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课程为例

2019-02-19谭丽娜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轨道交通供电专业

□谭丽娜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技术不断融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信息化技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明显滞后,致使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影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专业课程教师团队需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考核评价模式等几方面进行改革,利用在线预习、在线测试、实物演示、实践训练等辅助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种考核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拓展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渠道,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思考能力,使其成长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随着信息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索取知识的方式多元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诉求。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设备升级更新已经成为常态,企业需要具备相应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短暂培训后能直接上岗的技术人才。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社会认可度高的高水平专业的基石。从教师的角度讲,课程教学改革是提升教师信息化资源的制作与应用能力、执教能力、科研能力、应用技术项目开发能力、企业服务能力的平台。

(二)可行性分析。

1.专业优势。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专业是长春市学徒制试点专业,市政府及学院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及制度保障。

2.课程教学团队优势。课程教学团队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搭建组成,双方共同确定课程目标、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选择教学内容、共同完成教学实施与考核评价。校内专业教师要求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具有3年以上相关课程教学经验,具有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力。企业师傅要求在专业相关岗位工作3年以上,具有一定的培训经验,是企业技术骨干,能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深度参与。

3.实验实训资源优势。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与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合作成立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校企共建了一个集教学、培训为一体的轨道交通实训中心。目前,该中心包含相关专业实训室20个,其中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专业拥有供电技术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接触网实训室、供电模拟仿真实训室,满足校内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长春地铁1号线、2号线,轻轨3号线、4号线、北湖线沿线牵引、降压变电所、箱式变电站、南三环车辆段供电培训中心为专业师生提供了企业课程教学及实践训练的场地。

二、课程改革措施

(一)企业调研,精准确定课程目标。城轨交通供配电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城轨企业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变配电检修工、电力线路工、接触网工、SCADA系统维护员、电力调度员、供电段班组长及段长等岗位,通过对相应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进而确定课程目标。“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的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供电系统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供电线路设备的检修维护、故障分析处理及供电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技能水平,为学生后续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对接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明确课程教学内容。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课程建设团队,总结归纳变配电检修工、电力线路工岗位作业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抽取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教学的载体,明确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梳理教学进度计划。“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课程以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系统组成结构、城市轨道交通变电所一次设备维护和检修、城市轨道交通二次系统的维护和检修、变电站的倒闸操作、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防雷与接地五个任务为载体来组织教学,将本课程所包含的必要知识、技能融合在各个任务的技能训练中。

(三)课程实施,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1.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本身的角度来说,“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课程是一门理实一体课程,课程内容较多,实践性较强,变配电设备工作原理抽象难懂,一次设备维护和检修、城市轨道交通二次系统的维护和检修、变电站的倒闸操作等教学任务对应的实践项目无法到企业真实环境中完成,并且理论实践课程学时相对较少,无法真正满足课程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过于松散、精力不能高度集中、无法适应高强度的课程教学,达不到学习目标,其职业能力提升速度慢,进而影响就业。从任课教师的角度来说,进度紧,无法兼顾每个人的学习进展情况,影响教学效率。

2.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课程包括理论部分48学时,实践部分16学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具体教学组织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课程教学组织模式

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蓝墨云班课、智慧职教等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网络课程,将理论教学内容通过录像或录屏的方式上传至网络课程平台,同时将在线预习测验及单元测试题上传至网络课程平台,形成试题库。网络平台课程保证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有合适的学习载体,在课后巩固阶段能测试出学习效果,保证任课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及答疑解惑。

3.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逐渐增多,知识的碎片化成为常态,微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载体之一。“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课程团队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确定每一个教学任务的重点及难点,有目的性地录制5~8分钟的微课,或者单独制作一组体现变配电设备工作原理的动画,并将其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表2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课程考核评价分配比例

(四)多元考核评价贯穿教学始终。“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课程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具体比例分配如表2所示。

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考核为核心,学校、企业、学生全程参与,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校企联合共同建立“校、企、生”三方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三、课程改革成效与反思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课程、微课、动画、在线测试等形式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与传统的理实一体课程教学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新型教学模式推动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第二,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设计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课程“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高效课堂。第三,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第四,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整合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实用、有效的优质学习资源。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第一,网络课程资源库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免费无线网络覆盖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第二,进一步细化课程整体设计与教学单元设计,使教学过程区域程式化、标准化,提高教学效果。第三,督促学生利用手机、电脑进行课程预习与测试,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供电专业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超高层建筑供电分析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战洪魔保供电
红军与供电人的故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山西直供电折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