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笨小孩”解除无力感

2019-02-18莲落尘

现代家长 2019年1期
关键词:笨小孩口头禅小杰

莲落尘

“笨小孩”的紧箍咒

周五下午,杨女士来咨询求助:“我儿子小杰16岁了,正上高一。前几天,段考没考好,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就不愿意去上学了。现在,他整天不出门,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躲在房间里玩手机,快把我愁死了!”

我首先详细了解小杰的行为表现、成长过程和性格特征。杨女士说,儿子平时性格懦弱,胆小,爱哭,做啥事都慢半拍,学习成绩不太好。杨女士非常关心儿子的学习,但是小杰自己不用功,为此杨女士对儿子非常不满。但这次儿子辍学,杨女士感觉他有点不对劲:整天沉默不语,表情淡漠,给他说话也不回应,动不动就坐着发呆,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她怕儿子抑郁,所以才来求助。

我问杨女士:“小杰在学校是否与别人有冲突或遇到不开心的事?”杨女士说,小杰上周因为没有交英语作业,在早读时被英语老师批评了一顿。当天他补交了作业,英语老师说他的字太潦草,且错误太多,把他的作业本撕了。接着就是段考,他英语得了46分,被英语老师说太笨。当天,班主任也批评了小杰,说他原来和同桌的成绩差不多,可是这次同桌进步了10多名,他却退步了9名,还说如果他下次再考不好,就让他退学。当天晚上,小杰回家没有吃饭,气得把英语书和卷子都撕碎了。

我又问杨女士:“儿子出现这样激烈的情绪,你是怎么应对的呢?”杨女士说:“我给儿子讲道理,让他理解老师是为他好,不能和老师置气。同时,我也生儿子的气,为了让他好好学习,我操碎了心,他哪怕稍微用功点儿,也不会考那么一点分呀!你说他咋那么笨、那么不争气啊!”说完,杨女士抹起了眼泪。

我再问杨女士:“你先生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多吗?他鼓励孩子吗?”杨女士不满地说:“他啊,就知道喝酒、打牌,哪有空管孩子?孩子小时候让他辅导写作业,他动不动就把孩子骂哭。现在孩子大了,他还是说不到三句就发脾气,骂孩子没脑子、笨蛋。去年,孩子因为和同学去了一次网吧,还被他狠狠打了一顿。”说到这儿,杨女士的眼圈又红了。

我最后问杨女士:“小杰从小有玩伴吗?”杨女士说:“小杰从小和表哥小康一起长大。小康是小杰姑姑的兒子,比小杰大2岁,平时都送到小杰奶奶家,两个孩子经常一起玩耍。但是小康机灵,有时候做坏事嫁祸于小杰,因此爷爷奶奶总是批评小杰,有好吃的也是给小康的多,给小杰的少。小杰还经常被小康欺负哭,爷爷奶奶也不管,还说小杰是个闹人精。可是那时上班太忙,我知道儿子受委屈,也没办法。再说,小孩子哭两声也没啥,我想着长大了就好了,谁知,他越长越不让人省心了。”杨女士的一脸愁容让我很是揪心。

我明白,小杰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是因为他从小就被戴上了“笨小孩”的紧箍咒。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一切心理问题都源于自卑和无价值感。小杰这次辍学是“无能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也是青春期迷失自我的外在表现。

“我不行”成口头禅

通过与杨女士交谈,我基本判断小杰的辍学源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让小杰产生“无能感”。无能感的积累会演变成为“习得性无助”,让小杰对学习和生活逐渐失去信心,干什么事都缩手缩脚,不敢尝试。小杰的“精神胚胎”被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所损害,生命动力被严重压制。

为了印证这个判断,我电话咨询了小杰的爸爸和班主任于老师。

小杰爸说,儿子干啥都磨磨叽叽的,没个男孩的样子。小杰12岁时,他鼓励儿子去踢足球,并且给儿子买了球鞋、袜子和足球,他期待孩子像自己学生时代那样奔跑在阳光下。但是当他把所有行头放在儿子面前时,儿子却打了退堂鼓,说:“我不行。”儿子还特别胆小,到现在都不会游泳。有一次,他强拉着儿子去学游泳,结果,儿子一到泳池边,吓得脸都发白了,双手死死抓住护栏,就是不下水。小杰爸爸最后叹息说:“我不知道作了啥孽,咋生了个这么笨的孩子!”

于老师说,小杰上课从来没有主动举手回答过问题,作业也是能不交就不交,让他做个什么事都往后缩,他的口头禅就是:“我不行!”

我明白,小杰的口头禅是他内化了父母对他的大量负面评价或暗示。杨女士夫妻在着急生气的时候,都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或者“你是猪脑袋吗?”小杰年龄尚小时,无法辨知父母骂其“笨”的背后用意,只会真的以为自己很“笨”。

心理学研究发现,外界言语和行为暗示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影响巨大。父母有时火冒三丈地批评、责骂孩子“笨蛋”,有时谦虚地对外人说“我儿子没脑子,是个小迷糊”,有时亲昵地把孩子叫作“小笨蛋”,无论本意如何,孩子接收到的都是“自己很笨”的信息。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开始自我怀疑,潜意识里就会拒绝新的知识进入记忆库,从而真的变笨。总之,大量负面评价或暗示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给孩子心理蒙上阴影。如果“你真笨”是家长的口头禅,一个没有主见、没有自信、呆头呆脑的笨孩子便会真的诞生,“我不行”也便自然成了孩子的口头禅。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他称之为“习惯性愚蠢”,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因外部因素的影响,逐渐产生对自我能力的怀疑,继而缺乏自信心并逐渐陷入一种无能感的状态。被无能感笼罩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笨”,遇到事情不愿努力争取,抱着“我再努力也改变不了什么”的心态,消极度日。

在造成小杰“习惯性愚蠢”的外部因素中,有爷爷奶奶对两个孩子区别对待的不良影响,有父母不经意的做法和坏习惯,也有老师不恰当批评形成的恶性刺激,这些都像一道道紧箍咒,将孩子一步步推向越来越笨的境地。

通过与杨女士的接触,我发现她各方面比较优秀,在家庭也表现得很强势,对小杰要求较高,有时甚至不考虑小杰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情况,一味给孩子增加学习任务。当小杰达不到她的期待时,她就表现出极度的失望和焦虑情绪,有时候甚至恨铁不成钢地指责儿子不争气。小杰每次尝试都失败,很少能体验到“赢”的感觉,并且与优秀的妈妈相比,小杰的自卑感更加明显。这样,小杰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一旦父母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植入了无能感,这个孩子便会在生活中不断积累无能感。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总是认为自己不行,并且惯常以受害者角色出现。

小杰之所以辍学,是英语老师和班主任的批评,再次唤起了他深埋在潜意识里的“我不好”的感觉,严重挫伤了他的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发展和人格统整的关键时期,当孩子在学校受挫时,父母不仅没有给予及时的安慰和疏导,反而让孩子认同老师,甚至批评孩子不争气,这对小杰而言,显然是叠加的压力和伤害。

让孩子活出生命力

世上没有笨孩子,只有笨父母,要想解除小杰的无能感,重要的是改变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

我首先让杨女士明白,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改变孩子身上,放下对孩子的焦虑,重要的是自我觉察和改变。杨女士因为过于强势,造成了夫妻关系疏离。她的聪明能干,也让丈夫和孩子在她面前显得无能。因此,她的首要功课是学做一个温柔的妻子和一个包容的母亲,让家庭的氛围充满爱的能量。

我建议杨女士,先不要急于劝儿子上学,要多关心儿子的日常生活和情绪,多陪伴孩子,充分尊重儿子的内心。比如,可以问一下儿子有什么愿望,鼓励儿子去尝试,给他掌控自己人生的机会,特别要引导儿子做一些简单快乐的事情,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人在成功时,大脑会释放快乐激素“内啡肽”,驱使你重复这一体验。当成功的体验积累得多了,无能感就会逐渐减少,神经通路就渐渐改道而行了。

杨女士坦言,其实小杰并不笨,对喜欢的事都能做得很好。他特别喜欢画画,画得像模像样的。但是她怕影响儿子学习,劝他等考上大学之后再学。现在,她很后悔当初阻止孩子发展兴趣爱好。

杨女士做任何事都非常有毅力。她积极配合心理咨询进程,主动列出自我觉察的问题,并和我逐一讨论,写出了调整方案。

杨女士不再苛责丈夫和儿子,当他们犯错时,她表现出较高的包容性和温和的态度。慢慢地,她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逐步改善,丈夫在家的时间多了,儿子和她的沟通也愉快多了,她感觉家里越来越有一种幸福的味道。

杨女士不再拿儿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她明白,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长处,就算儿子学习成绩差,也不能再给他贴上“笨孩子”的标签。她開始学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潜能,带着欣赏和鼓励的眼光与儿子沟通。她惊喜地发现,儿子“我不行”的口头禅越来越少了。

杨女士降低了对儿子的期待,只要儿子身心健康,她愿意支持儿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原来,她会强硬地要求孩子服从她的决定,还会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做出不尊重孩子、违背孩子意愿,甚至伤害孩子的事情。现在她清醒地认识到,再也不能做扼杀孩子个性和剥夺孩子分析、思考、判断、选择能力的傻事。因此,她在征求儿子意见的基础上,把儿子转到了美术班,儿子重拾信心,走进了校园。

经历了心灵的成长和蜕变,杨女士领悟到:父母是孩子最亲近和最信赖的人,也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和最坚实的精神支柱。打骂、指责、要求都不是爱,唯有时刻发自内心的赞赏与肯定,才是最滋养孩子的爱。用聪明的方式爱孩子,自然也能收获一个聪明的孩子。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笨小孩口头禅小杰
等一会儿
约定
“笨小孩”爱因斯坦
妈妈的口头禅
笨小孩的动物画展
他鼓励了我(二)
上帝最爱笨小孩
一家人的口头禅
偷梁换柱
暖在乡村的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