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创”视角下的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构建

2019-02-19燕士力王森林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博士生企事业双创

□李 轮 燕士力 王森林

保障和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是衡量研究生培养单位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创新能力是博士生教育的灵魂,在“双创”的视角下,开展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保障机制,是提高博士教育质量的基础与前提。基于“双创”视角下构建一个更为合理、科学的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是当前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作为国家当前科学研究的主力和未来科学家队伍的重要来源,其创造力的发挥和创新行为的推动,是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

一、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的构建原则

双创理论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重要理论依据,构建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基于此,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构建。

(一)以人为本原则。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根据自身学习特点,科学制定层次模型。以人为本,是双创的根本要义,也是构建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的基本原则。创新的关键在于博士生,这也意味着博士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创新创业的根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根据自身科研和学术的情况,认识到创新能力对自身进步的巨大作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博士生更好地参与到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去,以促进科研和学术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院校主导原则。在建立适度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过程中,院校承担主导责任是最基本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院校主导,这也是双创视角下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得以顺利构建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承担培养博士生的重任,也掌握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重要资源,包括实验室、导师配置、助研制度、经费等。在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运作中负主体责任,承担主要任务,院校集中人力、财力、装备、物资、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博士生创业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坚持院校主导,并不是否定其他社会主体的作用,而是运用资源政策手段为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制度性的保障与监督。

(三)良性协同原则。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很多部分有机衔接而成,要想模型有效运转,就必须整合资源、协同管理,从学生、院校、导师以及社会等维度全面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良性协同原则强调的是双向互动和各主体参与途径的自愿性、合法性与制度性,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的良性协同不仅是博士生与院校的协同,也包括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还包括导师之间的协同。

(四)权责对等原则。所谓权责对等原则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的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力应当与其所承担的责任相适应的准则,换句话说,在管理的范围内,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力相对于其承担的责任,应当基本平衡[3]。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构建过程中,博士生、院校、导师以及社会所拥有的权力相对于其承担的责任,应当制定相应的规则,通过各项具体制度对主体的相应的权利、责任做出规定,使不同主体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则行事,权责基本平衡。

二、基于“双创”视角下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构建的可行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当然不能缺席。学校坚持把“双创”文化融入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和全链条,切实增强了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4]。

(一)学校传统管理可能会存在”失灵”现象。学校作为博士生培养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承担起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责任。在一般情况状态下,这种以学校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博士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博士生教学的高质量,然而由于创新能力具有不确定性、灵活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又因为学校自身在组织体系、人员结构、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着局限性,使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失灵”现象,使得仅凭学校自身难以实现创新能力的高效、灵活。正是由于这种“学校失灵”现象的存在,为多元主体介入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契机。

(二)多元主体参与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独具优势。博士生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良好学术环境,并且和院校、导师以及社会等主体密切相关,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培养机制有利于全面激发博士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一,学校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作为博士生各项能力培养制度的制定者和决策者,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主导作用;第二,导师作为博士生的培养人、引路人和直接影响者,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导师的管理方法、日常指导等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实践,社会上的一些企事业单位为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实践的条件,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多元主体参与的培养有利于从多方面提升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弥补单一主体培养的不足。

(三)社会参与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热情与实力俱增。社会参与机制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效应,有效的社会参与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能够更好地汇聚民智、积聚民力,增强博士生的竞争力。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已经积累了数量巨大的企事业单位和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这个单位对于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热情和意识也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单位意识到,创新能力与每个单位息息相关,作为现代企业组织,有责任也义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博士生是高级科研人才,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可以提供智力支持,创新能力是一个双赢的创造性活动,这也为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介入点。

三、基于“双创”视角下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

一个理想的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是在学校的主导下,基于“双创”理论的视角,动员、整合和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多方联动,实现广泛、有序、理性、有效的社会参与和互动,最终逐步形成“学校主导、企业支持、导师运作、社会组织参与”的新格局,赢得多方共赢效果的最大化。

(一)基于“双创”视角下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管理机构。按照在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与重要性,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学校、导师和社会,即S-MD,各参与主体在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责任、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着不同形式的协作联动。

1.基于“双创”视角下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的组织结构。基于“双创”视角下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管理机构是整个层次模型得以正确实施的关键,学校应整合单位资源,建立博士生双创协调中心,构建层次模型管理机构,组织结构如下:

组 长:高校研究生院

副组长:学院分管领导

成 员:博士生、导师、科技处相关科室、教务处相关科室、学院教学科研室、相关企事业单位

图1 基于“双创”视角下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的组织结构

2.基于“双创”视角下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组织结构主要分工。博士生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主要职责如下:根据自身学习和科研现状,把自己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的资源和必备素质甄选出来;和导师一起深入了解本学科博士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的关键因素;负责有关博士生创新能力个人计划的制订;对创新能力计划进行过程管理,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与导师、研究生院、学院进行沟通,对创新能力成果进行总结,并共同制定改进计划。

导师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指导者和密切关系人,主要职责如下:深入了解本学科博士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的关键因素;指导博士生有关博士生创新能力个人计划的制订;进行过程管理,对自己博士生创新过程进行跟踪和指导,并记录关键事件;指导博士生创新行为进行指导评估;与研究生院、学院进行沟通,帮助其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共同制定改进计划。

研究生院培养、基地相关处室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的督导和日常经办部门,主要职责如下:负责制定并改进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协助博士生制定科研和学术创新目标并进行目标分解;承担有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创新需求的上传下达;博士创新工作的宣传、培训;博士创新成果的材料收集记录;对博士创新行为进行考核并对创新成果进行评价和解释。

科技处、教务处、学院教学科研室是围绕博士生的创新行为进行科学规划提供政策支持,主要职责如下:负责部门内有关博士生创新能力计划的制订;进行过程管理,对博士生创新过程进行跟踪和指导;指导学院和导师对博士生创新行为进行指导评估;与研究生院、学院进行沟通,帮助其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共同制定改进计划。

相关企事业单位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也是产学研合作共赢的结合体,主要职责如下:结合企业现状,梳理企业在创新方面的需求;为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实践机会并且提供必要的设备、人力、财力等资源支持;结合企业特点以及现有优劣势,借助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达到产学研共赢。

(二)基于“双创”视角下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双创”对于激发博士生创新能力、挖掘高校科技增长点、实施创新驱动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在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各种力量的通力合作,不仅要建立有效的能力层次模型,更重要的是要以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为导向,搭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合作框架,在此框架下,实现学校与导师之间、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协商合作、互相监督,以求达到创新能力培养最优化的最终目标。

本文构建的基于“双创”视角下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通过正式途径将双创理论系统性地纳入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来,以高校作为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中枢系统,具体负责博士生能力培养制度与方案的统一调和,学校在研究生院下设的培养管理办公室、创新能力中心、办公室基础上增添一个协调中心,具体负责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动员、协调与管理,在制度、资金、政策等方面的保障下,通过信息共享、协调会商、备案登记、评估监督等举措,为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依据。另外,倡导学生创新创造,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展课内外科技活动、创新创业、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4]。导师和社会企事业单位通过多种行为,切实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跨部门的协调合作框架。

图2 基于“双创”视角下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

基于“双创”视角下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下,秉承“以人为本原则、院校主导原则、良性协同原则、权责对等原则”四原则决定了博士生、学校相关主体(包括研究生院、学院、导师)、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在不同阶段的主要责任与合作内容会有不同。本文依托博士生培养具体流程对创新能力培养层次模型的运作程序进行了梳理,对不同培养阶段的主要活动、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对层次模型的保障条件进行必要的阐述。

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其连贯性和长周期特征适应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规律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而用人单位对高学历与年轻化相结合的青睐和认可也让贯通式培养模式有了充足的生源基础和现实基础[5]。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校相关主体协同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做好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资源、制度准备,以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第一,学校各部门要对工作职责内和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政策、制度进行评估;第二,根据评估结果,从大的范围制定本部门的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宣传创新能力的巨大作用,动员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到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来,构建博士生创新能力层次模型。第三,协同学院相关部门做好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检测和具体制度修正,制定由学院相关部门、导师、博士生一起参与的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第四,根据培养方案,动员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主体为创新能力做好节点检测,同时提供相应的资金、物资、技术支持。

总之,培养创新能力是博士生教育的灵魂。在“双创”理论的大背景下,根据近年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状况,深刻把握双创理论的精髓,从学生、院校、导师以及社会等维度,构建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层次模型,形成在“双创”视角下博士生创新能力优化发展的局面,为国家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博士生企事业双创
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责任要素及功能分析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方向研究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浅谈企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