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析

2019-02-18米华全

社科纵横 2019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念群众

徐 岩 米华全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P21)。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贯彻这一基本方略,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长期以来,作为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其主导地位正不断受到侵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全局性、根本性的战略指引,为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改革发展提供了工作指南。具体来讲,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激发活力,以协调汇聚合力,以绿色提升品质,以开放构建格局,以共享夯实根基,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以创新理念激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2](P133)。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动力直接影响着发展的速度、效能和可持续性。坚持创新理念,就是要把创新摆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念创新、理论创新和传播创新,让创新贯穿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始终。

(一)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念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第一,树立“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定位理念。2013 年8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P153)。他要求全党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能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阐明了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关系,深刻阐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理念是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的首要理念。第二,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大宣传理念为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战略思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政治性强、涉及面广,靠单一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是不可能完成的。尤其是在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只有调动全社会更广泛的力量,整合政府、媒体、教育等各种资源,打好“组合拳”,奏响“交响乐”,才能形成齐抓共管、互联互通的大宣传工作格局,做好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

(二)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坚持理论创新,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当前,由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新形势新变化反应不够灵敏,对新成果吸收不够及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创新滞后于社会实践的现象。作为时代的产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时代同行,在不断回答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自己。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要继承基本理论必须要回到经典文本之中去,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4]。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要加强对马克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时代精神,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P41)。其次,回应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性。要合理解释和科学论证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课题新问题,提高运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破解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消除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疑虑。最后,拓展新的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性。要及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最新理论成果纳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建设中,要加强这些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间的逻辑自洽性研究,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焕发生命力。

(三)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创新。在传播方式方法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采用灌输的方式,注重说教、强调“宏大叙事”和崇高理念,传播途径上主要采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介。虽然在较长时间里,这样的宣传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应该看到简单化、空洞化的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接受习惯,亟待创新。首先,改进意识形态传播策略,实现显性向隐性的转变。随着时代发展,显性传播的缺陷越来越明显,隐性传播方式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进行隐性传播,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关注当下和现实,将意识形态建设寓于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中,让人民群众在无意识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入脑入心、生根发芽。其次,改进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实现平面化向立体化的转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蓬勃兴起。新媒体具有快捷、生动、直观、互动等特征和优势,已经成为公众思想交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然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利用新媒体传播等方面还做得不够,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效率和成效。这要求在利用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者要增强运用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手段的意识和本领,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方式,构建立体化传播格局,才能做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最后,改进传播话语风格,实现单调严肃向活泼亲民的转变。话语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表现形式,话语风格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效果。目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相对严肃单调,注重词汇的规范性严谨性,结构的逻辑性体系化,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在话语和信息接收、扩散渠道多样化的时代,单一的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渠道和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注重概念、术语和范畴的更新,把政治话语与日常话语结合起来,将宏大叙事与平凡叙事结合起来,形成符合人民群众接受心理的话语风格。

二、以协调理念汇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合力

协调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中“协调发展观”的继承和深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树立协调发展理念,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既要以协调为发展手段又要确立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以协调发展为引领,关键是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协调好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一元化与多样性、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等关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性。

(一)协调好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5](P52)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建设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是由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只有持续推进经济建设,极大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增进人民福祉,才能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让人民群众在对经济发展成果的情感体验中逐步过渡到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另一方面,要毫不放松意识形态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建设就不重要,反而要时刻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如果意识形态出了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受到冲击,经济建设必将深受牵连,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来抓实抓好。

(二)协调好一元化与多样性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意识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历史虚无主义、新保守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积极作用来看,在与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碰撞和斗争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焕发了新的活力。但是消极影响更加明显,大量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冲击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消解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为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渗透创造了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坚持构建“一元主导、兼容并蓄”的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过程中确立的,是被历史证明的客观真理。巩固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本质要求,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统摄整合多元化社会思潮,才能确保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稳定。另一方面,批判吸收多样性社会思潮的有益成分。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要全面考察,弄清其产生原因,探明其生存土壤,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放任自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的基础上,要对其他社会思潮进行扬弃,摒弃糟粕,吸收合理成分,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健康发展。

(三)协调好理论研究与实践转化的关系。一方面,要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研究。要把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和哲学等基础理论研究透彻、阐发清楚、发展壮大,打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转化。“一种价值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实践,再好的价值体系也只能是空中楼阁。”[6]实践转化要贴近实际,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要通过具体的道德规范、生动的艺术形式和明确的条例法规,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精髓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准则,使之成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的实践理念和自觉行动,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

三、以绿色理念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品质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P21)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时要遵循自然规律。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原理的丰富发展和实践运用。绿色理念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内容、贯穿于全过程,才能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品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一)把绿色理念纳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内容。一是要用绿色发展思想更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将“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融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生根。二是要用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滋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既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源泉,又是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把绿色理念贯穿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过程。一是要遵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本质上是一项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尊重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规律、传播规律和发展规律,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健康发展。二是意识形态管理上要做到软硬兼顾。“软”就是要采取柔性管理的方式。柔性管理指管理方式的人性化,是在尊重意识形态发展规律和接受对象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采取非强制的方式,在接受对象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激发每个意识形态建设参与者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硬”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的刚性原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正确引导和严格管控,有理有节地同错误的社会思潮作斗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四、以开放理念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格局

树立开放理念是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由之路。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搞经济建设是不行的,同样在封闭环境中搞意识形态建设也是不可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与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交融交锋中,不断发展壮大,占据主导地位。以开放理念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重点是要推进观念的开放、内容的开放和途径的开放。

(一)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观念的开放。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任何封闭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无法求得生存和发展。开门搞建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只有在同西方意识形态的不断斗争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不断壮大,地位也才能更加稳固安全。理念的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开放格局的思想基础,要通过思想引导、案例教育和对比分析等手段,破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思维枷锁,提升视野眼界,增强开门搞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二)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内容的开放。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理论。二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肩负着面向世界,全面准确讲好中国梦、阐释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使命。要对外介绍好中国的现实情形和未来走向,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立场和中国精神的了解,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三是要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把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人类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纳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

(三)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路径的开放。一是学习借鉴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用国际性的战略眼光开展中西方意识形态建设比较研究,探索中西方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话与合作机制,借鉴、吸收西方在意识形态建设方法途径、管理传播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二是积极探索“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内容、传播手段和表达方式,努力提升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竞争力和战斗力,掌握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五、以共享理念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基

当前,制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诸多因素,其中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维护和满足程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和养老难等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认同,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息息相关。树立共享理念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共享理念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着力解决“为了谁”“依靠谁”和“谁共享”这三个核心问题,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观点立场,才能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基。

(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着力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了谁”的问题。“为了谁”就是要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3](P154)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主动回应社会现实问题,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准确反映民生民意民愿,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精神文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着力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依靠谁”的问题。“依靠谁”就是要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依靠力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了人民,也不离开人民。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需要在最大程度上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全力支持,需要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性,投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性。相反,如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失去人民支持,脱离人民,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谁共享”的问题。“谁共享”就是要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分配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分配原则和方式是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规定的,不仅经济建设成果要由人民共享,意识形态等精神文化建设成果也要由人民共享。以共享理念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就是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多元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让人民群众在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让精神文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深刻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全面性系统性,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各方面,才能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局面。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念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