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军著书,文豪卖书

2019-02-16于迈

书城 2019年2期
关键词:庞氏格兰特吐温

于迈

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出版回忆录《成长》(Becoming),有许多故事,单是那一连串声势浩大的推销活动,就看得人眼花缭乱。二0一八年十一月中,书一上市,米歇尔立即开始在美国十大城市作推销演讲,第一站是她出生成长的芝加哥。十二月一日星期六,米歇尔来到纽约布鲁克林的巴克雷斯运动中心(Barclays Center),受到一万九千多人的热情欢迎。据报道,当晚一票难求,原价一百二十美元的入场券竟有人以三千多美元的高价卖出。这场米歇尔与读者的“亲密对话”(intimate conversation)盛况空前,主办者欲罢不能,干脆趁热打铁,旋即宣布十二月十九日晚上再辦一场。出版米歇尔回忆录的兰登书屋(Random House)称,这本书已是二0一八年的最畅销书,上市之后两星期内便已销售出两百万本。

米歇尔是奴隶的后代,在芝加哥的黑人贫民区出生长大,靠自己的努力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又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做过律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第一夫人,她的独特身世已使人很感兴趣,而她又个性鲜明,快人快语,遂吸引大量读者观众,既读她的书,也要现场亲眼看见她这个人,亲耳听她的声音;其人其书,都有卖点,推销活动于是做得有声有色,热火朝天。

美国是一个商业文化发达的国家,推销书本的种种手段也是商业文化的组成部分。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就是一个书本推销天才,一百三十多年前,他推销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将军回忆录的故事,就很精彩。

当然,先是格兰特(Ulysses S. Grant,1822-1885)写回忆录的故事很精彩,才有了后面马克·吐温推销他的回忆录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精彩故事。

格兰特本无意写回忆录。他是内战时期北方联邦军队的指挥官,内战结束时南方邦联军队的李将军(Robert Lee)就是向他投降的。从一八六九年到一八七七年,格兰特当了两任总统。他卸任之后,有人建议他写回忆录,但他说他不想写。格兰特的手下大将谢尔曼将军(William T. Sherman,1820-1891)已于一八七五年出版了两卷《回忆录》,格兰特看了之后觉得写得还不错,但始终没有写自己的回忆录的念头。

到了一八八四年,格兰特已经六十二岁,离他逝世仅一年多,突然遭遇人生巨变,这时他才改变主意,决定提笔写回忆录了。

这一年的五月初,格兰特惊恐而沮丧地发现,他和他的家人朋友,都成了一个骗子精心设计的庞氏骗局的受害者,一夜之间从富翁变成穷人。美国历史上庞氏骗局不少,而格兰特所卷入的那场庞氏骗局特别有戏剧性,因为他身为堂堂前总统,不仅是受害者,而且还成了骗子的行骗道具。

数年前,格兰特通过小儿子的介绍,认识了华尔街的“金融天才”华德(Ferdinand Ward,1851-1925),此人长相不俗,言辞便给,才二十多岁就被许多人称为“华尔街的拿破仑”。格兰特信任儿子的判断,答应用他的名义和华德一起成立“格兰特·华德”投资公司,自己投入五万美元,又劝说家人朋友亲戚也一起入伙投资,当年跟随格兰特打仗的老兵,出于对格兰特的尊敬和信任,也来投资。

骗子华德的骗局,和所有的庞氏骗局一样,都是用后来投资者的钱付给先前投资者,营造一个投资回报率始终在百分之十五以上的“业绩”假象,以招揽更多的投资者。在一段时间里,“格兰特·华德”公司是华尔街投资回报率最好的公司。从一开始,华德就精准地看到格兰特轻信的弱点,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格兰特这一弱点来营造并维持他的庞氏骗局。他每个月定时给格兰特送上两千元的“投资回报”,在办公室准备好格兰特最喜欢的雪茄烟,把格兰特伺候得舒舒服服的,格兰特让华德一手处理公司的大小事务,自己从不过问细节。

直到有一天,这场庞氏骗局再也撑不下去了,华德央求格兰特去求人借钱,不然公司会立即倒闭。格兰特震惊之余,也只得放下身段,老起脸皮,在纽约市里东奔西走,乞求富豪借钱救急。美国当代最著名的传记作家之一切尔诺,在他二0一七年出版的《格兰特传》(Grant)中写道:“内战英雄、曾两任总统的格兰特,此刻沦为华尔街一个小混混的跑腿。”(Ron Chernow, Grant, Penguin, 2017, 下同)

庞氏骗子费迪南德·华德被称作“华尔街的小拿破仑”,这是《泼克》杂志封面漫画描绘的他的形象

庞氏骗局是无法挽救的,格兰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只不过更增加了他的屈辱而已。“格兰特·华德”公司很快宣告倒闭,欠投资人一千八百多万美元,骗子华德五月底被逮捕入狱。被审讯时,华德没有丝毫悔恨之心,反而振振有词地指责受骗的投资者“为什么不关心细节,为什么不问问题”。不过,他倒是坚称格兰特自始至终不知道他的骗局:“他什么也不知道。他相信我的话。他所知道的,和其他顾客知道的一样多。他也像那些顾客一样,看了我提供的报表材料,乐不可支。”因此,虽有格兰特的政敌提出要审讯法办他,格兰特最终没有被起诉。

不过,当格兰特最终认识到自己成了骗子华德的诱饵,不仅导致他破产,而且使他的许多亲人朋友都沦为赤贫时,他被巨大的悔恨和屈辱感深深折磨,这种折磨和痛苦恐怕不亚于在法庭受审,入牢房被囚禁。格兰特有好几天无比愤怒地沉默,不和人说话,不看报纸,一动不动地像一座石雕一样坐在沙发里,两手紧握沙发扶手,“指甲都抠进硬木扶手里去了”。他对友人说,他恨不得将华德那骗子杀死,“就像杀死一条蛇那样!”

格兰特失去了财富,无法再维持原来的生活方式,搬离了纽约市内的豪宅,和太太住到新泽西的郎布兰奇(Long Branch)一间简易房屋里。没钱再雇佣人,前美国第一夫人、喜欢讲排场的格兰特夫人,只能自己下厨做饭。

祸不单行。搬到郎布兰奇不久,有一天格兰特吃桃子,突然觉得食道剧痛,从此疼痛不已,后来又有牙痛、头痛,常常痛得不能入睡。格兰特成了一个痛不离身的病人。到了十一月,专科医生诊断,格兰特得了食道癌,他最多还能活一年;在最后这一年里,他将在难以忍受的疼痛中度过每一天。

就在那一段日子里,格兰特终于决定写回忆录,并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毅力,完成了他的回忆录。

破产以后,格兰特最担心的是,如果他先逝世,他太太下半辈子的生活会没有着落。于是,虽然几个月前他还断然拒绝请他写回忆录的建议,到一八八四年六月初,他终于同意为《世纪》杂志(The Century Magazine)写四篇回忆内战的文章,每篇稿酬五百元。六月初,格兰特完成第一篇文章初稿,《世纪》杂志编辑读了之后非常失望,觉得它像军事条令那样简单枯燥、难以卒读。编辑部赶紧派出一个很有编辑才能的年轻编辑约翰森(Robert Underwood Johnson)去给格兰特上写作速成课,告诉他要多写个人的观感,文章才好看。格兰特很虚心地接受了约翰森的指点,决定放开手脚重新再写。八月底,编辑读到格兰特的第二稿,大喜过望,他们对格兰特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文学写作能力感到吃惊,马上觉得只请他写四篇文章太可惜了,应该请他写回忆录,出版之后肯定赚大钱。于是《世纪》杂志出版公司的老板亲自出马去见格兰特,劝说他写回忆录。格兰特犹豫了一段时间,到了十一月,在被确诊得了食道癌,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之后,他终于准备和《世纪》杂志出版公司签约了。

这件事情原被视为商业机密,没想到这一商业机密无意间竟被那野心勃勃、诡计多端的马克·吐温获取,将这一笔大生意硬生生抢走了。马克·吐温生活在他所命名的“镀金时代”(The Gilded Age),他自己也很像他笔下的那个时代的美国土豪,一辈子不知疲倦地求名逐利。一八八四年,马克·吐温让他的侄子维伯斯特(Charles Webster)成立了一家出版社,专门出版他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和其他作品,同时他自己也在寻找一切可能的赚钱机会。

在生命最后阶段拼命撰写回忆录的格兰特

一八八四年十一月某日,马克·吐温作完演讲后到《世纪》杂志某编辑家吃晚饭,无意中听到这位不能严守商业机密的大嘴巴编辑说起,他们以极高的稿酬(五百元一篇)付给格兰特,请他写文章,现正准备以版税百分之十的条件出版他的回忆录,看起来要稳赚一大笔钱。不动声色的马克·吐温当即心下決定,要抢走这一单生意。

第二天一早,马克·吐温登门拜访格兰特。他们原先有来往,马克·吐温深知格兰特是个正派体面的人,讨厌下流手段,因而他不说自己昨晚和《世纪》杂志某编辑吃饭听到了消息,而编造故事说:他演讲完毕走到街上,在蒙蒙细雨一片阴影中,隐隐约约听到面目不清的两个人谈论格兰特写回忆录让《世纪》杂志出版公司出版的事。他问格兰特,此事是否当真?格兰特答道,确有其事。马克·吐温当即替格兰特叫起屈来,说只有百分之十的版税,对你这位英雄未免太不够意思了。你应该要求百分之二十的版税,或者百分之七十的出版利润。格兰特非常吃惊,说谁会以这样的条件出版我的书呢?马克·吐温道:“把回忆录卖给我吧,将军。”

格兰特经过一番考虑,终于与马克·吐温侄子的出版公司签约,以作者分享百分之七十出版利润的条件让这家公司出版他的回忆录。那是一八八五年二月。几天以后,《纽约时报》报道,格兰特患了癌症,将不久人世。这时格兰特和家人已搬回他们在曼哈顿东六十六街的住处,他们的房屋外边每天都有不少记者在守候,抢先报道格兰特最新的病情发展。

在那段日子里,格兰特忍受着一睁眼就有的疼痛,顽强挣扎着继续写作他的回忆录。他的喉咙如火燎般地剧痛,连吞咽水都困难,只好定时用可卡因药水 (Cocaine)喷洒,暂时麻痹喉部患处。由于吞咽疼痛难以进食,他急剧消瘦,几个月就掉了三十磅体重。当疼痛太厉害使他坐立不安时,他只好服食鸦片止痛,以便专注于写作。原来他是坐在沙发上,自己用笔在纸上写,由他的大儿子和一名秘书帮他查找和核对文件资料;到了五月份,他体力急剧衰退,只好接受家人的建议,请来一名速记员,由格兰特口述,速记员记下誊清后再让他审核定稿。

一八八五年七月,格兰特写完了他的回忆录。一个星期后,他与世长辞。作为一名将军,格兰特曾有在战场上面临绝境最后却反败为胜的经验。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又一次身处绝境—投资失败沦为赤贫、身患绝症来日无多、终日疼痛了无生趣,而他又一次反败为胜,完成了一部三十三万多字(按英文计算,下同)的回忆录。

格兰特生命中最后一次胜仗的战果极其辉煌—他的回忆录被认为是一部杰作,是回忆录中的上乘之作。有人觉得,回忆录文笔这么好,不像是行伍出身的格兰特所写,便怀疑是马克·吐温在暗中捉刀。马克·吐温立即出面澄清,他和格兰特的写作风格完全不同,一望而知,他绝不可能模仿格兰特简洁明快的文体,只有笨伯才会瞎猜是他代笔。马克·吐温盛赞格兰特的文采和捷才,说他自己望尘莫及。马克·吐温说,据他所知,格兰特回忆接受李将军投降那一章,差不多一万字,格兰特一天之内口授完毕,不打草稿、不停顿、不重复,速记员记录整理后将稿子交给格兰特,格兰特几乎未再作任何改动。马克·吐温说,我自己一天拼死拼活要是能写五千字,我就谢天谢地了!

马克·吐温是善于夸张之人,但他最终看到格兰特回忆录的优良文笔时,应该是真心佩服的(学者指出,收藏在国会图书馆的格兰特手稿证明,他的回忆录的确是他自己写的)。格兰特完成的回忆录确实是好书,马克·吐温自然也会为自己的投资眼光好、手段高强把它抢到手又推销成功而得意。

早在二月份和格兰特签下书稿合约之时,马克·吐温就制定了严密的推销策略。他在报纸上宣布,格兰特的回忆录只接受定购。他将全国划分为十六个营销区域,每一区域设一经销总代理,负责管理全国总数约一万名的沿街洗楼的推销员。他强调,要找那些跟格兰特打过仗的老兵来做上门推销员,请人们买格兰特回忆录,“帮助我们的老将军”。上门推销员都接受了推销训练,最要紧的是要学会软缠硬磨,顾客不在订单上签名决不罢休。马克·吐温大言不惭地说,他策划的这场推销活动,是“世界历史上最宏伟的卖书壮举”。

格兰特回忆录果然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前后售出三十多万册(上下两卷一套)。格兰特去世后七个月,马克·吐温便送给他夫人一张二十万美元的稿酬支票;加上后来得到的,格兰特夫人一共收到四十五万美元(有人估算,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多万美元)。格兰特回忆录在十九世纪美国出版史上创造了纪录:没有其他书籍能像这本回忆录那样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售出如此海量册数,收到如此高额的稿酬。

任何回忆录记录的都是选择性记忆。格兰特一生贪杯,举世皆知。有一则内战时格兰特酗酒打胜仗,林肯得知后以幽默态度从容处之的传闻,在美国几乎是家喻户晓。据说大约是在一八六三年,有几个将军向林肯总统抱怨,格兰特嗜酒毫无节制,要求撤换他。林肯答道,你们知道他喝的是哪一个牌子的威士忌吗?告诉我,我将送给前线各位将军每人一桶同样牌子的威士忌,好让他们也打胜仗。

这个故事极为有趣,大众喜欢听也喜欢传播,报章杂志从此反复登载,只是有各种细节不尽相同的版本。有人质疑过这一故事的真实性,觉得是杜撰的,却也有内战时期的将军出来声明,说他就在现场亲耳听到林肯的幽默回应。时至今日,这个故事仍在流传,但也没有人敢肯定它百分之百是真实的。

然而,格兰特一辈子喜欢喝酒,却是众所周知,他自己生前也坦然承认的事实。但他在他的回忆录中,却对此只字未提。这对马克·吐温和许许多多的读者来说,真是一大遗憾:如果能读到格兰特自己对他酗酒这件事的诚实想法和种种真实感受,那该多好啊!

马克·吐温事后对此痛悔不已。“我早该想到这一点啊!”他说,“我应该对格兰特将军说,把你醉酒那些事都写进去—也写你的悔恨和改过自新。相信老百姓吧!”马克·吐温的后悔药没有用了,格兰特对自己一生贪杯这一最大弱点到底有什么想法,谁也不知道了。

除了贪杯全部省略不提,格兰特回忆录还省略了许多重大事件,其中最使人遗憾的是,他没有写自己两次担任总统的八年,因而也完全没有写他任总统期间美国的内战后重建时期(Reconstruction)的南北和解(Reconciliation)的具体过程以及他个人的觀点。他的回忆录,只写到内战结束那一年。

格兰特去世后,他的老部下,那非常佩服他,又常常对他不服气的谢尔曼将军,回顾格兰特极其不平凡的一生,很感慨地说,格兰特“是一个谜,甚至对他自己都是一个谜”。的确,格兰特的一生经历,就像他所亲睹亲历的那一段美国历史一样,充满了难以用三言两语讲得清楚的重重矛盾。切尔诺所写的《格兰特传》,长达千页,极为生动,对了解格兰特的复杂人生和美国的矛盾历史,助益甚多,值得一读。

二0一八年十二月九日,纽约

猜你喜欢

庞氏格兰特吐温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十九)胜利返航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滑稽透顶的“疯子”
二十四孝之涌泉跃鲤
王子与贫儿(上)
数说2015年P2P网贷平台
用“良药”换回宝马
涌泉跃鲤
看画
亦贤亦悲演庞氏