教育理论与实践也不再是单一被动式的学习,不再是无法获得真实体验和互动多样化的学习,其有助于音乐审美,同时也能立足音乐之本,突出音乐本体特点。

2.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西方有句众所周知的谚语,“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音乐听赏中,联觉的主体审美体验也是千差万别的。也正是这种凸显的个体差异才增强了他们的创造性发展。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想表现但又不敢表现自己的年纪,所以教师的关注和评价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

尊重学生个性,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把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同个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创设生动、灵活和多变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发展艺术类素质提供空间。

3.各学科间融合

所有艺术都倾向于音乐,音乐是生命状态的直接表达,因此与音乐相关的文学、戏曲、影视、美术、舞蹈等学科的综合,都可以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

诗词中的韵律音调都与音乐密切相关,好的诗词与音乐结合能烘托气氛,此外故事、童话也能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美术本就是一门开发想象力的学科,音乐欣赏有了绘画的支撑,就将无形抽象的艺术具象化了,也打开了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想象力。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借助于音乐用形体语言来表现人类的思想情感。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多媒体已成为教师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学科间的珠联璧合都对音乐欣赏教学有着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但都是为了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产生通感联觉,实现审美体验,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以上是本人就通感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所做的简单阐述。总而言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巧妙地运用通感原理进行教学,都是为了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再创造力的培养。亲自参与体验获得对音乐的感悟,才会有自主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联想。但一切通感的体验都是基于了解通感原理后,以突出学生和音乐为根本,鼓励学生学会求知,提高审美为目的,最终以获得创造能力为终极目标,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音乐课堂的核心理念所在。妙用通感为教师的音乐欣赏教学增添异彩。

参考文献:

[1]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于慧.通感与音乐欣赏教学[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报,2004(10):97-99.

[3]姚淑琴.妙用通感,让音乐欣赏教学神采飞扬[J].大舞台,2010(12):180-181.

[4]金燕南.通过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J].江苏教育,2017(17):12-13.

编辑 王彦清

猜你喜欢

通感音乐欣赏审美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儿玩教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